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画家江碧波:新作不画建国之后的历史是还没到时候

时间:2014-11-02 10:27来源: 作者:重庆青年报供稿 点击:
《故国》是展览中最长的一幅,长达15米,既写实也带有表现主义色彩。这幅画源于江碧波的母亲的逃难往事——1939年,因战争流离失所的百姓,无论贫穷富有,都踏上了向西的逃难路。画面里,每张脸都朝着同一个方向,有着同样的表情,江碧波称之为“忍耐”。“那

“一位女性艺术家,有勇气创作华夏五千年题材的作品着实让人敬佩。她的作品是在告诉世界,我们中国,就是有这样的历史。”10月16日,当代雕塑家、画家江碧波新作大型组画《上下五千年》在重庆文化产业园首次亮相,《收租院》作者之一、雕塑家赵树同拄拐亲临,并如是感叹。《上下五千年》从“盘古开天地”到“开国大典”,包含历史、人文、科技等200个主题。为何不画建国之后的历史?江碧波说,还不到时候。在接受重庆青年报专访时,她也首次谈到创作《上下五千年》的内在原因——她对于下一代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忧患。

5000年,200幅画

江碧波身着一袭深绿色旗袍,带领着几个观展嘉宾,一步步走过她的画,偶尔讲解,偶尔驻足。每次挪步前,她总用审视的眼光再回望一眼画布,好像还沉浸在如何更完美的思考中。

在10月16日开幕的“上下五千年”个人艺术展上,这位重庆有名的女性艺术家首次拿出了她的新作——组画《上下五千年》,展出了其中21幅,皆为大画(每幅至少5米长),其全作有200幅,从盘古开天到开国大典,如今已完成80%。展出作品包含历史事件(《花冈起义》《戊戌变法》《开国大典》)、文人名作(《大唐诗魂》《红楼梦》《醉张狂素》)、宗教民俗(《阴阳互抱》《祈雨》《道法自然》)等诸多方面。具体如《宋朝集市》,一街一巷一男一女皆有不同;抽象如《道法自然》,一浓一淡一圆一点无拘无束。

《故国》是展览中最长的一幅,长达15米,既写实也带有表现主义色彩。这幅画源于江碧波的母亲的逃难往事——1939年,因战争流离失所的百姓,无论贫穷富有,都踏上了向西的逃难路。画面里,每张脸都朝着同一个方向,有着同样的表情,江碧波称之为“忍耐”。“那应该是一种不服气,但又要先维系生命才有可能复归。像岳飞说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她这话一下从上世纪30年代,跳到了南宋,这是她喜欢的串联式思维。她喜欢在所画的时代里找到历史的渊源。她的200幅画虽按照时间顺序做了整体策划,但画起来却是交错的。她画“盘古开天地”,脑子里想的却是毛泽东“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诗句;画京剧名旦梅兰芳,画面里又有川剧的脸谱,还有源于古西蜀的川剧绝活——吐火。

《故国》局部

不做照片的奴隶

江碧波通过重新梳理历史,发现历史与历史总有联系,不同地域之间也有或表象或内在的联系。“就像我之所以画《康熙字典》,是因为我认为,从它就能看出,我们的文化没有因异族统治而断裂,反而得到了发展与融合。”

“上下五千年,什么可以作为结束?”

“《开国大典》。”江碧波说。《开国大典》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场景:毛泽东等一大批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江碧波画了很多人,何香凝、黄炎培、陈云、徐向前、李立三、周恩来。“但他们每一个人,我都不是按照当日的照片来画的,我是按照我的想象去画的。”她说,正如习近平谈到的不要做市场的奴隶那样,她也不愿做照片的奴隶。

建国之后的历史,江碧波认为还不到画的时候,“隔得太近,还需要后来评说”。时间合适,她仍可能会画续篇,画她这一代人的成长史,但那至少要等到她完成《上下五千年》组画剩余的20%才行。谁留在《上下五千年》中?

这已完成的80%,重庆青年报记者在她位于狮子山的工作室里看到了,其中有关于科学的(《梦溪笔谈》),有关于戏曲的(《梅兰芳》),范围虽大,落脚点却很小。不是一个个朝代,而是一件件事、一个个人。

什么样的人在浪沙淘尽后,还留在她这《上下五千年》中?

江碧波画布上的答案是:义士、文人、学者和帝王将相。就目前展出的作品,前三者倒是居多的。

在《花冈起义》《戊戌变法》中,她画了大义凛然的义士,“他们是民族脊梁,我理解他们心中有真正的爱,一种有价值的爱,有意义的爱”。与他们相对应,现在这个时代很少有这样的人,“今天的人更看重个人利益,只追求物质的满足,没有信仰,没有追求的目标。这样的人对世界没有作用,完全就只是一只寄生虫”。而她认为造成这样差别的原因,则在于当下教育中德育的缺失。“如果老师都没有信仰,学生怎么会有信仰?道和德都是很大的精神力量和标尺。”

江碧波对当下文人群体的堕落更感失望,“艺术也陷入‘值不值钱’的讨论中了”。她更喜欢画古代的文人,曹雪芹、李商隐、杜牧……她理解他们总有“一种超然”。“他们有很了不起的审美,他们认为‘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很美,而现在很多人认为吃着火锅或者打牌赢钱是美,这是低级情操。”《红楼梦》大观园的女性虽有着高级的审美,但江碧波却对她们充满了同情——“她们享受了很多文化成就,但她们在精神上也有很多缺失和困惑,毕竟是封建社会,女子的命运不由自己做主”,这种悲喜交织的情绪也镶嵌在她的画作《红楼梦》中。

“科学家追求科研,艺术家追求美,教育家为了下一代,他们都有追求。”她指着刚完成不久的《梦溪笔谈》说。在她看来,有追求的人才会在“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脉络中留下痕迹。

展览当天,来了一位91岁的老人,名叫赵子信,江津农业学校退休校长,因患有老年痴呆症,他不记得自己何时何地看过江碧波的展览,不记得自己是否见过江碧波本人,但这位美术爱好者始终记得“江碧波”三个字。

他蹒跚着走过一幅一幅的作品,离得很近,连说“画得好”,不知道他曾经看到的江碧波作品是什么样。

“过去”的江碧波以版画闻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西南黑白木刻代表人物,她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大学毕业后,她留校川美,任教于版画系。到了80年代,她同时画油画、国画,还做雕塑,并去美国、加拿大访问。在海外两年,她虽学到了不少新方法,却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创作母体一律来源于一颗中国心的脉动”。

赵树同评价,“她一生的作品与作为,正是时下习近平对中国文明工作者的希望”。

1997年,她被巫文化吸引,这是她第一次感到作为艺术家的强烈的使命感,她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以后成了我心中舍不去又放不下的事,这未被解开的美,这延绵的神奇,如果我放弃不干,便会留下终生的遗憾。”

于是她创办了重庆巫文化研究会,用七年时间行走研究史前文化——这一段成了她此番《上下五千年》的起点、“使命感”的起点,与最初擅长描绘“人性化的自然”的起点截然不同。

最近五年,她从盘古开天地一直画到1949年,“为了完成一次中国的文化精神的灌注”。

之所以挑这个大梁,是因为她真切感到忧患——“忧患我们的下一代不认识自己的祖先,不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这没有什么源头,只因我看到周围的人都堕落了,官场也堕落了,学生也不好好学习了,所有人都挣钱去了。但我什么也改

变不了,我只能凭着我的良心做点艺术家能做的事情。如果政府重视了我,那它利用我一下,发挥我一下,我觉得很好。因为政府也应该重视文化。”幸好,经过研究,她相信“中华文明的自净能力很强,哪怕走了弯路,都会自我调整回来”。遗憾的是,根据她的经验,人们醒悟过来的转折点总是来得很晚——“就像抗战那样,总是要被逼得没有办法了,才会反抗。

文化也是,可能真要等到倒霉透了,大家才会来反思。”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 席郁兰 图/摄影记者 龙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血钞票:百元血钞票引发的恐怖事件

作者:李西闽

少女失踪案正在这个城市闹得沸沸扬扬。在这个雨季来临的前一天,他在梦中看见了那个对他始终关闭的房间和他失踪已久的…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