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著名的网络杂文、时评 陈庆贵先生是我的老朋友,一次在聊起扬州文化名人这一话题时,老陈提起了扬州文化学者曹如诚先生。那时,曹如诚是扬州市邗江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联主席,现在是扬州市老艺术家协会主席,老陈对他佩服有加,并竭力推荐我去采访。得知他是体制内的人,又从事文化新闻宣传事业多年,可谓实实在在的同道人,于是我便产生了采访的冲动。 采访的地点相约在玫瑰香榭附近的一家茶楼。采访那天,恰逢天气异常闷热,他早早地开好了空调房间,泡好了绿茶等候着我。虽初次面晤,但彼此一见如故,寒暄之后便直奔主题。 扬州市老艺术家协会主席曹如诚先生 擅于采写文化名人 曹如诚,笔名叶曲天,他的大名常常与国内文化名人联系在一起,很多报刊上发表的专访就是他写就的。这么多年来,他先后采访过我国漫画泰斗方成,台湾 琼瑶,传媒大亨刘长乐,影视戏曲表演艺术家谢芳、童祥苓、向梅、六小龄童、林芳兵、沈丹萍等,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新民晚报》《大公报》《羊城晚报》《传记文学》《电影文学》《知音》等报刊发表文章1100余篇,获得国家、省、市等各类奖项30多次。 与名人接触要上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老曹供职于广电系统,担任记者、编辑。举凡扬州来了名人大腕,他总是千方百计地抽出时间前往采访。老曹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凭借他那敏感的新闻嗅觉、扎实的采访功底和丰富的文化知识积淀,他出去总是能抓到“活鱼”,在被采访的文化名人那里捕捉到独家新闻。 陈述是一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他在《渡江侦察记》中扮演的敌情报处长,其艺术形象深深地镌刻在电影观众的心中。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陈述老先生莅临扬州,参加一台大型文艺演出,在扬州体育馆后台,曹如诚决定采访这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陈述虽然是一名电影巨星,但没有半点架子。他早就了解到陈述喜欢体育锻炼,老人家住在17楼,每天坚持步行上下楼。话题从这里打开了,一下子抓住了陈述的心,他没想到眼前这位年轻的记者平时对自己这么留意,于是便滔滔不绝地向他谈起自己的生活爱好和拍摄电影的内幕。在电影《渡江侦察记》拍摄时,导演需要有一个跳水的镜头,本可以用替身演员,但陈述坚持自己尝试,硬是纵身跳入冰冷的水中,陈述对艺术的一丝不苟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让在场的工作人员赞叹不已。曹如诚抓住这个不为人知的细节深人挖掘和采访,并以《陈述是个体育迷》为题,独家披露了“敌情报处长”的戏内外的生活。专访在《南方周末》《电影之友》发表后,陈述看后非常高兴。之后,曹如诚与陈述一直保持着书信来往。听说陈老书法写得很好,曹如诚写信请求老先生给自己题字,没想到陈述很快就给他寄来了书法作品。展开宣纸,用楷书写成的东方虬的《春雪》跃入眼帘。有求必应,多好的人品啊!手捧墨宝,曹如诚周身滚动着一股热流。现在这幅楷书仍然珍藏在曹如诚的家中。陈述老先生去世后,曹如诚含泪写下悼念文章,回忆这段令他难忘的经历。 曹如诚先生聘请萧平先生(右一)担任扬州名人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 说起采访歌唱家郁钧剑,曹如诚向记者讲述了一段精彩故事。那是1989年底,郁钧剑与严顺开、毛阿敏等明星一同来扬州演出,为了采访郁钧剑,曹如诚在演出现场磨蹭了很长时间,郁钧剑就是不愿意接受采访。曹如诚不愧为是老道的资深记者,现场应变能力马上发挥出来。他合上采访本,干脆和郁钧剑聊起了书法和诗歌的话题。原来郁钧剑是一名多才多艺的歌唱家,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经常发表诗歌,还在央视展示过书法作品。曹如诚灵机一动,很快将话题引申了出来。这一下,郁钧剑兴奋起来,马上将自己的诗歌、书法创作经历和盘托出。有一段时期,毛阿敏情绪非常低落,郁钧剑在内蒙古大草原上为她创作了一首诗,鼓励她振作精神,勇往直前。读了郁钧剑的诗,毛阿敏非常感动,很快便走出了人生的低谷。曹如诚以《郁钧剑的纸上功夫》为题,独家解密了郁钧剑高雅的业余生活。 采访名人不易,接触采访余秋雨更难。2008年6月,大学者余秋雨先生应邀在扬州迎宾馆演讲,仰慕已久的曹如诚自然不会放过采访的机会,可是余秋雨来扬时间十分短暂,早已安排得满满当当,能够走近余秋雨完成采访任务吗?可曹如诚胸有成竹,因为20年前他采访过余秋雨的夫人、安徽省黄梅戏演员马兰。那是1988年金秋的一个晚上,马兰在古城扬州甘泉路上的红旗剧场(现在的娱乐城)演出。当时,电视连续剧《严凤英》放映不久,主演严凤英的黄梅戏演员马兰因此获得电视剧“飞天奖”和大众电影“金鹰奖”。那天晚上,在演出现场,马兰接受了采访,并在后台做了一个姿势造型,让曹如诚定格下了珍美丽的瞬间。不久,曹如诚采写的题为《马兰飘香》和《一枝洁白芬芳的兰花》先后刊登在《时代风采》和《青春岁月》杂志上,文章里还配发了马兰的照片以及她和王昆的合影。后来采访余秋雨,曹如诚已经在《扬州时报》担任副总编,他忙完手上的编务工作,带着已经泛黄的两本杂志,兴冲冲地来到迎宾馆报告大厅,向余先生回忆和介绍当年他采访马兰的情形。余秋雨翻开一本杂志,指着马兰的照片,对身边的经纪人小金不无自豪地说,你看马兰当年多么漂亮啊!说完,便在报告大厅前台,与曹如诚合影留念。等他演讲结束后,曹如诚便乘兴上前采访这位文化名人,小金上前阻挡说,余老师马上还有活动,今天不能接受采访了。余老师接过话茬打起了圆场:“这是马兰多年前的朋友,给半个小时采访。”然后两人便坐在会客厅的两张藤椅上,围绕余秋雨和马兰的婚后生活,以及马兰的艺术近况,开始了面对面地采访交流。临别时,余秋雨欣然题词:“文化苦旅,艺海行舟”。并写下了他的地址和电话号码。当然,曹如诚不久也在媒体上发表了他的独家专访。 曹如诚先生聘请言恭达先生(左一)担任扬州市老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研究林散之“蓄谋已久” 曹如诚近年编撰了一本畅销书,书名叫做《林散之与扬州》,一看书名便知这是一本集学术性和史料性为一体的专著,全书达到300多页,倾注了老曹多年的心血。林散之与扬州结下不解之缘,许多故事很少为世人所知。最初采写“林散之与扬州”题材的动机来自于扬州两位大书法家,一是马千里,一是熊百之,两位老先生之所以书艺出类拔萃,闻名省内外,得益于林散之的真传,这个细节引起了老曹的浓厚兴趣,这时他才得知,林散之与扬州有一段渊源。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林散之只身来到扬州避难,一直延续到1982年,与扬州文艺的同道们吟诗作画,谈书论艺,亦师亦友,水乳交融。期间,林散之在扬州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和书画作品。曹如诚顺藤摸瓜,一连写就了十多篇林散之与扬州人的交往轶事,并在当地媒体开辟《林散之与扬州》专栏进行连载,有的文章甚至还被省级以上报刊转载,引起了学术界和书法界的关注,纷纷要求继续连载,更有一些与林散之有过交往的民间草根纷纷提供线索,希望继续跟踪采访。这时,有人点拨了他一下,何不将林散之与扬州的情结及不为人知的内幕出一本专著,对林散之书法艺术的研究和扬州文化的研究,可谓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这本是一句玩笑话,没想到老曹竟然当真了,而且一头扎进去就再也没有出来。打那以后,曹如诚挎着相机、手握采访本,每个星期天和节假日总是在大街小巷转悠,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 《林散之与扬州》用大量鲜为人知的内容和细节,重现了林老于那个特殊年代在扬州的艺术和生活状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一代“草圣”在逆境之中所表现出来的仍然多情、乐观、淡泊、从容、宽厚的情操,以及林老对艺术乐此不疲、追求极致的境界。从林老在扬州生活的平面,不难看到林老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的态度,更彰显了林老质朴的情感,以及他对艺术最本真、最纯粹、最执着、最忘我的精神。《林散之与扬州》一书问世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故宫博物院客座研究员,江苏省美学学会副会长萧平先生对这本书的出版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曹如诚先生第一次出书便有不俗、不凡的手笔。四百余幅图片的搜集面世,倾注了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形成了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图片中,有书画精品,有书札,有笔谈手迹,有经历者的照片……当会给读者以亲切、真实的感受。在阅读中欣赏,又在欣赏中阅读,这是何等快乐的事!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书协副主席,杭州市书协主席王冬龄先生评价说,《林散之与扬州》对林散之先生的艺术精神、艺术思想、艺术成就等多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研究、抢救、挖掘,并提供了大量宝贵资料,作者耗时数年,艰辛备尝,付出的劳动和取得的成果令人感佩不已。 值得一提的是,时任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先生,盛赞《林散之与扬州》的出版,不仅填补了扬州文化研究的空白,而且填补了林散之研究的空白;不仅具有艺术欣赏价值,而且更有史料研究价值。对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林散之先生的一生,深入挖掘和研究林散之的艺术成果,对推进文化扬州的建设,促进扬州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国家领导人亲自为一位基层宣传干部题写序言,在扬州尚属首次,在全国恐怕也不多见。 扬州市老艺术家协会主席曹如诚先生书法作品赏析 老艺术家的良朋益友 虽然迈入了天命之年,但曹如诚先生仍保持着年轻人的思维与活力。他情趣高雅,谈吐谦和,与人交往真诚而友善。他是江苏省 ,其文笔如行云流水,读来似余音绕梁;他又是书法爱好者和书法研究者,对林散之书法艺术的研究潜心而又执着,他的书法布局合理,章法得当,字体飘逸灵动,潇洒脱俗,具有书卷气和美的韵味;他还是一位热衷于社会事业的活动家,整天为老艺术家协会和书画艺术的研究奔波忙碌。 能达到如此境界,完全得益于文化艺术的熏陶。曹如诚向记者坦言,长期与艺术家相处,耳濡目染,不仅学到了做人的道理,而且增加了知识内涵,吸收了丰富的艺术营养。正因为有这样的基础,他被推到了扬州老艺术家协会主席这个位置。走马上任后,精力充沛的他便风风火火地忙活起来,他率领协会一班人马亲赴南京,请中国书协副主席言恭达先生,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萧平先生先后为扬州老艺术家协会、扬州名人文化艺术研究院题写匾牌,让协会工作开始走上运转发展的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