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别的文学,都与政治存在着这样还那样的关系。库切的作品中没有政治吗?奈保尔关于印度的历史书写没有政治吗?君特格拉斯的作品没有政治吗? 是否对政治靠得太近,不仅仅要看他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看他的作品,尤其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主体思想。 22、鲁迅先生的“不配”论是批评中国人的虚荣心 《江湖》:鲁迅先生曾说,“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 何限……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 比肩了,结果将很坏。”80多年过去了,我们重看这段话应当作何理解? 洪治纲:鲁迅先生的这段话毕竟是80多年前所言。从80年来的发展来看,诺奖也未必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评出来的获奖者,全部是世界杰出 ;中国 也未必就没有人能与别国大 比肩。据现有的信息披露来看,沈从文先生如果多活上一年半载,或许就领到了诺奖的奖金。 当然,鲁迅先生的这段话,主要是在批评中国人的虚荣心。他担心中国 一旦获了此奖,就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中国当代文学就多么的了不起,那就是一场灾难了。 23、中国当代 “墙外红”只是一厢情愿? 《江湖》:您觉得为什么部分中国 的作品会出现“墙内开花墙外红”的现象?两向极端的评价表现了中西方文化上怎样的价值观差异? 洪治纲:所谓“墙内开花墙外红”的说法,其实是国内 一厢情愿的判断。就我与一些海外 和学者的交流结果来看,中国当代 离“墙外红”还早。用一个例子便可以证明:在美国,像托尼.莫里森和菲利普.罗斯这样的 ,每一部作品出版之后,发行量都在几十万册到一百万册,而中国 的海外译本,尤其是英语译本,发行量极少有达到十万册的。这怎么能算“墙外红”呢? 至于中西方对同一部作品的不同评价往往会出现两极,这是由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所决定的。但是,要让西方人普遍地喜欢中国当代文学,这是不太可能的。最典型的,就是余华的长篇《兄弟》,西方人给予的评价极高,但并不意味着西方读者就会普遍喜欢。莫言的作品也一样。近二十年来,尽管有很多中国 的作品被西方各国翻译引进,有些甚至进入了极为重要的商业性出版社,但尚未在真正意义上进入西方文学的主流。长期以来,中国的 和学者们对于外国文学乃至外国文化,总是积极拥抱,如数家珍;大量域外优秀 的作品和文化著述,不仅很快引进版权译成中文,而且还不止一两种译本;而当我们与域外一些 或学者聊天时,却发现他们对于中国文学和文化知之甚少,即使是一些汉学家也不例外。这种文化交流的不平等,虽然隐含了西方世界的后殖民主义文化心态,但也说明了中国当代文学进入世界格局的艰难。 24、莫言获奖,让更多人关注中国文学 《江湖》:您在莫言得奖后也对媒体表示,这会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非常好的前景。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如何?对于未来,您又有什么样的期许? 洪治纲:诺奖毕竟是一个全球高度关注的文学奖项。诺奖获得者的作品,无疑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也会让一些人进一步关注本地区的文学。瑞典文学院能够将今年的诺奖授给中国 莫言,至少表明了两种趋向:一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强劲崛起,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的内在魅力已日益引起西方人的关注;二是中国当代 的创作实绩已逐渐获得世界文学的认同,并开始步入世界文学的整体格局之中。当然,这个过程可能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可以想见,随着莫言获奖效应的持续扩散,域外的出版商和读者或许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关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他们的文化霸权主义心态多少会有所减弱。 对于中国文学的未来,取决于三个核心因素的变化:一是 的文化积淀、思考能力和艺术水准;一是宽松自由的文化生产环境;一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密度和效度。从这三个因素来考虑,我相信每位读者都会得出自己的判断。 25、预测下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那是巫师的任务! 《江湖》:您认为在这些优秀的国内 当中,谁同样有资格、有机会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洪治纲:我第一次接受如此漫长的采访,终于看到最后一个问题了,原本颇为高兴。但面对这个问题,我却一筹莫展。我觉得,谁有资格获得诺奖,这差不多是巫师的任务,我实在没有能力来判断。 但是,在我心目中,确实有一些中国当代 可以冲击诺奖。现在的问题是,他们不仅要继续接受创作上的挑战,还要接受生命长度的挑战,因为诺奖是不会颁给逝者的。不过,我还想说,诺奖只是对一个 创作的一种肯定方式,没必要“唯诺唯大”,很多没有获诺奖的世界杰出 ,他们的作品依然在全球读者的心中代代相传。 访后谈:在忙碌如此的2012年底,洪教授特别腾出宝贵的时间接受了《江湖》的采访。从人们知之甚少的先锋文学到“快餐文化”盛行的网络写作,洪教授都秉着“知无不言”的诚挚分享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也许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可以任你读,让你想,并最终触动你的神经,你的心弦,唤起那声悠远而长扬的共鸣音。 出品:天涯江湖 | 策划:金波 | 美工版式:@贾也 | 本期编辑:割腕少年 | 本期主持:割腕少年 | 邮箱:feidaojin@qq.com 洪治纲档案: 姓名:洪治纲 职业:文学研究与批评家,大学教授 代表作品:《守望先锋》、《余华评传》、《无边的迁徙》、《中国六十出生 群研究》、《主体性的弥散》、《心灵的见证》、《邀约与重构》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