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革”时期的狂热革命理想主义作品不具有先锋性 《江湖》:洪治纲教授您好!您在2005年出版的《守望先锋》的后记中说过,“只要文学活着,先锋就不会消亡。只要文学还在发展,先锋的探索就永远不会停止。”什么样的文学可以被称之为“先锋文学”?我们又应该如何看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动态发展? 洪治纲:“先锋”这个词,最初是一个军事术语,主要是指先头部队,中外皆同。后来,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兴起,不少理论家开始借助这个术语,来指新型的空想社会主义形态或结构模式,从而使“先锋”挣脱了单纯的军事范畴,进入到社会政治学领域,延伸到对未来社会的预设性想象之中。这一概念的发展,蕴含了两个特定的意义指向:实验性;将来性。而这两个意义指向中,又包含了“激进”和“反叛”的内在属性,表明了与传统或现状之间不相容的精神姿态。事实上,空想社会主义还像模像样地在英国成立了这个一个小型组织,即罗虚代尔先锋社。到了19世纪后期,随着文艺领域中的现代主义萌芽,这一概念开始进入文艺界,先是指法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即“先锋派”;后来逐渐成为“实验”、“激进”与“反叛”的新型艺术的代名词,在20世纪全面流行。 鉴于“先锋”概念的这种流变轨迹,以及人们在讨论先锋文学时的不断诠释,我个人认为,真正的“先锋文学”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属性: 一、独创性。真正的先锋,它的每一次创作冲动都是否定的冲动,都是一次不可重复的书写,先锋从来不存在两个 的重复。如果先锋艺术可以大批量复制,那么这也意味着它已成为大众审美情趣的中心,它也就在走向一种新的经典过程中自行消解了先锋情结。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某个具体的先锋创作注定又是短暂的。 二、叛逆性。如同任何艺术的独创都离不开对既定模式的反抗一样,先锋文学的核心品质就是它的反抗性和不认同的立场。反叛性、对传统和现实的不相容性以及解构的姿态,是先锋文学的重要特征。它永远视一切既成的艺术范式为天敌--尽管它明知没有传统就没有现在也没有自己,但它从不显示对既往传统的过度依附,它所需要的就是解构--挣脱所有以往和现在的阴影,以独立的面貌为未来写作。 三、区域性。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具有母语文化的承传性,或者说具有某种空间上的区域性。任何一种先锋文学的出现,都是针对于该民族或该区域的文学传统而言的,都是一种母语文化中自我更新式的裂变。譬如,中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所涌现出来的先锋文学思潮,就是针对中国文学自身的传统而言,如果将之与欧美等西方现代文学传统相比较,无疑不具备先锋性。先锋文学的地域性,旨在强调一切具有开创性或实验性的文学创作,只要是与其自身的文学传统构成了反叛倾向,那么,它就属于该民族或该区域的先锋文学。 四、动态性。除了空间的区域性之外,先锋文学还是一个不确定的、流动的时间概念,其内涵因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不同事物而变化。它既以反传统标新立异起家,同时又无时无刻不受到传统阴影的制约。昨天的先锋也许会成为匆匆过客,或成为新的传统,而今天的先锋派也可能就是明天的保守派。因此,先锋文学通过时间上的一维性永远观照走在最前列的艺术潮流。 五、前瞻性。先锋文学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话语游戏,而是出于对传统文化思维乃至社会内在结构的突围愿望,出于对创作主体精神自由的表达愿望,所采取的各种艺术探索。这种探索的艺术价值在当时的文学境域中,可能很难及时地得到科学而准确的评判,但是,作为一种可能性的尝试,其艺术的前瞻性是不可而喻的。 总之,先锋文学是一个开放性、流动性的称谓,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特定的文化区域中,都有其特殊的指认对象。同时,先锋文学的各种主要特征,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往往是相辅相成、彼此关联的。没有独创性就不可能显示它的叛逆性,同样,没有独创性也就不可能凸现它的前瞻性。事实上,也正是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历史发展中的动态性面貌,使人们对先锋文学的考察无法局限于某些具体的文学思潮和文体样式,从而增加了人们对先锋文学理论建构的难度。 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三个阶段:一是1978年前后,一些文革后复出的 对现代主义的引鉴式表达,如王蒙、宗璞、谌容以及随后的高行健等。二是1984年到1988年,这是先锋文学形成思潮的阶段,寻根文学、马原等先锋实验、新历史主义等等,呈现出突围表演的特点。三是1995年之后,以晚生代为主体的一些 ,开始了个人化的审美探索。当然,也有人认为,“文革”时期的某种狂热的革命理想主义作品,也充满了荒诞性,有些先锋的意味。对此,我不能认同,因为它们缺乏 主体的独立创造。 2、后现代主义像网络中的“愤青”,说“不”容易说“是”难 《江湖》:您比较欣赏国内外哪几位先锋 ? 洪治纲:就我的阅读而言,我比较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尔维诺、马尔克斯、博尔赫斯、辛格、舒尔茨和菲利普·罗斯等,他们都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其明确的先锋精神,同时又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江湖》:您在书中曾表示,先锋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概念不能等同。那么,我们要怎么区分它们呢? 洪治纲: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思潮,是西方社会在历经了漫长的理性启蒙之后的一种反叛,体现了人类对工具理性的质疑甚至是否定。因为过渡的理性追求,导致了人类生活出现了诸多的局限,使人的自然生命特质没有获得全面、健康的彰显。但是,究竟如何来界定后现代主义,又没有人都能够说得清楚。 就我个人的阅读和思考而言,在后现代主义的思潮之中,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包括对 的界定。譬如有不少学者就认为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是后现代主义 ,但我觉得,卡尔维诺的小说是建构性的——无论是叙事形式、结构还是审美意蕴,都明确体现了 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追问。 更重要的是,后现代主义有一些显著的特征,就是反结构,反中心,反意义。这种反叛,充其量只是解构性的,颠覆性的,或者说破坏性的,它很难体现一个先锋 的建构理想。我常常将后现代主义比喻为网络中的“愤青”,只会对这个世界说“不”,却很难提供具有超前性和建设性的“是”。而在我看来,先锋文学必须展示 精神的独创性,它必须提供某种超前性的思考。所以,先锋文学和后现代主义不能等同。 3、优秀的先锋文学为人类摆脱部分精神困境提供了解决方式 《江湖》:您认为研究先锋文学的最大意义在于什么?先锋文学能否揭示并进而解决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精神困境? 洪治纲:我觉得,研究先锋文学的最大意义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考察 们的思想深度和探索能力。一部作品的好坏,最终取决于 的文化积淀、思想深度和对历史、人性的洞悉程度,同时也取决于 对艺术形式的灵活掌控,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审美风格。 二是推衍文学发展的基本态势。先锋文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可以激发更多的 去进行开拓性的实验,也可以为某个时代的文学打破既定的范式提供开阔的前景。研究先锋文学,可以从中发现一些文学发展的新空间及其可能性。 至于先锋文学能否揭示并解决某个时代人们所面临的精神困境,我觉得很难回答。优秀的先锋文学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甚至能够对人类未来的精神困境作出较为准确的描述,譬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很多作品,其实对人类的诸多精神困境(包括当时的精神困境与后来的精神困境)都进行了深究,并提出了摆脱困境的方式。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人类作为一种社会的存在,历史的存在,文化的存在,乃至生命的存在,有些困境是具有永恒性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来面对它、解决它。可以说,没有困境的精神生活是不存在的。文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利用心理补偿机制和想象机制,适度地缓解人类自身的精神困境,譬如武侠小说。从这个意义上说,先锋文学也不例外。 4、代沟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社会变化快 《江湖》:不同代际 间的“代沟”存在吗?如果以年代划分,您会如何描述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乃至现在90年代后 群体的特征? 洪治纲:代沟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如今,代沟之所以成为一种较为突出的现象,主要是因为社会变化快。“代沟理论”研究专家玛格丽特.米德也说到:“在我们这个流动日趋频繁的社会中,在教育和生活方式上,代际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冲突。”而且,“现代世界的特征,就是接受代际之间的冲突,接受由于不断的技术化,新的一代的生活经历都将与他们的上一代有所不同的信念。”这也意味着,在不同代际的 之间,同样也会因为各自不同的“信念”或价值观而出现各不相同的审美差别。尽管这种代际差别会因为 个体的精神履历、内心积淀和审美理想的不同,而呈现出程度上的不同,但这并不表明差异本身的不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