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篇雪》是2000年冬天完成的,当时外婆重病,我在县城医院附近租了一间房子照料她,才得以有闲暇时间写作。在此之前生活负担沉重,几乎没有个人时间。到了2003年,我进入机关上班,每天在单位忙碌,回家还要照料外婆的起居三餐。每天晚上做完家务,等外婆睡下,这才打开电脑,安静地写一小会儿。写了好几年,才有了两部“阿勒泰”及《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这三部集子。“羊道”三部曲也是辞职后到了江南一带,在打工生活的业余时间缓慢形成的。只有创作《冬牧场》那个时期比较紧张,因为是约稿,有期限要求。现在想想觉得非常可惜,要是再慢一点,稳一点,《冬牧场》也许会更像个样子。到了如今,写作对我仍是业余行为,还是凭着兴趣不紧不慢地写。看书、上网、处理家事、和家人朋友相处,占据着我每天的绝大部分时间。 对我来说,写作的道路并不艰辛。相反,生活中如果没有写作,那才叫艰辛。 如果写作的行为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应该毫不可惜地停下来 羊城晚报:从最开始发表文字,到写专栏,到现在这么多喜欢你的读者,你觉得自己算是幸运的人吗? 李娟:是的,我自己也在很多场合感谢过这种幸运。但是,也清楚自己付出的努力。 羊城晚报:你平时喜欢阅读怎样的书? 李娟:我有许多喜欢的 ,但不想一一列举了。喜欢阅读的书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消遣性质的文字……说来惭愧。另一类则是提供了新鲜信息,或者是超出了自己阅读经验的文字。我也会关注时下的流行阅读,有好友推荐或口碑不错的作品,也会主动找来看看。 羊城晚报:我记得你说过,写作是自己喜欢做、并且还能做好的事情,但却并不是非做不可的事。有没有什么是你“非做不可”的?这是不是也暗示着你的人生态度? 李娟:写作是我从小就喜欢,并一直持续做到今天的事情,已经成为生活坚实的一部分,很难放弃了。那样说的意思是,如果写作的行为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应该毫不可惜地停下来。当然,这并非是指生活就应该高于写作,只是我个人的习惯而已。如果面前摆着电脑,旁边站着我妈,我一定会关闭电脑转身陪我妈聊天,扔下她不管的话,肯定没法安心写作的。同样,一份空闲时间如果可以用来浇浇花,织织毛衣,或和朋友通话、逛街,我不会选择用来写作。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态度吧,也可以说我这个人太懒…… 想来想去,好像只有照顾家人是“非做不可”的事,毕竟这是责任。 羊城晚报:生活中有什么娱乐? 李娟:因为没有上班的压力,时间自由,甚至觉得生活本身就是娱乐(这么说是不是有点拉仇恨了……)。时不时会和朋友们约着唱歌、喝茶。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就看书,写字,画画儿,做做手工。 简介 1979年生于新疆奎屯建设兵团。出版有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冬牧场》。曾获天山文艺奖、“在场主义”散文提名奖及新锐奖、上海文学奖、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等。 颁奖辞 李娟是近年中国文坛最大的意外惊喜。《阿勒泰的角落》让读者有机会伴随李娟走过羊道,熬过冬牧场,回到她写作的原乡。她的文字重新唤起我们几乎要遗忘的“天真”、“纯净”之美,也让阿勒泰从一个地理和精神上双重的偏远角落,变成大家所熟识的文学地标。与其说她是用细腻的情感和质朴的笔致描述了个人的生活,毋宁说,她是透过私人的感触呈现了新疆的历史脉动,在那自然素净的文字背后,是新疆广袤土地上世世代代不息的精魂。在她的文字世界里,世界很寂寥,时间很绵长,而人变得很小很小。她被誉为阿勒泰的吟唱精灵,为中国当代散文带来一股不同以往的清丽之风,这股风不属于潮湿的世俗,但它已经吹过。 获奖感言 我的写作 没有离开身边手边的 微小之事 感谢大家的鼓励,感谢大家对这部再版旧作的认可。这本书出版至今已有四年时间,其间不停被加印并得到持续关注,令我自己都感到惊奇。我在这本书里记录了一些平凡微弱的(可能已经永远消失了的)小事,它们虽微小却坚定。它们令当年的我无法忘怀,无法绕开,便耐心地将其呈现笔端。也令后来的读者轻易被打动,可能从此也无法忘怀了。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生命力”吧。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这不是“旧”作,它还算是很“新”的。 如今我的写作仍然没有离开身边手边的微小之事,我自己也没有离开阿勒泰的角落。对于很多人而言这可能是局限性,但对我,是非常满意的命运。再次感谢。 何晶、何彦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