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访 梁鸿:农村老人没有打球,练气功的机会(3)

时间:2013-12-18 18:47 来源: 作者:天涯《江湖》第15期 点击:
9、农村老人从来没有个人生活 《江湖》: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在您的笔下是分不开的议题。《梁庄》中的赵嫂算了一笔账:你现在不给人家养孩子,不努力干活,将来万一那一天到来的时候会有你好看的。近几年来,您觉得
  9、农村老人从来没有个人生活
  《江湖》: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在您的笔下是分不开的议题。《梁庄》中的赵嫂算了一笔账:你现在不给“人家”养孩子,不努力干活,将来“万一那一天”到来的时候会有你好看的。近几年来,您觉得这样的情况是否有所改善?
  梁鸿:农村老年人养老是非常大的问题。青壮年农民出去打工了,他们或许几年才能回来一次,有些老人七、八十岁了还是没有人管。而农民工在城里的生存环境非常狭窄,也没有能力可以接老人过来一起生活。很多老人就那样悄悄地活着,直到最后实在爬不动了。这是极为残酷的现实。其中一部分老人被送进了养老院。养老院是一个被遗弃的象征,中国的养老院还不是一个合理的、正常的社会存在,尤其是在农村。即使老人被送到了养老院,这笔钱谁来出?这就涉及到了大的社会保障机制的问题,也表明了农村孝道的衰败。
  很多年轻媳妇根本不愿意养老人:一方面,他们长期外出打工很艰辛;另一方面,年轻的媳妇、年轻的孩子非常自私。因为这个社会教导他们要自私。你要发财,你要自己挣钱自己花!既然是自己挣的钱,凭什么来养活他们呢?所以也产生了非常多的家庭纠纷。当老人没有得到保障的时候,他们从精神上到形体上都被抛弃掉了。孝道不是说你在老人面前待着就好了,而是你心里有没有想着他们。政府呼吁我们要回到传统的孝道,要让年轻人来养活老人。这是对的,但当这群年轻人回到农村来养老,谁给他们钱呢?他们面对着非常艰难的选择,而政府光提倡回家养老有什么用呢?最好的还是要让养老机制有所保障,让老有所依,也给年轻人减轻负担。其实老人是乐意照顾子女的孩子的,因为子女在外挣钱确实很艰难,如果他们不给孩子们养孩子,谁来养呢?他们的子女只能靠省保姆钱来省出打工的钱。现在我们城市的老人平时打打球,练练气功,公园里散散步,日子过得多丰富啊!农村老人哪有这样的机会?这又是另一个层面上的歧视。农村老人从来没有个人生活,他们没有这种空间,现实也没有给他们这种可能性。
  10、在北京挤公车太可怕了!
  《江湖》:您说过自己从小就是文学青年。您对于文学的喜爱是否有影响到您在后来从事教师一职?
  梁鸿:我是师范毕业的,一直以来都是在当老师。实际上我博士毕业之后,就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其他的职业,我一门心思要在高校找个教职。不是说当老师多么光荣、多么伟大,而是当老师可以有自我支配的时间。我特别害怕每天出去上班,在北京挤公车太可怕了!我也不喜欢事务性比较多的职业。做老师你还有一份职业的尊严感,我也很乐于教书育人。哪怕在课堂上看到的是一双发呆的眼睛,我要是能拉回那么一点点,让他听一下,我就很幸福了。虽然我的初衷只是想在家里待着,但我确实也想自己写点东西。
  11、文字和影像是可以互补的两种艺术
  《江湖》:您曾撰文评述阎连科老师的《日光流年》。您怎么看同样作为当代文坛描写农村的典范之作的《白鹿原》被搬上了荧幕之举?您认为文字是否比影像更真实、更生动?
  梁鸿:我还没有完整的看过电影版的《白鹿原》,书我是看过好几遍的。所以电影我无法评述,但我认为文字和影像是两种艺术——文字艺术与视觉艺术。文字是有遐想空间的,这种空间是电影所没有的,但是电影的冲击力可能又是文字不能达到的。文字怎么被改编成电影,这个问题非常的复杂。文字可以是十分漫长的,比如说一百年的历史,它用一百万字表现出来,而电影只能在两、三个小时内把它浓缩出来。哪些该删减,哪些该增添,这个时候特别能显示出一位导演的历史观、电影观和商业观。
  作为一个资深文学青年,我还是喜欢看文字。文字的言外之意更多。文字能够更细腻、更深入、更具有穿透力的表达它所描述的事物。在这个时代,影像的传达可能会促进文学的销量。这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千万不要把它们对立起来。如果《梁庄》被改编,我也是非常愿意的。大众媒体、消费文化的时代,媒介发生了变化,变成全息的图像文化,影像的受众面大,也更容易让人接受。现在的人变懒了,懒得去看书,对精神的诉求越来越少,也浮躁了。电影固然好,但文字也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审美、历史与思想是需要时间慢慢捉摸出来的,所以我们仍旧应该大量的阅读文字。有人说电影改编的不好,骂也罢,赞美也罢,总之导演把它改编出来已经是一种胜利了。当然也会有其他人来继续尝试改编创作,像《白鹿原》已经有了舞剧、话剧,它就是需要用各种艺术形式不断推出,最终塑造《白鹿原》一个文学经典的形象出来。
  12、现在的孩子们灵魂被压得太低太低了
  《江湖》:作为一名70后的大学教授,您认为在新媒体环境下,80后学生与90后学生群体特征有何异同?
  梁鸿:孩子们都很聪明,压力也都非常大,我真是特别理解他们。他们在高中时代完全为了应试而学习,入了大学刚轻松一年,马上又面临着就业的压力。要考公务员,要考英语,要考研究生!所以他们从来没有机会去自由的想象。社会没有给他们精神自由成长的机会。而人是需要精神成长与精神完善的。在你还没有完善自我的时候就被栽进了一个最世俗的框架里面,你怎么样获得完整的人格呢?我觉得这是一件悲伤的事情。我们原来做文学青年,还可以做做梦、流流泪、写写诗、唱唱歌……现在的孩子们灵魂被压得太低太低了。整个社会紧张、浮躁的氛围深深地影响了每一个人。大家都没有安全感,当父母的没有,孩子也没有。整个社会贫富差距巨大、房价高、失业率高……这些对孩子的影响都非常大。它们会让一个人的灵魂一下子收缩起来。
  13、香港人的公民意识与自由意识要远远高于大陆的人民
  《江湖》:能请您谈谈对于“年轻人参与保钓游行”的看法吗?
  梁鸿:“国是怎么爱的”、“通过什么方式来爱”、“我们为什么这么去爱”从来都是复杂的问题。不是说你不打砸抢就是理性爱国了,你要去思考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我们缺乏的正是这个东西。我们为什么去游行,是因为别人去了我们才去吗?钓鱼岛事件发生了大家去游行,那么为什么有些事情不可以游行呢?当一个大的目标号召大家去游行的时候,队伍里有各种各样的年轻人:有失业者、有老板、也有打工仔,大家各有各的诉求。我们以为我们是纯洁的,但纯洁的背后是什么呢?现在的年轻人往往缺乏一种思辨的眼光。当然也不见得所有的年轻人都被鼓动起来了,他们不去,他们冷漠,没有那么盲目或许不是一件坏事情。他们不关注这些,钓鱼岛跟他们有什么关系呢?
  《江湖》:您怎么看近来争议声不断的香港“国民教育”风波?“中国模式”在内地走得通,在香港却遭抗议说明了什么?
  梁鸿:香港还是一个自我意识非常清晰的地方。他们的公民意识与自由意识要远远高于大陆的人民。有时一直在制度内的我们可能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在面对什么、学习什么。很多年后,你可能发现个中的一些事情只是历史的纷争而已。而历史是需要一点一点清晰起来的。但在网络上你也可以看到很多人都在思考:我们司空见惯接受的话语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话语。这对大陆人来说是很好的冲击,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访后谈:梁鸿老师的讲述极富感染力。谈到乡土文学,她的言语间流露出无法掩饰的创作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也许正如梁老师所说的那样,大家都活得太过繁忙,于是忘记了停下脚步,看一看自己,看一看身边的人和事。不要让无情的冷漠埋葬了我们心底那份最初与最后的柔软。
  出品:天涯江湖|策划:金波|美工版式:@贾也|本期编辑:割腕少年|本期主持:割腕少年|邮箱:feidaojin@qq.com
  梁鸿档案:
  姓名:梁鸿
  职业: ,文学研究者,大学教授
  代表作品:《巫婆的红筷子》、《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研究》、《中国在梁庄》等。新书(暂定名《梁庄在中国》)将于今年12月出版面市。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照亮成长之路的故事:经典成长故事

作者:涂滢

一书编选了中外经典成长故事,每篇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会了青少年怎样面对困难、面对人生。在阅读故事的同时让…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