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的一个作文比赛,让郭敬明从一名爱好文学的中学生,变成了如今
收入排行榜的榜首“富豪”。十年前的2003年,郭敬明在回忆自己刚出道时说,“只要有出版机会就会接”,一年中出了两本散文集。而十年后的他身兼
、导演、杂志主编、公司董事长等多重身份,每次出场都名牌加身,有自己的奔驰车,有专属司机,住在上海寸土寸金地段的高级公寓,他曾在文章中提到自己的家有巨大的落地窗,能够俯瞰沪上美丽的夜景。而这位站在窗前的人,不是什么房地产商或是富二代,而是从四川一个小城市走出来的,今年刚满30岁的年轻人——刚过而立之年,出身草根的郭敬明早已靠自己的才华与精明创造出让同龄人难以企及的巨大成就。
每个人眼中的郭敬明都不一样,至少现在,电影《小时代》1和《小时代》2在今年夏天上映后,关于他的评价又多了许多种。而在收获了8亿票房之后,郭敬明11月24日晚9点在微博宣布,《小时代》3的拍摄即将开启,而早在他发这条微博的6个小时前,面对众多媒体的逼问,他一直玩神秘说“我会公布一件大事”,在记者当天下午的采访中,郭敬明也一再说,关于下一部电影的一切都要保密。
再次见面的郭敬明依旧瘦小,星巴克不离手,不停刷手机,不讲话的时候面无表情。他随意地坐在椅子里,等待一个又一个拍摄和采访,工作时又效率奇高,语速飞快,在各个屋子里闪转腾挪,身旁跟着英俊的助理,让人看到了他“很商人”的一面:不浪费一点时间,不说一句废话,不见一丝犹豫不决。写文章时感性的郭敬明和做老板时理性的郭敬明,大家眼里的郭敬明和他自己眼中的郭敬明又是各不相同。
当身高成为段子
批评大于表扬除了睡觉全部是工作
公众眼中的郭敬明
当身高成为段子
11月24日,笔者采访郭敬明的当天,有这样一条热门微博,上面是郭敬明走出自己的座驾时的照片,照片中,站在车旁的他几乎和自己的爱车一般高。眼尖的网友拍下了这张照片并发微博说:“谁能告诉我奔驰S350的车身高度是多少?”之后奔驰官方微博“奔驰客户服务中心”回复“您好,S系轿车车身高度为1485毫米。”而在当天,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奔驰公司将这条微博删除了,有人甚至称回复网友的那位奔驰的工作人员因此而被开除。而昨天郭敬明更是转发了这条微博称“谢谢奔驰的客户服务”。
从十年前的有出版社肯出自己写的书就欢天喜地,到现在说自己“这里离公司很近,我不想叫司机来接我”,因为他已经很久没有走路去上班了。有人说他的小说渲染了一种奢靡的生活,到处都是奢侈品牌的描写,买一条标价六位数的地毯、五位数的衬衫,或是去上海久光百货的负一层买48块钱12个的小西红柿、几百块一包的口香糖。其实这些对于郭敬明来说并不是一种渲染,而是一种纪实。有人说郭敬明一定是受过什么刺激,才会如此渴望成功。这种推断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至少他在新书中承认,自己在穷时曾经被名牌店的店员深深地伤过自尊。
媒体眼中的郭敬明
批评大于表扬
与另外一位少年成名的
韩寒相比,郭敬明似乎特别不受待见。郭敬明明白这个规则,他也习惯了。有趣的是,相比韩寒的不太配合媒体采访,郭敬明则时常曝光在媒体的聚光灯下。他的新散文集《愿风裁尘》发布会上他甚至张口“希望媒体多爱我一点”。但是纵观深度报道过他的媒体,不少是以一种成人的、商业的眼光来评判他。而他对于不少媒体塑造出的“精明的商人”的形象,还是不愿得罪人地说:“没办法啦,他们关注的可能是我经营公司的那一面。”
郭敬明在这本新书里写了这样一句话:“我明白你对这个世界的巨大失望,因为,我也一样。”不过面对媒体的否定,曾经的郭敬明还为此大为光火,但此时的他早就已经习惯。他熟知这个世界的规则,并不去做争辩和抵抗,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被什么样的人所需要和喜欢,而这种需要和喜欢,是不会为媒体的报道所动摇的。
郭敬明眼中的郭敬明
除了睡觉全部是工作
郭敬明和一般意义上以文字作为作品,而创作者躲在作品之后的作者不同,他选择了走到台前。他主编的杂志《最小说》中有不少他自己的照片作为封面或者插图,他将自己营造成“美少年”的偶像形象,这种形象同他小说中的主人公颇为相似。可以说,他不仅是经营文字,更经营自己,将“偶像派
”进行到底。
在某期《快乐大本营》中,好友何炅让郭敬明一起玩游戏,而郭敬明连连推辞说:“我不行的,我不能玩,我有偶像包袱。”采访中的郭敬明又连忙否认自己对于形象的在乎:“我经常不打扮,随便戴个帽子就出门了,只要不工作,一点都不讲究。”而决定把自己的形象作为卖点的他,称自己是在入行两年之后觉得,反正电视和杂志采访也要做造型,不如就把自己的形象经营好。郭敬明说:“这可能就是我跟其他
不一样的地方。”
郭敬明谈到自己的工作的强度,却十分享受。他说自己就算一直不眠不休地工作,也不会觉得累。问他想不想给自己放个假去海边,他惊呼:“你让我在那里晒太阳,什么都不做,那简直就是浪费生命!”郭敬明是工作狂,他在采访中用一种理所当然的语气形容自己“不正常”的生活状态:“我生活中除了睡觉,全部都是工作。正常人的休闲娱乐我都没有。我只是把比别人多一倍的时间用在了做这件事情上。”
对话
关于电影《小时代》争议
每代人都在颠覆上一代
记者:《小时代》电影之后,一些电影界前辈对你进行批评,这对你造成了打击吗?
郭敬明:其实就是个别的有几个,大部分的前辈对我们都很好,说《小时代》作为一个新人导演拍的,挺不错的,他们对我很爱护。只是说有个别激烈的批评,我觉得没关系,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不喜欢。
当然有一些狂热的谩骂,就是我没看过你电影,但我就觉得你不顺眼。如果这样你怎么跟他聊呢,不用理睬就好了。关键是要把握好自己的心态,别随着舆论的浪潮去摇摆。
记者:后来《人民日报》这样的媒体都来参与介入这样一部电影的讨论了。
郭敬明:我觉得还好,《人民日报》一共发了5篇评论,两篇支持,一篇中立,两篇负面。中国网络舆论你也知道,大家都喜欢转负面的东西,表扬的话看完就完,负面的就会凑热闹越来越多。所以在大家的印象中好像它很不好,但其实喜欢和不喜欢的人都很多。
记者:这场争论中,许多你90后粉丝态度反而会比你激烈。后来,许多批评也就转到了批判90后及其价值观上了。
郭敬明:因为粉丝年纪比较小啊,你不能指望他有一个成年人的冷静心态。所以说这也是为什么我比较保护他们的一个原因。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年轻过来的,特别喜欢某个东西,很冲动,很激动,表达的逻辑也不理性。但其实那个年纪的人就是这样的。
其实每一代人都是这么过来的,70后是在60后的骂声里长大的,80后是在70后的骂声里长大的,当时我们80后也被骂得很惨,现在90后也被骂,以后可能他们也会骂00后的人。其实整个世界发展的趋势就是,一代一代人都是在颠覆上一代,冲击上一代的过程里建立这一代的秩序,这个很正常。
关于多重身份
身份还是我的本心
记者:有人说你的故事传递拜金主义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会影响到你的粉丝。
郭敬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去解读。你如果问年轻一点的观众,他们看到的可能是情谊,友谊,可能年纪大一点的人看到的是,啊,那些LV,什么牌子的包。但实际上年轻的人根本不知道那个包是迪奥,你为什么会注意到,因为你才是用迪奥的那帮人哪!所以你才会解读到这样的东西。
记者:你是一个独裁的老板吗?
郭敬明:前几年我会比较自我、强势,这几年温和很多,会听听大家的意见。
记者:有些杂志写你是“精明的商人”。
郭敬明:也没错啊,这是我性格中的某一个层面。我本身也不太在乎,你写成什么样那都是你眼中的郭敬明,对我来说没有太大的困扰。一路走来十几年,媒体跟我之间的关系就是“又爱又恨、亦敌亦友”。是各种正负作用力到一起,塑造出了今天的我。
记者:
、杂志主编、老总、导演,这些角色各自吸引你的原因是什么?
郭敬明:
是我从小到大都一直在做的。杂志主编因为我比较喜欢杂志,希望自己的想法能在杂志中呈现。管理公司其实有点肩负着整个团队的梦想和未来的感觉。做导演又不一样,电影这个行业其实就是不断给人带来梦,是一个造梦的行业,导演就是这个行业里的造梦师,是最核心的那个人,所以他其实给人带来的东西会比我们以前用小说去编织的梦更大。拍电影需要一个团队、几百人通力合作,它更复杂,成就感也更大。但是身份再多,
身份还是我的本心。
关于散文集《愿风裁尘》
年轻的质感30岁的我已写不出
记者:今年是你的而立之年,你是否想借着《愿风裁尘》对过去做一个梳理呢?
郭敬明:这本书对我自己非常珍贵,我们讲散文写一篇少一篇,
真实生活中的部分,散文是没办法虚构的。在今天出版这本书也是某个意义上的巧合,并没有规划出这样一本散文集,正好赶到30岁,今年我也从
变成导演,发生很多很多故事,我自己也成长很多,这些在我的散文集里也都有记录。
天性就是分享,不管小说还是散文都是跟读者分享你的精神世界,有很多读者表示非常喜欢我的散文,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让大家一起来参与我的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