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北大教授陈平原:年轻人成功聚会隐含着思想上的突破

时间:2013-11-20 10:27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谢晨星 点击:
11月16日晚,由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深圳报业集团主办的深圳读书论坛第五场活动在深圳图书馆5楼报告厅举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平原作为主讲嘉宾,勾勒出一个学者眼中的上世纪八十年代。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陈平原坚持站着演讲,他所描述
  11月16日晚,由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深圳报业集团主办的“深圳读书论坛”第五场活动在深圳图书馆5楼报告厅举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平原作为主讲嘉宾,勾勒出一个学者眼中的上世纪八十年代。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陈平原坚持站着演讲,他所描述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客观而审慎,有回忆也有思辨,不仅贯穿了他个人的学术生涯,也带出了其他仍在学界或已淡出的学人故事,引来观众的阵阵掌声。
  老师认可学生独立选择
  讲座的开始,陈平原播放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十分风靡的三首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在希望的田野上》和崔健的《一无所有》。在他看来,“你何时跟我走”是那个时代的读书人一个根本性的追问,“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则寄托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人对“二十年后祖国更加美好”的期望。
  从1978年到1991年,是真正的“八十年代”,作为“77级”恢复高考的首批大学生,1978年2月,陈平原怀着美好的愿望踏入中山大学的校园。当年的秋冬季节,也就是77级进校的下半学期,王培楠、骆炬、陈平原、毛铁锤、周小兵和苏炜一起商量创办文学社团和文学刊物的事情。第二年,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唯一一个铅印的文学刊物,《红豆》诞生了。陈平原说:“同时期涌现的大学生刊物,能体现一个时代的年轻人的青春,以及对现有状态的背叛和冲撞。”
  本科毕业后,陈平原留校攻读硕士,在《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上发表《论乡土文学》,导师吴宏聪觉得不好,但还是签字允许发表。后来,陈平原去北大读博士跟导师谈起,导师表示:“吴宏聪是西南联大出来的,西南联大就是这个样子,老师和学生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互相尊重,老师认可学生独立的选择。”
  让年轻人上阵是特有气象
  陈平原谈到自己在北大的读博经历时说:“王晓明教授曾将1985年5月6日至11日在北京万寿寺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创新座谈会’和在会上提出的‘20世纪中国文学’视为‘重写文学史’的‘序幕’,理由是:‘正是在那次会议上,我们第一次看清了打破文学史研究的既成格局的重要意义’。”
  在那次会议上,钱理群、黄子平推举陈平原这个当年的北大博士生作为代表,在那次大会上作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论述,此举对于一个年轻人的意义重大。陈平原说:“‘三人谈’中,老钱是核心,可他愿意让年轻人上阵,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特有的气象与风度。不仅现代文学研究如此,经济学、法学、电影、绘画、小说等,都是若干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酝酿一场场日后影响深远的变革。”陈平原同时表示,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这样的故事越来越罕见。“不过,我还是相信‘江山代有才人出’,任何一次年轻人之间成功的聚会,都可能隐含着某种学术或思想上的突破。”
  也有人被时代列车甩下
  陈平原坦言,他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只是一个过得还算顺利的人文学者眼中的八十年代,因为时间的过滤,大家不知不觉会把那个年代理想化。他无不动情地说:“今天在台面上说青春的理想,都是因为我们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受益者,任何大的时代转折都意味着有些人跟不上它,列车拐弯甩出去一大批人,那些人是这个时代的牺牲者。不要想象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利益一致,所以很多人都获益,不是这样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以‘文化大革命’结束作为起点,大学生一毕业就被当做年轻干部培养,并很快在各个层面上冒头,我们是时代的受益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新时期青少年伦理与道德读本

    作者:谭棋介

    在21世纪的今天,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迁,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冲突,使道德判断变得的日趋困难。在这样一…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