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
贾平凹现身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举办的国际文学周上,以“我的土地,我的时代,我的写作”为主题发表演讲。贾平凹用一口浓重的盛唐之音,就如何在社会转型期完成一个
的修为与文学爱好者们展开对谈。
“
的作品应该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写出时代的气息。”贾平凹解释说,对于社会生活而言,时代精神是绕不过去的写作主题。他提到,中国千年的文化让今天中国面临很难解的社会问题,而写好这个时代就是
的责任。“必须写出时代背景下的国情、民情和事情。这样的故事才是中国故事。比如我们要看到家族血缘最深层的自私,或者人与人之间构成的社会关系网。”他提醒青年作者,不要让文学成为政策的宣讲或者对抗的工具,而是负责任地为后来的人完整记录下这个时代。
谈到时代大格局时,贾平凹讲起了自己第一次坐飞机的经历。“以前我以为天就是云层,但坐了飞机之后我才发现云上才是阳光。就好像我们的生活与文学艺术的关系。”他说作品的境界应该是穿过云层达到阳光。“我们的生活都在云朵之下,这是不能改变的事实,所以应该把这片云写饱满,才能够看到阳光。”至于如何才能写得饱满,贾平凹给出的建议就是对生活抱有鲜活感,对笔和字保持亲近感。他的演讲是照着自己手写的讲稿念出来的,在演讲结束之后他向同学们解释:“如果不带稿子我会想不起下句。”
在嘉宾交流环节,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陈晓明诚恳反思了上世纪90年代对《废都》的批判。“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想要快点发声,不幸选中的《废都》。这些年我一直在反省自己,《废都》也诞生在转型期的中国,而且贾平凹老师在20年前就深刻预言了中国今天的现实。我想,有力量的
领着时代走,没有力量的
被现实拖着走。现实在贾平凹笔下有新的气息。”
有学生提问,《废都》中庄之蝶的身上是不是有作者的生命体验?贾平凹解释说,写完《废都》有太多人把庄之蝶对号入座,今天终于有机会得以解释。《废都》创作的灵来源于生活,确有其人,但不是他自己。最终呈现给读者的庄之蝶和生活里的原型也不是一个人。“创作《废都》时我几乎生病到奄奄一息的程度,加上社会的苦闷,想借这部作品发表一些感慨。庄之蝶的思想是我的,行为不是。”
活动最后,有读者为表达对贾平凹的崇敬,送给他一只苹果。贾平凹连声道谢,不失幽默地说:“因为我的名字,家里有好多读者送我的苹果和青蛙。”文/张知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