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专访女 张艳茜:用心缝制美丽“嫁衣”

时间:2013-06-20 11:29来源:中国访谈网 作者:魏锋 点击:
在陕西省 协会28年时间,张艳茜在《延河》杂志社,历任编辑、副主编、常务副主编。编审,用心为他人缝制美丽“嫁衣”,在从事创作上,更没有忘记把笔端更多的墨汁留给他人。从1986年开始从事创作,发表小说、散文、文学评论及报告文学二百余万字,2007年加

专访女 张艳茜

张艳茜所著长篇纪实文学《平凡世界里的路遥》

  (“中国梦•一百位华语 诗人系列专题访谈”)——专访著名女 、《延河》杂志社常务副主编、编审张艳茜
  
  2013年5月10日,在陕西省作协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结束第二天,笔者在省作协采访期间,闻讯《平凡世界里的路遥》这本书即将上市,专门委托诗人赵凯云专门从省城西安为我快递一本,先睹为快。
  
  六月的咸阳,晚上的气温开始慢慢下降,在这样较为燥热的季节,笔者又重新开始一字一句地走进《平凡世界里的路遥》这本书,在 张艳茜的生动文字中感动不已,心绪难平。
  
  “掀开神秘的面纱,拂去时间的封尘,调查真相并甄别真相,还原路遥并审视路遥,使一位出身寒微却不屈服命运的人民 复活于娓娓道来的生动文字之中。”在《平凡世界里的路遥》这本书中,既有对路遥作品《平凡的世界》笔下大亚湾煤矿的原型的介绍,也有路遥日常生活中人、情、事、物的点滴记录,文字朴实自然,真情实感自然流露。
  
  在陕西省 协会28年时间,张艳茜在《延河》杂志社,历任编辑、副主编、常务副主编。编审,用心为他人缝制美丽“嫁衣”,在从事创作上,更没有忘记把笔端更多的墨汁留给他人。从1986年开始从事创作,发表小说、散文、文学评论及报告文学二百余万字,2007年加入中国 协会。著有:散文集《城墙根下》《远去的时光》长篇小说《貂蝉》长篇纪实文学《平凡世界里的路遥》。
  
  6月18日,笔者终于与 、《延河》常务副主编、编审张艳茜取得联系,对她进行了专访。
  
  命运转折,随父母辗转落户到西安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山东济南是位于山东省中西部,北临黄河,南依泰山。该地区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张艳茜于农历癸卯年三月初三出生在山东省济南市一个普通的家庭。
  
  “我很幸福,我有三个家乡,一个是出生地山东济南,一个是黑龙江省绥化市四方台镇腰屯村,再一个就是学习生活工作的陕西。”张艳茜高兴地告诉笔者。1970年,张艳茜7岁的时候,随父亲在位于陕西省华阴县桃下镇的企业——十冶子弟学校就读。从小张艳茜就是一位乖巧伶俐的孩子,张艳茜勤奋好学,成绩优异。
  
  “1980年,我以7份之差高考落榜……”回忆起往事,张艳茜说,高考落榜对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她很下决心,一定要考上大学,几番周折,先是托熟人找关系进了华阴县的岳庙中学,随后又回到十冶子弟中学开始了漫长的补习。
  
  “我非常感谢我的语文老师李家苞先生,在1981年离高考不足五个月的时间,李老师为我联系了西安市85中的高考文科补习班。”那一年,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考上大学。“补习真的很难熬,每天起早贪黑地匆匆步行三站路来到85中上课。”张艳茜说,当时自己苦恼的不在于每天的辛苦奔波,而是与借住在陕西师大,与大学生在一起时我无法克服的自卑。她在《纪念我的高考》一文中写道,走在校园里,我总觉得芒刺在背,仿佛所有人都在用异样的眼光看我这个身分不明的人;在食堂打了饭坐下时感觉自己“鹊巢鸠占”;深夜回到宿舍,人家为了我屏气息声,我则为自己一个“外来户”破坏了人家的和谐快乐气氛而懊恼不已。有一天上晚自习时,他们的辅导员发现,他们班上多了一个特殊的学生。年轻的辅导员态度很和蔼地问我备考的情况,我却如坐针毡,忐忑不安地回答着,感觉那一刻满教室的大学生都在嘲笑我这个无用的补习生。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9月,张艳茜以优异的成绩被西北大学录取,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
  
  上大学期间,张艳茜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始终没有停止对知识的涉取。“上大学时,父母每月给我20元钱的生活费,这已经是我们家很大的一笔支出了。好在当时国家有助学金,我只要用20元钱的六分之一补贴伙食费,就足以吃饱饭了。其余的除了购买生活必需品,都花在买书上了。”张艳茜说,当时图书很便宜,许多只有几毛钱,至多一两块钱,在浓厚的学习环境中,她阅读了大量中外名著,到毕业时,大学期间看过的图书竟然打包了好几个纸箱的书籍。
  
  张艳茜告诉笔者,在西北大学上学期间,她最大的收获是读书。她怀揣远大的抱负,梦想毕业做一名教师,每当想起自己的理想,她都会感到自豪,更加让她如喝似饥地吸取更多更广泛的知识。
  
  进入省作协,专职从事文学编辑工作
  
  1985年,从西北大学毕业后,张艳茜并不是一位 ,而是拥有了一份缝制美丽“嫁衣”的专职编辑工作,在陕西省 协会《延河》编辑部任编辑。
  
  “在我没有分配来陕西省 协会当编辑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要走写作这条路。”张艳茜告诉笔者,刚参加工作那段,她对搞创作或从事与创作有关系的职业,认为是需要天分,她以为自己那根文学创作的神经天生就是残缺的,而且也没有健全。
  
  之后的二十八年工作中,张艳茜走上了编辑兼写作的的人生之旅,最主要的工作是专注而卓有建树地为人做嫁衣。
  
  “我热爱编辑工作,爱得无可就药。”聊起编辑工作,张艳茜感慨地说,她从参加工作一直在文学期刊编辑岗位工作,屈指算来28年了。
  
  “每每看到各种期刊上赫然排列着他们的名字,刊发着他们的作品,或者了解到他们荣获各类奖项的消息,我都为他们取得的成就感到欣慰。”比如杨争光的小说《蓝鱼儿》、《符驮村的故事》等;比如奠定叶广芩家族小说地位的最初的几篇《本是同根生》、《祖坟》等。还有许多全国著名 的作品,都有在《延河》上刊出。每年,《延河》的小说、散文被《新华文摘》、《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散文海外版》等选刊转载量均在15篇次以上。张艳茜说,28年时间,张艳茜编辑的文学作品字数有30000万字左右,这些作者先后成为 不计其数,其中相当一部分作者已成为著名 ,活跃在当今文坛。
  
  “这么多年来,我沉湎于文字编辑这个世界不能自拔,从中得到的滋养和满足,经常使我忘却现实生活中种种苦痛与忧伤,有一种‘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忘乎所以,平常的日子过得充实而乐观。”对于从事职业文学刊物编辑,张艳茜认为,在她工作的生涯中拓展了她的阅读世界,在阅读大量稿件中完成本职工作,又在工作中满足了个人阅读渴求,文字编辑工作也从此成了生活的全部。尊贵卑贱,爱恨情仇,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激情盎然,娴静如水,真假实虚,善恶美丑,愤世嫉俗,致远宁静……对于生活难以想象的丰富都能在编辑工作中得到体验。
  
  说到省作协,张艳茜回忆说:“当 路遥放下笔走出他的阴暗潮湿的写作间,片刻的休息时也不忘告诫我,不能因为客观现状影响自己的情绪,要学会把握自己,咬紧牙多看书、多写作品;一个人活在世上就是要追求崇高的东西,要为自己树立理想。”那时刻,路遥深沉而真挚的声音,和镜片后的眼睛里闪烁着的崇敬光芒,对于张艳茜的写作欲望是一种莫大的激励。
  
  陕西是一个文化大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文学创作处于于鼎盛阶段,在张艳茜看来,她工作、居住在一个近乎破败却是精英荟萃的作协大院里,有严谨耿直的编辑前辈董得理;才气与勇气兼备、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期刊主编白描;平时住在乡下,每月来大院几次,勤奋而敏于思考的 陈忠实;善解人意、平和敬业的诗人晓雷;英年早逝、风趣幽默的 邹志安……他们经常聚集在距我住处不足二十米的《延河》编辑部小院,喝着 王观胜冲好的茶水和咖啡,谈时政,谈文学,谈创作,谈生活。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指点,那种自然形成的文学沙龙,给当时的作协机关制造了一种和谐向上的气氛,而且形成一种感召力,激发了许多人的创作热情。
  
  张艳茜看来,这些都是文学的力量。她说,我很有幸,在文学鼎盛时代,走进省作协这个院子,走近一个优秀而且实力强大的 群体,在一个用作品说话,而非文学炒作,良性竞争、良性互动的文学环境中,得到文学的滋养。
  
  长期的编辑工作中,张艳茜坚持学习和研究文学刊物编辑,做一名合格的文学编辑。“坚守需要有奉献精神,需要忍受寂寞,需要有坚强的神经抵挡许多物质的诱惑,既有崇高感又有悲壮感。”
  
  钟情文字,丰富阅历激发创作灵感
  
  从事编辑工作一年多时间,直到1986年8月,张艳茜写作的激情才开始迸发。
  
  张艳茜受生活启发和文学编辑工作之影响及老一辈 教诲而走上创作道路。她这样表述自己的创作目的:“每当我的身体出现问题时,我会按症状轻重,选择去看不同的医生,或者到药房买不同的药自救;可当我的情绪或者心灵受到伤害或者出现问题时,我就得采取另一种自救方式,那就是写作——抒发或者宣泄内心五味杂陈的情感。否则积郁成疾,自己不开心,还会延及周围人受牵连。所以,某种程度上,写作是我的一种生存方式。我说了,我写了,我把我心中所想所感所见所闻用心表达出来了,我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愉悦得到解脱,得到安抚得到慰藉,这些对我很重要。如果阅读者也能从中获得点滴经验,获得稍微感动,获得些许启发,那我就更满足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没有预约的旅程:在行走中让心自由

作者:黄兴

每一个人都渴望一次旅行,不管是对自由的向往,还是为了逃避学习、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又或者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内…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