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对话 董江波:通过《孤男寡女》五部曲反映一代人变迁

时间:2013-06-13 11:51来源: 作者:天涯江湖访 点击:
天涯社区江湖访是一档大型的在线访谈节目,每期邀请社会各界名人或具备强大行业影响力的人物坐访。第33期天涯社区江湖访,邀请到刚刚出版了长篇小说《孤男寡女》的青年 董江波,一起走进董江波的江湖梦。 1、9男7女的爱恨情仇,工程比《杜拉拉升职记》庞

    
  天涯社区江湖访是一档大型的在线访谈节目,每期邀请社会各界名人或具备强大行业影响力的人物坐访。第33期天涯社区江湖访,邀请到刚刚出版了长篇小说《孤男寡女》的青年 董江波,一起走进董江波的江湖梦。
  
  1、“9男7女”的爱恨情仇,工程比《杜拉拉升职记》庞大!《江湖》:董江波老师您好!这个五月,您的最新长篇小说《孤男寡女》已经出版上市了,能请您先来给我们讲讲这一系列丛书的大体内容吗?
  
  董江波:这应该说是校园版的《杜拉拉升职记》,但它不是在讲升职,而是“9男7女”的爱恨情愁故事,很纠结的。这一系列规划的是五部曲,工程比《杜拉拉升职记》和《非诚勿扰》还要庞大,而且五部的故事都已经成形了,现在第一部已出版,第二部也写好了。跨度从2007年6月一直到2011年结束。第一部就是大学返校那一个月的时间,所以矛盾相对集中。
  
  为什么没有将《孤男寡女》定义为校园,而是定义为青春了呢?那是因为它的主背景虽然在校园,但它其实已经不单纯是校园了。这些大四的年轻人,已经在社会上实习、工作了半年,然后又回去做完毕业论文就走向社会了。咱们工作的人体验的很多辛苦和阴暗的东西,把大学生价值观整个颠覆的东西,他们都已经知晓了。于是主人公回到学校以后,回想起过去四年的种种相处,他的矛盾和情感就突然爆发了,就跟炸弹一样炸裂了。很多的事情、很多的决定就会迅速地演进。在一个没有上过大学或一个比较老派的人看来,可能觉得怎么会这样不可思议?但只要是经历过那段的人都会觉得太合情合理了,都是真实发生的。我是山西师大毕业的人,学校的校友听说我要写这本书了,他们便问不会把什么都写进去吧?我就这样回答了一句:我的书第一部是以学校为主,第二部就离开校园了。这本书写的每一个字都是真实的,每一件事都能找到相对应的。有一半的事儿是我亲眼看到它发生的。另一半的事虽然不是我亲眼看到的,但有非常可靠的信息来源。实际发生的事情如果有“100”的高度,我写的时候只写到了“80”。因为第一,我考虑到读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第二,也要顾及到出版的尺度,出书很艰难,现在确实是赶上了一个好机会。
  
  2、当初学汉语言文学是因为计算机专业只招一个人《江湖》: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筹划要出这本书的?之前也一直从事文学创作吗?
  
  董江波:我之前并不是 ,也不爱好写文学。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吧,包括所有爱好文学的人,能在《读者》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那是终身的梦想。我已经发表过一篇了,是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公益命题作文。再往前我参加过作文大赛,如果不是我在河南省举办的一次文学大赛中拿了二等奖,高考给我加了20分,我是上不了大学的。所以我之前的所有创作就是写作文,为写作文而写作文。其实我不喜欢文学,本来大学要报计算机专业的,但因为计算机在我们学校只招一个人,后来我就改报汉语文学专业了。
  
  应该是在2008年的时候,我有一个很好的山西 兄弟,比我大几个月,他写了一本书叫《一混五六年》。然后他送了我一本,我就仔细看了一下,看完之后我就懵了,这样也可以写成小说?这里我没有丝毫贬低的意思,我觉得他写的质量非常高。大家都知道,并不是说你写了一本好书就可以广为人知,好的书真的可能销量只有一、两万册,不那么出名。反而是有一些内容情节或语言上很差的书畅销起来了。他的书给我特别大的触动。我自己本身是读汉语言文学的,优美的遣词造句自然不在话下,我就想他能把自己或是别人的经历写成一部非常好的小说,我为什么不可以呢?受到他的这种激励,我在2011年底就开始构思写这本书了。每周写一次,一般是周六晚上,一次写7000字,大概3个月就把第一部写好了。我个人觉得现在的小说有几个特征:第一个是情节比较少,很多网络小说的主人公出现就描写个两、三万字,这是一个通病。第二个是语言太过口头化,就和你我的说话一样,没有我们读名著时那种可以品析的情节美、语言美。我在《孤男寡女》一书中特别加强了这两方面。除了多条线索,在叙述上我使用了第一人称。以“我”的视角来写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很多名家都是“全知全能”的,“我”一个人知道所有人的心理、知道所有的事件。但要从第一人称出发,“我”只能知道“我”身边发生的事情、别人告诉我的或者是我观察到的,所以这也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吧。
  
  3、《孤男寡女》是国内第一本正式出版有同性恋情节描写的书《江湖》:出版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吗?
  
  董江波:我进入这个行业比较早,也是“天涯文学”的核心人物,但没有人知道我是谁,出名的是我的网络身份。我想用这本书尝试看看,就给到了签约莫言老师的那家公司。那家公司很牛,他们签的书的首印量很大,而且都是颇具潜力的,特别是在影视改编方面有很多突出价值的,包括莫言、阎连科、安妮宝贝等大家的作品。所以我尝试着给他们的编辑看了一下。
  
  我当时填了一个选题,在封底上写了一句“爱的世界里不止你和我,还有一个TA”,这就给人很大的遐想空间。而且我可以直言不讳地说,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正式出版的有同性恋情节描写的书。我这个书不是简单的流于对这一现象的描写,而是通过它让整个故事立体了,真正去挖掘到人性最深处那点儿潜在的欲望,把人物的优点、缺点、潜意识甚至是超我的一些东西全部展现出来了,这一点非常可怕,也是非常具有开创性的。
  
  现在出版社选择一本书,代表首先会问你:以前出过书吗?如果你说没有,出版社可能就不考虑了。出过书的,你是名人吗?他所指的这个名人不只是明星,可以是一个领域的杰出人士。不是的话,也不考虑了。出过书的,你的书卖得好吗?一般,也不行。所以出版肯定是很艰难的。而出版社在挑选一本书的时候,会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考虑,即这本书是不是名人所写?能不能成为畅销书?能不能被改编成影视剧?因为说实话,绝大多数的世界名著,当然我们不排除像《百年孤独》那么纠结的作品,确实是能够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的,比如说我们之前看到的《白鹿园》、《红高粱》。如果你的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出版社编辑很容易签你的。
  
  要知道,现在自费出一本书3万块钱。中国除了教辅、教学类的书之外,就是文学综合类的,每年至少有30万册出版。这30万册里可能就有25、26万册都是自费出版的,只有区区4、5万册是出版社自己花钱帮助 出的。真正能成为畅销书的非常少。
  
  4、传统 写《盗墓笔记》,一本就完了《江湖》:那么您在创作这本书的时候,是不是就考虑到出版后被拍成影视作品的可行性呢?
  
  董江波:我第一个考虑的就是这个问题!比如大家实际阅读的时候会发现,我真的是用各种镜头式的语言在写的!原先规划的100章,为了突出这种镜头感,每一章都以一集电视剧的感觉来写。但当你阅读起来,读了两页就是一节,你是不是会感觉很烦躁?所以基于出版和阅读的考量,我就把这些小标题全部去掉了,归到10个大标题下。而取代这些小标题的就是一个空行,这样就给大家带来了阅读的享受。
  
  现在我给你两本书,一本是传统文学,另一本是用口语化的方式写的,我相信大家都有一种感觉:包括最近又登上头条的南派三叔,他开创了一个体系,确实值得人尊敬。但仅从故事和语言的角度来看《盗墓笔记》第八部吴邪出现的镜头,胖子和小哥从窗户看了一眼,看到吴邪了。就这一个镜头,他写了两万字。这对于传统文学来讲是不可想象的,这个镜头可能传统文学一句话就没了。所以你读这样的书,“唰唰唰”翻着过,只是说“他怎么了?发生了什么?”这就是我们说的流行读物。开创体系的南派三叔能进入殿堂,但这书绝对进不了。你打开一本传统文学作品,你肯耐心地读十几页,你才能看出感觉来,这才是真的好书。它的语言绝对不是你一目十行就能看过去的,它又特别注重遣词造句,词汇量非常大,情节结构异常的简略。如果你让一个传统 来写《盗墓笔记》的话,他可能15万字就全部写完了。
  
  《江湖》:您的意思是,一本书就可以写完《盗墓笔记》了?
  
  董江波:对!所以说我们一直想把中国的阅读风气往这边拉回来。一本传统的纯文学书,在人口基数远远低于中国的美国和日本,可以卖到100万册,就是因为国民喜欢阅读这类书籍。我们过年的时候在看“庸俗”的春节联欢晚会,人家日本和美国在看什么?在看分析一年政治走势那样的节目。这两个国家为什么强大?它们的国民素质令人生畏。阅读风气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5、硬性的阅读指标让人丧失了对经典文化的兴趣《江湖》:结合您刚刚提到的国民素质问题,之前一些调查数据也显示,现在我们国家的国民阅读量非常小。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董建波:以我们公司举例,员工120多人,实际上每个月买书的就那么3、5个人。我们之前也做过一个调研。我小的时候有好多青春类的杂志,但现在这种杂志基本上都倒闭了,就是因为中学生都不买了。他拿着一部手机,在上学半个小时的路途上可能就看了一部15万字的小说。而这个小说是网络小说,不是传统文学小说。我觉得其实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这种经典文化的阅读在中国目前是一种硬性的摊派。比如说中小学生的必读书目,这就让人很反感。本来可以成为一种兴趣的阅读,变成了“你必须读《红楼梦》!必须读《西游记》!”大家反倒不愿意去读这些东西了,而是去读一些很轻松的作品。二、我形容我们的教育是一个模型,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但中国教育出来的成品都是一模一样的。我们从出生、幼儿园直到大学毕业,所受的这二十多年的教育太可怕了。不是说“你的兴趣是什么?你想做什么?”而是我们有很多任务——我们上小学,必须学够多少;某个阶段必须完成多少任务……你想读一本书,你根本没有时间读。我真的有这种感受。记得小学的时候,早上5点多起来就去上早自习了,晚上快九点才能到家,然后做作业直到十一点多睡觉,周末还要补习,哪里有时间看书?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饥饿的女儿:难以安枕的故事

作者:虹影

《饥饿的女儿》以位于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重庆为背景地。在虹影笔下,它和文艺作品中的“大上海”颇有几分相似:江上…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