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女诗人金玲子与《天涯诗刊》主编、诗人白恩杰在重庆 诗人简介:
白恩杰,笔名:白洁、白杰。祖籍:河北固安,伊斯兰的后裔。60年代生于河北定州。后随父亲转业到山西经纬纺机厂。87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诗刊》《知音》《星星》《绿风》《扬子江》《北京文学》《回族文学》《芒种》《六盘山》《诗林》《延安文学》《山西文学》《群岛文学》《黄河》《财富故事》《惊蛰》《火花》《九州诗文》《飞天》《太原日报》《太原晚报》《山西日报》《山西工人报》等,发表诗歌、散文、小说达丽萨科;两千多篇。
其中作品曾获得“铜爵杯”、“萌芽杯”、“庐山杯”、“展望杯”等全国短诗大奖。1991年获《山西电视台》文艺部、《火花》编辑部“七一”创作诗歌大奖。2004年在山西诗歌大赛中荣获“铜牌奖”,中国访谈网记者,曾是山西工人报特约通讯员、“星期天”特约记者、《蒙古文学》、《星火文学》、顾问。
中国青年诗人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学会会员、中国网络诗歌协会理事、中国散文在线专栏 、山西省 协会会员,山西省散文协会会员,晋中诗歌协会副秘书长。《天涯诗刊》主编、《诗印象》执行主编、《秋实》文学刊物编辑、《九州文学》特邀编辑、《文学月刊》执行主编。
诗人白恩杰在诗坛上耕耘20多年,凭借他对生活的明察秋毫,在诗坛上独树一帜,熠熠生辉。在遭遇社会的尘垢把心灵包裹后,他能用诗歌洗涤出自己最干净的灵魂。诗歌是白恩杰心中最美一束奇葩,他的诗歌会说话,会在读者的心灵里跳跃。斐然的文采似乎全部来源于他对生活的热爱与独特品味。在拂晓时分折射出来的一抹晨曦,就在他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诗人中,用芬芳的诗行再一次照耀着大地。
借用“中国梦——百位诗人 系列专题访谈”这个主题活动,让我们一起走进“在生活的罅隙里种文字的诗人”——《天涯诗刊》主编、著名诗人白恩杰。
中国访谈网:白老师您好!您在诗坛上出道20多年间,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发表了3000多篇作品,足以表明您的诗歌修养以及读者朋友们对您的肯定。您的认识里是如何进行诗歌创作的呢?诗歌来源于生活,特别是在您的诗歌里,我们能听到的最淳朴的乡音,于细微之处发现诗意,寻找到灵感,那您是怎么认为的呢?
白恩杰:在这个蓝色星球,在陆地上生活的人们,特别是在属于自己脚下土地生活的各族人民,都会用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用土地,事物,和自己特定的生活来体验表现自我。
我是回族人,一个民族的诗歌,总在自己的吟唱中保留情感固有的胎记。所谓诗人,就是能在一粒米中嚼出若干种味道的人。从西行的列车上,我能感觉地域的辽阔,土地的贫瘠,民族绿洲的彰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写出了组诗《列车上看夕阳》、《车过嘉峪关》、《昌吉州的早晨》、《天池里的溢出》、《大清真寺》等。其实就是把我对各种生活的观照、体验、情感和发展的历程用诗的形式凝炼而成。用自然但不平庸的手法写出的,每首诗中都是一个成熟男人睿智的形象和对土地上的人和自己民族爱的深挚。一个远离民族气息,但渴望得到在这块民族热土提供的各种养料和营养,想用自己的爱锁住这块土地上的民族,也深情而有远见地启迪自己,用一把钥匙打开这里的一切,在我希望的皱纹里找见自我。只有在这里的亲身体验,从中找回一种民族的情趣、一种生活、一种气韵、一种写诗歌求奇神的地方。作为一个诗人,生活在这个蓝色星球土地上,就要去体验,关照各个不同的民族产生的情感,关心生活,关心社会。只要土地存在,人就依然存在,诗也会在土地和各个民族之间蓬勃地生长。
中国访谈网:曾经有人说过类似这样的话:在这个物欲横流、浮躁喧嚣的快节奏的时代里,人们对诗歌精神上的需求已经很少,缺少了读者就是缺少了诗歌最大的市场,所以诗人写诗只会越写越穷,如果现实慢慢吞噬了您的生活生存环境,您还会与诗共舞吗?诗歌在您事业和生活中占据什么位置?
白恩杰:我首先回答第二个问题,占据头条,干任何事物都能联想到诗,自己筹钱办诗刊,《天涯诗刊》(全国十大民刊之一)。还兼顾《九州诗文》《秋实》《文学月刊》《诗印象》《中都文学》《蒙古文学》《星火文学》编委、编辑、顾问等职,这些刊物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因为欣赏国内诗人顾城、郭小川,他们让我感动,这会牵连我一辈子,站在我最近的位置指引我前行,给我力量。
诗歌创作是精神上的一种财富,我一直把诗歌当作是我灵魂的寄托,在我遇到生活的磨难、情感的挫折、失败的迷茫时,我总会用诗歌使我的心神平静。诗歌与事业在我看来是不冲突的,换句话说,我不以写诗作为我的职业,只不过是我最大的不能舍弃的爱好,不会影响到我的事业,即使我的事业是失败的,至少我精神上很富裕,所以我再穷,我都不会丢掉诗歌。诗歌给予的无形的力量用金钱是难以衡量的,无论怎样诗都会陪伴我走过一生!
中国访谈网:您的诗篇幅至多、题材之广、意境之美使读者朋友们无法用感叹来折服您辛勤的耕耘态度和文笔的娟秀。如果不是与本人相识,很难想象出细腻的诗歌出自于其形象魁梧的山西大汉之手,您对您诗歌本身这种细腻的风格有什么看法?您的诗作灵感来源生活的哪些地方呢?
白恩杰:我在诗歌创作一定追求美的,诗本身就赋予一种美的象征。我的作品中没有反映大的体裁,而是选取生活中的一景一情,仔细刻画,细腻描写,记录生活,反映生活,但我认为作为一个热爱生活,拥护生活的诗人,能从某些方面或角度,反映出生活的内涵我觉得难能可贵。很多人认为我是工人,因为我许多的诗行中充满着铁锤敲打汗滴的轰响,文里字外都挥舞着工厂的叫嚣。我喜欢细心地把直白、呆板的文字像种子一样经过不断的嫁接、培育,种植出新的语言形象。在夜阑人静之时,想到生活一些开心或不开心的事,就想用诗的形式来抒发情感。我看到一草一木,蓝天白云那些美好的景象就会心动,我会给他们鲜活的生命形式。和新老朋友相聚总难掩心中的感慨,这时,在我心里便萌发出写诗的启示,思想豁然开朗,自动捕捉富有创造性的构思,伴随之而来的就是创作激情的爆发。所以我说:“在生活的罅隙里种下文字”,这就是我灵感的来源。
中国访谈网:当下在诗坛上涌现出一批新生代(80后、90后)诗人,您对校园诗人走向诗坛有什么看法或者建议呢?您觉得我们社会团体应该怎样扶持和关心这样的文学新人呢?
白恩杰:首先,我是很支持他们走向诗歌文学的道路,但有一个前提,不要影响到学习!这不仅是拓宽自己的知识,更是他们的另一张名片,接触到很多老师朋友,提高交际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我喜欢扶持和培养这些爱好诗歌的这些80、90后诗人,我身边也有好多,如90后校园诗人,也是《天涯诗刊》执行主编寇宗源和90后高晓东,80后苏微凉,江浪等,我觉得他们有朝气蓬勃,思维灵秀,看着他们那么执着的追求,我只能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扶持他们!为咱们文学未来培养一批新人,挺起大梁!现在90后诗人已经在逐渐得到关注,但是在山西我觉得这方面工作做的还远远不及陕西及其他地区,我只能是呼吁社会团体能够推出支持他们,让他们有机会同其他地方的同龄诗友们一起活跃在诗坛上,比如在某些刊物上可以开辟校园诗人专号,举办什么活动是很有必要的,要给这些年轻的校园诗人营造一种氛围,传达一种诗歌精神,让他们在以后的创作道路上,走得更好。我想我们这一代人用心栽培这些幼苗,或许哪一天他们会对社会、对文学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访谈网:早在2011年,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件成为我国诗坛一大热点,引发了人们对于诗歌的新的关注。诗歌依然活着,而且活得不错。人们思考,中国诗歌那里出了问题?中国现代诗到底有多大的活力?它是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您对待这个问题是如何让看待的和大家说一下。
白恩杰:目前这是诗人 探讨的热点问题,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以诗人名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对于写诗的人来说的确是幸事,中国新诗的发展从胡适开始不到100年的时间,我觉得还没有达到人们常说的“诗歌边缘化”。诚然,当下诗歌文化日益衰落,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现在诗歌出现了很多流派,诗歌的主线被分支,自成一派。我们不能墨守陈规,也不能把诗歌改的失去本性。这虽然是对新诗的一种大胆的尝试,但我认为诗歌本质性的东西丢失了。
诗人脱离现实,没有社会责任感,诗歌很口语化,随便一个人都能写诗,造成诗歌泛滥,这种现象不太乐观,以上这是诗人本身出现的问题。第二,社会节奏加快,人心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和浮躁,在这种环境中,人们是很难静下心来去读书,更不用说难以理解的诗歌了。诗歌没有了读者,也是造成诗歌现状一个很大的因素。诗歌的发展空间还是有的,我认为诗人们如果能创作出代表人民群众发出声音,反应当下,反映现实,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何尝诗歌不会重新繁荣?这个问题争议很大,以上代表一己之见,参考即可。
中国访谈网:好,非常感谢诗人白恩杰老师能作客中国访谈网并给予精彩的回答,让人们更加了解您对诗歌的一些看法,再次感谢您!祝福您在诗歌的路上走得更宽、更远!祝福《天涯诗刊》越办越好!
白恩杰:谢谢!
采访记者/蔡晓林(中国访谈网主编)
采访整理:寇宗源(《天涯诗刊》执行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