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易中天:不能说中华有5千年文明史
时间:2013-05-21 12:04
来源:
作者:沧浪客
点击:次
《易中天中华史》的主题,或可归纳成一句话:3700年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我只写与命运和选择有关的事情,写拐点,写文化与制度的变革。与之没关系的,我不写。比如,秦灭六国,我将不写过程,只写其如何建立封建制度;王莽就不写了,他不太牵涉到制度文化的
尽管,5月8日10点39分,易中天先生在其新浪博客发文称,自己将用五到六年时间,以每季度两卷的速度,写作36卷本《易中天中华史》。之后,各路媒体的报道、采访、质疑和誉美之词,就已经铺天盖地,在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尽管,在央视《百家讲坛》推出的各类“超男”“超女”中,我也认为易中天是最有内涵的学者之一,他的冷幽默属于骨子里透出的智慧,很难装得出来。但也正因为“讲坛出身”,一开始我对此并不特别关注,甚至也把自己划站到了质疑者之列——毕竟,央视过度的炒作与包装,曾制造出了个别几个心灵鸡屎汤的制作者,这已经被事实所证明。
但数日之后,接到《易中天中华史》出版方果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邀请,说该书的第一卷《祖先》和第二卷《国家》,5月16日将在北京首发,还说易先生届时将有“很多新的结论和说法。”不禁好奇心起,于是发手机短信给易中天先生,询问此事大概。没料作为一位名满天下的文化大腕,还不到一分钟,他的电话就打过来了,除了一贯的幽默和犀利,其略显缓慢的语气还是那么朴素、清晰、亲和、睿智,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
他说,看清自己,必定先要追根寻源。神话和传说,都是民族的童年记忆,无不隐含着某种文化的秘密和梦想。神的历史就是人的历史,是人类自我认识的心灵史。只要抹去神秘的色彩,我们就能打开迷宫,依稀看见一些真实的东西。关于《祖先》,就是要和读者们一起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发现我们祖先——女娲、夏娃、伏羲、炎黄、尧舜的本来面目。而《国家》,则要带领大家回到历史现场,探寻国家的起源和机密。因为从部落到国家,是历史的岔路口,从这个岔路口开始,世界各民族开始分道扬镳,朝着认准的方向往前走,比如罗马共和、希腊城邦民主,西周受命于天……那么为什么文明的标志是国家?为什么世界各国的体制五花八门?
“我们为什么要有历史,为什么要学历史、讲历史、讨论历史呢?为了茶余饭后的谈资吗?有五花八门的野史、段子、道听途说和流言蜚语足矣,用不着管它是否真实。为了学习权术权谋,处理人际关系,对付张三李四吗?有《三国演义》之类的玩意儿也就够了,同样用不着管它是否真实。但为什么总会有人,哪怕是一部分人,极其看重历史的真实性,对正说比戏说更有兴趣呢?因为追求真实是人的本性,真相从来就是有魅力的,它满足的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朴素好奇心……”易中天先生妙语连珠,“人类为什么要有国家呢?为什么一个民族要想告别史前进入文明,就得先把国家发明出来?如果说事出偶然,为什么无一例外?如果说这是进步,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怀念氏族和部落的时代?”
如此深刻的洞见,却以朴素甚至调侃的话语道出,绝非胸罗万有者所能为之。更不可思议的是,易先生说,本来想用短信回复的,可不知自己的手机出了什么毛病,这几天发不出短消息,而他又极其“弱智”,对此束手无策。哈哈,这倒真是“情投意合”,朋友老早以前就送了我一个“爱疯5”苹果手机,可我至今不会使用微信,害得朋友每次见面必骂我弱智。于是毫不犹豫,订了机票,届时赶赴北京,就《易中天中华史》,一睹其作者的“弱智”风采。
承蒙出版家路金波先生安排,5月15日晚,在北京中关村皇冠假日酒店。笔者得以与易中天先生近距离接触、漫谈。由于次日将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面对百家媒体、百位名流和1500名北大学子作题为《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的长篇演讲,易先生为做准备而略显疲惫。但其眉宇间所透出的儒雅和睿智,却很难因此掩饰。一旦畅谈开来,他的博学多闻、敏捷犀利,甚至狂傲不羁,犹胜当年在《百家讲坛》上把三国人物说得花枝乱颤的“学术超男”。短短两个小时,令人不由生疑:世上真有“逆天”者,连岁月都难奈其何么?
诚如被誉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的爱默生所言:“每个人都好比一个小小的海港,一旦他取得说理的权利,就会成为整个领域中的一个自由人。人文史与自然史,艺术史和文学史都必须从个人的历史来解释,否则只停留在词语上。这说明,我们人的本性就是历史。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和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每一个人与历史精神、历史的共同心灵有着广泛性的关系,并被历史所决定,而人不可能处在历史之中却不去时时努力地表达他自己的历史感。”我觉得,易中天先生在其年过花甲之后,还将从全球视角为中华文明立传,撰写《易中天中华史》这么一部煌煌36卷的中华文明的百科全书,除了感慨于“人不可能处在历史之中却不去时时努力地表达他自己的历史感”之外,更多的,或许是为了唤醒民众的归属与民族认同感,并由此展示出一个当代学者的文化担当和学术良知。
我就是个拆庙的
浪客:易老师,你的《易中天中华史》,是要从中华文明的神话人物写起,从女娲一直写到邓小平?
易中天(以下简称“易”):不错!我将开创性地以全球视角,从女娲写到邓小平,用36卷的篇幅,详细讲述3700年的中华正史。
浪客:什么叫做“全球视角”?
易:比如说,地球,一个村而已。你如果到我的工作室就可以看到,几乎整整一面墙,挂的并非耶稣、默罕默德、释迦牟尼或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而是一幅世界文明地图。这个,我在《易中天中华史》的总序里都有标识。
浪客:那么你所说的3700年呢?我们可是习惯了说“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光辉灿烂的文明”,你就不怕引人误解?
易:其实,面对自己的历史,我们不但不是亲历者,也不是参与者,甚至算不上旁观和远眺。于是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也很难明确无误地回答,什么是“中华根”,什么是“中华梦”,什么是“中华魂”,什么是“中华文明”,从而解开中华文明延续几千年历史而不衰的这个谜。当然,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书;有什么样的书,也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我写中华史,就是要书写人们“不知道和想知道”的历史。
至于3700年还是5000年的说法,我是以二里头来断代的。我认为如果把中华文明分为史前史和文明史,分界就在二里头。二里头遗址是城市还是聚落有争议,但我取“城市”说。从二里头算起,我们是3700年文明史。这是考古考证出来的说法,5000年的说法是不讲道理的,我们以后就不能说5000年文明史了。当然,也因此有人说我是个拆庙的。那我就是个拆庙的吧。
以二里头文化断代
浪客:既然以二里头文化断代,把中华史分为史前史和文明史,那么书名为什么不叫《易中天中华文明史》呢?
易:那太罗嗦了,抠字眼最没意思!当然是越简单越好。
浪客:我查询过,二里头文化一度被称为洛达庙类型,距今大约3800-35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属探索中国夏朝文化的重要遗址。1960年考古学家在二里头遗址的上层又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是为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宫殿建筑基址。所以你就在它究竟是“聚落”还是“城市”的争议中,取了“城市”说?
易: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文化是中国青铜时代的文化。该文化以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命名。年代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七世纪。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的郑州附近和伊、洛、颍、汝诸水流域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一带。它为研究中国历史早期国家的出现及其特点,提供了最原始的研究资料。
浪客:可二里头遗址共分四期,一二期属石器、陶作坊、村落文化;三四期属青铜和宫殿文化。学术界对二里头遗址有两种看法,目前尚无定论:一种认为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都是夏朝文物,发现的宫城就是夏都;另一种认为一二期是夏朝文物、三四期是商朝文物,所以发现的宫城是商都。所以有人认为,你“对于很多尚存争议的历史事件,避而不谈,则失之于全;简而略过,则失之于详;文过饰非,则失之于真;有此三失,则史书品质荡然无存。若要全面、详尽又真实可靠,只怕史料尘封,考据艰难。”对此你怎么看?
易:我是老老实实先把历史是怎么回事先描述出来,然后有多少是多少,不能以论代史。但是,你也要有你自己的观点。再说了,中华本身就是谜。没有比这个文明延续时间更长的了。先行者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烟消云散,同龄人克里特、哈拉巴、奥尔梅克相继作古,就连后来人希腊、罗马、波斯、拜占庭、玛雅也都纷纷退场。只有中华文明,从二里头遗址算起,3700年不曾中断。即便外族入主中原,建立的也是“中华帝国”,认同的也是“中华文化”。不像印度,多元多变多种族,从来不曾形成过统一而持久的“印度文明”。最后就连他们的发祥地印度河流域,也变成了伊斯兰的势力范围。卓然特立的是中华文明。奇怪,为什么只有我们民族,不但能够建立,还长期维持着一个巨大的文明圈?为什么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匈奴、突厥、鲜卑、女真,一次次铁蹄踏遍,一次次水漫金山,却每次都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五胡乱华到头来变成五湖四海?为什么这样一种强大的文明,眼下在西方的凌厉攻势下却只有招架之功?在未来岁月里,它还能再次雄起,震撼世界,影响全球吗?
因为我“犯贱”
浪客:你早已功成名就,是什么原因促使你现在选择了做这么一桩浩大而持久的工程?
易:犯贱呗。我一直想做这件事,一生都在做准备,从考上研究生,开始做学问,到后来一直在大学里教书,长期从事文学、美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在书斋里面写论文,写著作。再到现在,条件具备了,我想不“犯贱”都难。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