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专访 方琦:用文字来对抗绝情,绝境,绝望

时间:2012-12-25 18:23来源: 作者:冷得像风 点击:
志愿者也是普通人,并且高原恶寒严峻的生存环境公平对待每一个心怀不同目的来此的人,并没有优待我们。和小说中描述的区别不大。特别是过了11月份,冷气便在高原大地上大功率开放。下雪频繁,赶集非常不便,我房间里的洗面奶、洗发露、利乐装牛奶等全都冻住倒

  【林语堂论阅读】"没有阅读习惯的人,就时间,空间而言简直就被监禁于周遭的环境中。他的生活完全公式化,他只限于和几个朋友接触,只看到他生活环境中发生的事情,他无法逃脱这个监狱。但当他拿起一本书,他立刻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到另一个国家,或另一个时代,讨论一个从未想过的问题。"
  
  《格桑花开:一个支教志愿者的藏地生死恋》作者方琦专访——
  
  1、最初是怎么想到要去藏地支教的?“格桑花开”这个书名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其实我是个好动不喜静的人,经常参加些公益活动,说我有爱心,帽子扣太大了。我只是不想学无所用迟钝了知识。直到汶川大地震我奔赴灾区现场做心理危机干预,5.12一周年之际再返灾区进行回访后,我的人生观才得以正真修订。我突然想多干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来面对充满变数的世界和相对脆弱的生命,多去走走看看。
  
  报名支教的行为真不知是勇敢还是反叛?我对命运挥出一记重拳。不希望自己一直活得那么正确,过着驴拉磨般repeat的日子,不甘就这样老去、腐朽,任由混沌的世界敷衍我的存在。于是我就这么一路跌跌撞撞、背井离乡入世——停薪留职去了偏远藏区做志愿支教的工作,想一一体悟历练,去步步追逐梦想!
  
  在各种机缘巧合之下,我萌生了将支教一年的生活用小说的方式记录下来,有人觉得志愿支教很高尚,也有人觉得就是贪图名利去镀金,或者遁形避世暂时逃离社会的职责。我个人觉得人生来就不纯粹,一件事的初衷必由许多缘由揉捏混合一起,而我想写的就是把真实的支教生活还原到小说里,既不美化也不神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志愿者的,理解他们。
  
  “格桑花”是藏人眼里的吉祥花,传说不管谁找到八瓣的格桑花,就能获得美好和幸福。试想着一朵格桑花自由开在山野,在微风中摇曳荡漾,让天地间充满爱;采下后放在集市里被某一人挑选买去,生活便充满爱;然后带着快乐的心情送给另一个人,装点在明亮的窗前,心中便充满爱。因此,花开花谢,犹如生死,期间经历的却有许多美丽的爱之奇迹。人生也是如此,每个人对当下因缘有了注视和观想后,就会产生奇迹,就能感知到爱的存在。
  
  如我,似偏远山区的孩子们,因为得到社会朋友各种真切的祝福与关怀,无论何时何地,始终微笑如花!这便是题目的来意。
  
  2.作为一个都市人,去偏远的藏区支教对你来说最有挑战性的地方在哪儿?有了这段特殊经历,对你今后生活或者说人生观思想观影响大吗?
  
  说到挑战和困难,支教的时候确实遇到不少。第一大困难,就是比较恶劣的高原酷寒环境。停电停水,洗漱、交通不便,食物匮乏,有时甚至产生幻觉,冰凌划破皮肤时都不感痛,上课想迈腿抬手写板书总力不从心,真怀疑那胳膊、老腿的是不是长到不相干人身上去了。只有晚上缩进被窝身体回暖复苏些,那疼和泪才会汹涌而至。作为一个土著的都市人,这些困难是我来之前不晓得并难以想象出的。第二个是挑战,便是忍受寂寞。在我离开上海之前曾大张艳帜地鼓吹:诗意的人生需要孤单,可当无边的寂静笼罩每天每日(没有电视、网络,手机信号不好,语言障碍等),被隔离、被抛弃的感觉与当时的初心判若云泥。期间,我染上写字的瘾,与自己灵魂对话,反观内心,用以击退孤独。这瘾不能自拔迁延至今。最后的挑战便是我在支教期间遇到意外出了车祸,左侧手臂螺旋形骨折折成三段,可我并未退却。自己加油自己,我倒要看看是红原路不平还是我不行!回上海开刀后连线都没拆,在已过60高龄的老爸陪同下带着内固定的1块钢板14根钉子和21个针脚重返高原完成支教任务。那会儿我顶着许多压力,很多人说我疯了傻了,花钱找抽,贪图荣誉,重上高原还赌上高龄老爸的健康等,可只有家人和一些朋友明白并力挺支持我,钱和名只能满足野心和私欲,何况我除了获得心的归宿和安宁外并未坐拥名利。我想我回去的理由只有一个——真的爱上那片高原冻土和那群孩子们了。
  
  支教的这段特殊经历非常像我生命中的一场革命,教会我学会珍惜,认真地生活。明白那些只有见证过烽火的生命,那些只有见证过伤害的爱恨,才是这个物欲横流世界中最难能可贵的东西。
  
  其他的,我无所谓!
  
  3.能不能说《格桑花开》里的女主就是你支教生活的故事的原型呢?书中的许多素材是来自于你亲身亲历么?
  
  可以这么说小说中女主就是以我为原型的,但也不全是。故事里有我亲历的和我的所见所闻,如果你非要将其中的事儿一一对应某人,我想会令大家失望。我靠写作巩固回忆治疗遗憾,只因生活是种残缺。我想用笔记下爱心人士的捐赠和勉励、以及我受伤后当地及援建医生们不遗余力的救治护送等,这些都是让我铁下心带伤重回三尺讲台授课的原因,和倾情并坚持码完小说的动力。
  
  我本来在博客上把支教的经历写成日记或自传形式,想对很多帮助过我和孩子们的人说声感谢。可是,总觉得真情里蕴含的东西太无间,太紧密,若唐突说出口,会觉得太虚浮、太生疏。很多东西,是“谢谢”两个字不能承受其重的。
  
  于是,我便改成了小说形式,就让我把故事讲得更丰满更吸引人吧,虽然这些故事我进行了艺术加工,但故事里的根基与感情却是真真切切的。文字里没有风景,只有真实的生命。希望有缘读到它的人,能懂,能理解。
  
  4.听说汶川地震你去灾区开展驰援工作对你之后频繁地参加志愿者活动影响很大?若自己的小说会被搬上荧屏,你希望由谁来主演你笔下的女主角谢欣然?
  
  我性格里“野”的成分比较多。当时报名抗震救灾那会儿,家人也是赞同与反对参半,毕竟那边是灾区,意外谁都无法预见。但我有时对待生活有一意孤行,甚至带有种决绝的姿态。感觉过上一种看似异于平常实则颠簸的生活,实则生命的质感或会厚重、缤纷一些。离开的时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遗憾——你以为挑起生活的担子是勇气,其实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才更需要勇气。
  
  也有人不待见我所袒露出的“野”或者说不顾家的心,这也成为他们一直嘲笑我不安分的把柄。而我坚信,没有野性的人生根本不值一提。恰恰在失去它时,拼搏的激情便一并潮退湮灭,精神归于贫瘠,生活潦草敷衍。我不敢去想,若失去野野的性格,我凭什么去点亮会澎湃夜空的烟火?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我来人世,只想见点新鲜的事,遇些好玩的人。要是生活能一眼望尽,就不配此生。
  
  我当然很希望自己的支教小说能被搬上荧屏。我写作的初衷是让更多的人关注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和各类公益活动,让等多的人通过我的文字来目睹支教者的艰苦生活和爱心收获,让我们的行为获得更多的理解、尊重和支持。如果这部小说能够被搬上荧屏,希望够唤起更多人对雪域高原以及不发达地区教育事业的关注,并可以传达一种理念,偶尔的捐款,其实算不得什么,更切实儿长久的关怀才是关键——始终认为被目光关注的生命将更加茁壮。
  
  我很喜欢徐静蕾,美丽知性,如果有可能的话,我最希望她能够出演主人公。而小说中藏医仁周的角色豁达不羁却也不失成熟稳重,我觉得黄立行演绎起来一定得心应手。
  
  5.除了讲述了很多支教故事外,小说还给我们带来了异域的藏地生活图景,比如陌生搭车、一只走了八天的生日蛋糕等,现实中你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和小说中的讲诉差别大吗?
  
  志愿者也是普通人,并且高原恶寒严峻的生存环境公平对待每一个心怀不同目的来此的人,并没有优待我们。和小说中描述的区别不大。特别是过了11月份,冷气便在高原大地上大功率开放。下雪频繁,赶集非常不便,我房间里的洗面奶、洗发露、利乐装牛奶等全都冻住倒不出。《格桑花开》里讲述的这些就真实地发生在我身上。我的确会被朋友、读者问到很多看似在都市完全不能理解的问题,比如那只走了八天的蛋糕你吃了到底拉肚子没有,手被刀深切至骨头难道真的不痛,陌生搭车你就不怕遇到坏人?
  
  我会用最平实的心回答他们:蛋糕不可能变质,因为整个松潘就像巨大的冰柜。我也并未拉肚子,蛋糕里有一种充满庄严与欢喜的味道。时至今日想起,那股味儿叫做珍惜!至于切伤的手指,虽然白森森的骨头呼之欲出,但因为早被冻得麻痹,当时真不感到疼,直到晚上手放进被窝贴在胸口温热,痛觉才渐次苏醒,和着鲜血迅猛地急涌而出,那夜的疼,当真销魂。至于搭车,可以说,从决定和陌生人同路的那一刻起,我就一直要求自己做到坦承和保持对他人的信任,否则就不必选择搭乘陌生人的车了。
  
  6.此前国内出版过《酥油》,也有些其他支教志愿者写的支教日记或小说等,同样是藏地支教题材小说,你觉得《格桑花开》与之前的作品有什么不同呢?
  
  每个支教者的社会、家庭、文化背景不同,去到的支教点也不相径庭,而每个人对待问题的看法是自由的不同的。写作对我来说是一种修行,我想通过文字来找出生命的意义和真相。这可能就是我和同类型小说不太一样的地方,我的书更突出的或者说更想表达出一种精神——努力进行中。努力地去爱我爱的人,努力地做好我想做的事,就这么简单,简简单单。
  
  因为每个人对生活的悟性不同,因此会有不同的下笔和描写重点。在我经历世事浮躁、阿谀不止的都市后,我要求我的文字保持真诚真挚,将虚假内衣脱掉,与现实境遇交锋,去途径,途径。在虚荣浮夸的世界里,只留下我是途径的证据。
  
  7.书中“姆妈”的角色虽然出场不多,但是很真实出彩,很多网友都觉得很亲切,据说角色原型就是你自己的姆妈?她是怎么看待自己的角色的?
  
  书中的姆妈,原型的确就是我的老妈。包括她的职业和替我捉发虱、打毛衣、不愿送行、上高原来看望我的场景都原汁原味呈现的。她是一个普通的母亲,站在平凡世界里压根扎堆不起眼,可我晓得,她是个别样的特别母亲,在支持还是反对我去支教方面,和小说中描写得完全相反。小说中姆妈是个痛惜女儿欣然,想方设法拖她后腿的姆妈。可真实生活中,与所有慈母严父的家长不同,支教期间我想过退出回家,打电话哭诉说我扛不下去了要回家,被她充满鄙视的骂回,说我没恒心,当初拿主意时志比天高,原来你只是玩个热乎劲,遇事立马现形像狗尾草,被西北风刮蔫了。其中一些词汇和句型让我听着心在滴血肝儿直颤,更被老爸冷眼相对。让我有充足理由相信,撞了南墙不回头,一口气撞穿它照样走的倔脾气是他俩一手造成的。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现代儿童教育缺少什么:教育的起点

作者:关美红

孩子刚出世是天真无邪的,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关键在于后天环境影响才有了差别。大的环境有三个:家庭、学校、社会。其…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