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话斯皮尔伯格:我想在艺术和商业上双管齐下

时间:2012-12-21 16:47 来源: 作者:皇甫木强我想双管齐下 点击:
斯皮尔伯格风光无限之时,曾被好莱坞记者称为“800磅的大猩猩”,形容他的力量在好莱坞无人能及,但如今,他已经被降格,称为“400磅的大猩猩”。每一个导演都会经历高处不胜寒,最终也都会归于平凡,如今的斯皮尔伯格已经可以随意地在film和movie之间转换,

  2005年,拍摄完《慕尼黑》之后,斯皮尔伯格说:“随着年事渐高,我感到能掌握拍电影这么强大的工具,就一定肩负着重任。如今我想讲给大家的是真正有意义的故事,而另一方面,为大众奉献高质量的娱乐作品的感觉也相当不错,我常常且自愿应观众的需求制作电影。制作movie和拍摄film是有区别的,但二者都很诱人,我想双管齐下。”

  尽管movie和film这两个英文单词在词典里的解释基本是一样的,但电影人习惯于用movie表示娱乐性、以票房为主导的电影;而用film表示艺术性高、私人化的电影。

  这并不是斯皮尔伯格一贯坚持的原则,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年近60,已经是好莱坞最成功的导演,所以才能这样说。我们很难看到几十年前的斯皮尔伯格,但通过《斯皮尔伯格》可以让我们从头认识这个导演,他还是菜鸟的时候,说话绝不如此圆滑。

  当斯皮尔伯格签约成为导演之时,他已经在制片厂里厮混了两三年,这足以让他认识到在制片厂体系下,他不可能获得足够的自主权、拍摄自己想拍的电影,他说:“现在我被卷进了这台巨型绞肉机,我不可能再自由地拍电影了。”事实证明他的担心是完全正确的,签约六周之后,他被指定为电视剧《夜间画廊》其中一集的导演,从此深陷电视界,只能一集一集地遵照时间表拍摄电视剧,这让他苦不堪言。在美国,电影和电视之间虽不是截然对立,但也泾渭分明,电视界响当当的大腕明星在电影里往往也只能演配角,而电影界的明星只有到了穷途末路之时才会转战电视界。

  斯皮尔伯格的幸运之处在于当时出现了“电视电影”这个概念,因而他拍摄了《飞轮喋血》,尽管如此,美国影评界仍认为他拍的是电视节目,直到《横冲直撞大逃亡》在电影院上映,影评人才承认这是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处女作”。

  成为电影导演之后,斯皮尔伯格选择以商业片开始。这是一个很幸运的故事,因为他当时正在筹备《第三类接触》(当时名为《快看天上》),如果这部电影在《大白鲨》之前拍摄,他肯定拿不到那么多的资金,也不大可能营造如此逼真的特效。

  在好莱坞厮混但未签约的那几年,斯皮尔伯格加入了“南加州黑帮”,不过这不是黑社会组织,而是一个失意的电影人团体,在那里,斯皮尔伯格认识了乔治?卢卡斯、马丁?斯科塞斯、杰克?尼克尔森、罗伯特?泽米基斯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他的事业伙伴,他们都以电影艺术家、改革者自居,每个人都自信满满。而其中也有两名编剧,理查德?莱文森和威廉?林克,当时与斯皮尔伯格很要好,因而斯皮尔伯格接到《大白鲨》片约后,便请这两个人写剧本,结果被一口拒绝。两个人说:“我们都在写具有社会意义的剧本,你怎么能要求我们写这么俗气的电影剧本呢?”

  80年代,随着几部电影的热卖,斯皮尔伯格已经成了票房的保证,因而他开始尝试艺术电影,包括兴师动众在中国上海拍摄的《太阳帝国》,和志在得奖的《紫色》。《太阳帝国》的上海部分受到赞扬,但之后的集中营部分被批评,这一次尝试未能为斯皮尔伯格正名。《紫色》则由于触碰到了种族问题的伤疤,和影片对黑人男子所表现出的冒犯,而受到黑人和白人的双重仇视,因而,尽管荣获11项奥斯卡提名,却颗粒无收。

  随后,他又去拍摄商业片,《夺宝奇兵》的2和3,以及阵容豪华的《铁钩船长》,这些电影的票房成绩都不错,但斯皮尔伯格终于还是决定拍一部为自己正名的艺术片,这就是《辛德勒的名单》。

  《辛德勒的名单》小说版权到斯皮尔伯格手里是在1983年,到开拍时已经整整10年。或许是前两次的尝试让斯皮尔伯格有所顾忌,或许是这种揭民族伤疤的行为可能导致更激烈的抗议,让他此前积攒的观众缘付诸东流,总之,在这十年来,斯皮尔伯格一直在尝试将导演的位置让给其他人,罗曼?波兰斯基、马丁?斯科塞斯、比利?怀尔德等人都先后与本片擦肩而过,而47岁的斯皮尔伯格终于勇敢地拍摄这部电影,而且采用了一种最冒险的方式。

  《辛德勒的名单》开拍之时,《侏罗纪公园》正在后期制作中,因而斯皮尔伯格白天在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实景拍摄民族悲剧,晚上就通过越洋电话和网络监督恐龙特技的进展,这让他几乎谨慎分裂。另一个冒险源自于他拍摄《辛德勒的名单》之时,没有使用故事板,他自称只是把摄影机放在演员前,“让故事自行讲述”,以至于在后期制作时,他发现素材之中好多镜头连自己都不记得拍过。当然,不记得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在片场没有看。在拍摄集中营挑人进焚化炉的场景时,斯皮尔伯格操作其中一台摄影机,但这个场景太过悲戚,他扭过脸去没敢看镜头,当拍摄完成时,他转头问另一台摄影机的摄影师拍摄的怎样,那个摄影师说:“不知道,我没敢看。”

  不过,这种不均衡的构图、“粗糙”的摄影风格和斯皮尔伯格潜意识中的紧迫感,让这部电影做到了“知行合一”、完美无瑕。摄影执导卡明斯基曾说,拍摄《辛德勒的名单》之时,斯皮尔伯格不让他使用非自然灯光、三脚架、移动车、吊臂、稳定器、变焦镜头,所有的镜头都与美学规范反其道而行之,原因就是这部电影的情节本来就不“美”,而斯皮尔伯格也不愿意“意外或下意识地美化事件”。斯皮尔伯格的尝试获得了他自己都不曾想到的成功,原本,这部电影更多是他对自己犹太人身份的认同感在推动,但电影显然跨越了种族的界线,打动了每一个看电影的观众。

  大多数影评人终于接受了斯皮尔伯格在艺术上的成功,称他“终于明白上帝为何赐予他如此非凡的天赋”,“你为它流下的每一滴眼泪都是真诚的”,“斯皮尔伯格改变了人们对大屠杀的看法,也改变了人们对他的看法”。但是,斯皮尔伯格仍然收到了零星的指责,仍有人认为他只关注了“纳粹中的好人”,却忽视了“被杀害的600万同胞”。也有人认为这部电影作为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来的作品,“故事性太强,真实性不足”,不过,有人反驳说:“一个人怎么能够在讲故事的时候做到不讲故事?”

  这部电影为他赢得了期盼已久的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杯,在《紫色》铩羽而归之时,他曾说:“好莱坞终归会原谅我,我知道是什么时候,但他们总会原谅我。”《辛德勒的名单》让他赢得了奥斯卡的原谅和同行的尊重,以及影评界的认可。

  拍摄《辛德勒名单》之前,斯皮尔伯格曾骄傲地说:“只有我能让电影公司掏钱拍这部电影,因为这片子肯定会赔钱的。”

  初到好莱坞之时,斯皮尔伯格曾和传奇导演约翰?福特交谈过一次,福特警告他:“永远不要拿自己的钱拍电影。”

  1994年,在这两件事上,斯皮尔伯格发现,第一个预言错了,这部电影没有赔钱,反而盈利颇丰,第二件事,斯皮尔伯格破戒了,他把自己的钱投入了一家电影公司——梦工厂,开始用自己的钱拍电影。

  1994年,在电影史上是一个神奇的年份,因为这一年出产的好电影实在是多得不可思议,而其中很多都是绝世佳作,比如《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低俗小说》《狮子王》《这个杀手不太冷》《活着》《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一年,电影界的另一件大事就是梦工厂的成立。斯皮尔伯格为了拍摄自己想拍的电影,努力了几十年,现在他终于自己做了老板,但他很快就发现,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成为老板之后的两三年时间里,斯皮尔伯格忙于找资金、找本子、和电影发行公司搞关系,反而一部电影也没拍成。斯皮尔伯格无奈地发现,这几年里他的工作“和电影没有丝毫关系”,而更让他的无奈的,是梦工厂经营状况不佳,他必须为了钱拍摄《侏罗纪公园》的续集。

  80年代,斯皮尔伯格曾先后拒绝了《大白鲨》和《ET》的续集计划,那时的他虽然还不足以挑战好莱坞体系,但他只是孤家寡人,大不了还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以他的才华,总会有电影公司愿意给钱拍电影,而如今,他自己成了老板,再也不能拍拍屁股走人了,为了缓解梦工厂的经营窘境,他不得不拍了自己职业生涯中口碑最差的电影《失落的世界》。

  为了获得自主权,身为老板的斯皮尔伯格要求梦工厂允许自己为其他公司拍摄电影,这或许是梦工厂电影部门经营不善的原因之一,但也是斯皮尔伯格争取自主权的又一次抗争。接下来,《断锁怒潮》《拯救大兵瑞恩》《人工智能》都是作为艺术片拍摄的,后来的《少数派报告》《世界之战》《慕尼黑》虽然商业元素不低,但斯皮尔伯格更多地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少数派报告》直指布什政府的《爱国者法案》,《世界之战》《慕尼黑》《幸福终点站》则针对恐怖主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经管《慕尼黑》让他的犹太人同胞对他大加批评,但此时的斯皮尔伯格已经阅尽繁华,也历经风霜,他的自信早已不再依靠观众和票房支撑。

  斯皮尔伯格风光无限之时,曾被好莱坞记者称为“800磅的大猩猩”,形容他的力量在好莱坞无人能及,但如今,他已经被降格,称为“400磅的大猩猩”。每一个导演都会经历高处不胜寒,最终也都会归于平凡,如今的斯皮尔伯格已经可以随意地在film和movie之间转换,兴致高的时候可以一年拍两部电影,没有灵感时则可以数年不拍。他风光之时,好莱坞曾问道:“斯皮尔伯格何时才会老去”,今年他66岁,年龄已老,才华尚在,只是不可能再像年轻人那样充满血性,而是更加圆熟。

  1998年,他被问到是否担心自己也有江郎才尽的时候,斯皮尔伯格说:“我一生的时间都不够讲出自己所有的故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饥饿的女儿:难以安枕的故事

      作者:虹影

      《饥饿的女儿》以位于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重庆为背景地。在虹影笔下,它和文艺作品中的“大上海”颇有几分相似:江上…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