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李连利:左宗棠悲壮地战斗了一辈子
时间:2012-11-19 17:15来源: 作者:李连利 点击:
次
左宗棠的价值被人们贬低了,他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军事,更在于民生、民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保障民生的方法,促进民强的原则。例如,左宗棠时代民生就是保护农民的生存权,民强则是一种探索。那么,今天民生则是指保证所有民众的生存权、居住权、教育权,民
写出新颖、写出价值、写出深度
晚清三杰近十几年来都是出版的热点。以左宗棠为例,21世纪以来有不下三十本传记出炉,其中既有20世纪末的版本再版又有新鲜的产品。每年出版的有关左宗棠的作品都在两本左右。曾国藩的传记更多,李鸿章的传记也不少。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获得认同,必须要写出新颖、写出价值、写出深度。
经过数月的奋斗,凭着二十多来对历史的热爱,我自认为初步完成了这个任务。那么,我们来看看——价值。
价值必须是针对今天的价值
面对三十几本左宗棠传记,只有写出价值来才能脱颖而出。然而,面对三五年来,有关左宗棠作品写作的起点、价值越来越低的现状,创作有价值的作品是需要某种勇气的。什么叫有价值?一是左宗棠对于为官、治官、练兵的某些做法对今天的价值;二是挖掘一些被许多人忽视的左宗棠的其他才能。
作为清廷内部少有的三农专家,他对于如何保护民生问题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
分析今天左宗棠传记的价值越来越低的原因是雷同传记过多,如果再继续如此写下去也就无法跳出纪年的窠臼。为此,某些作者采取了迎合读者某些趣味的形式:根据某些读者喜欢发财、喜欢当官的特点,他们便将左宗棠写成了官场典范。
然而,这样做贻害不浅。左宗棠本人说自己不适合当官,强烈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要当官儿;发财更轮不上他了,他将自己工资的80%都捐了出去,二十多年积累起来的财产,都不如李鸿章一年赚得多;更为严重的是,左宗棠在三大权臣中势力最小反而是最先被剪除羽翼的。因此,他并非官场宠儿而是官场弃儿。
当官、发财的方法与心得并不是他给今天的我们带来的价值,其真正的价值是:
左宗棠的一生很悲剧,其原因在于他没有找到好的领导,那么,该如何寻觅好的领导呢?如果找不到又该怎么办呢?
左宗棠脾气坏,爱得罪人,在官场根本无法生存,但他却生存下来了。何也?
左宗棠对于农业、农民、农村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将给当今一些看不起农业、农民、农村的人带来什么启迪呢?
左宗棠在一百五十年前设计的强国之路,对于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左宗棠的军事经验告诉我们,左宗棠活着的时候,中国与欧美日的差距确实不小,但绝对到不了中国“战必败”的地步。但为何总是失败?为什么只有左宗棠打胜了一次反侵略战争?其原因是什么?
左宗棠的价值被人们贬低了,他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军事,更在于民生、民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保障民生的方法,促进民强的原则。例如,左宗棠时代民生就是保护农民的生存权,民强则是一种探索。那么,今天民生则是指保证所有民众的生存权、居住权、教育权,民强的方法我们依然在探索中。
尽管时代变了,但有一条始终没有变,于今天反而更迫切了。例如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早在一百多年前,左宗棠就明白了农业、水利、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左宗棠的军队走到哪里,栽树养蚕、兴修水利、培育农作物便会跟随到哪里,同时,对于树木和农业的重要性就会被宣传到哪里。
然而,我们扪心自问地想一想,当我们着眼于向西方学习、发展工商业(今天则是服务业、金融业、科技行业)的时候,是否明白了中国目前的死结还是三农问题?
数十年前北京黄沙漫天的时候,我们才想到“哦,该种树治沙了”。结果,我们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种树。但全民运动下却伴随着大量因为应付公事而造成的死树,而那些长大的树却在一些强势人物的带动下被砍伐卖钱了。直到黄沙越来越严重,已经无法让人再躲避的时候,我们才又开始重视这一问题。
当我们叫嚷着“可以用钱买粮食”的时候,我们忘记了粮食的重要性。只有当粮价上涨的时候,我们才会想到“哦,粮食确实重要,它关系到民生、稳定和安全”。
这一切背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有基础下的短视。首先,我们有一大群像袁隆平那样的知识分子以及广大默默无闻的农民,给我们打下了“吃饱了骂娘”的基础;其次,我们在饱了之后,一心想快速致富。由于太过于着急,我们常常把最根本的东西忘记了。
例如左宗棠对农业、水利、自然环境的重视被忽略了一个多世纪,直到今天,这些行为仍然不受重视。国家近年来拨付几十亿元修筑新疆的坎儿井,重复着左宗棠当年的做法。
这是为什么呢?其原因就在于今日的知识分子和精英分子都像李鸿章那样过于重视向前看。本人并没有否定向前看的正确性,然而,向前看的同时也要看中国的国情。中国国情之复杂是任何欧美国家都无法能比的。例如我们的文化基因中讲究“和”,这就不允许中国像西方国家那样以“侵略”他国为发展基础。因此,向前看、向历史看两者必须兼顾。
向前看告诉我们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念,向历史看告诉我们要想国家稳定,必须要把三农问题解决好。只有这样,当中国绝大部分民众都脱离了贫困之后,中国向前看的效果才会真正发挥威力。
有了这些价值,这本书的深度自然就有了。
深度必须要通过对比、分析才能看出
要想说明上述价值,就必须要通过对比、分析。例如,晚清中前期(1840年到1885年),在两次鸦片战争、收复新疆、中法战争这四次较大规模的对抗侵略者的军事战争中,我们输了三次,这到底是为什么?
有的人说,军事武器和人员素质不如敌人;
有的人说,晚清政府的闭关锁国造成中国人对世界不了解;
有的人说,清军在社会制度、经济水平、科技水平落后的情况下,失败很正常。
然而,晚清在1840年与英法的GDP差距并不大。之所以失败,其原因就在于:晚清统治者一味追求“和平”,自动放下了武器。那么,统治者为何如此?光鲜的理由是:为了人民免遭战火。其实,真正的用意在于怕自己奢华的生活受到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完全是因为国内动乱。中法战争中国略占上风。在此情况下,中国的失败则多了“丧失民族自信心”这一原因。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一些洋务派人士,过于看重武器的作用,从而忽略了民心、人心、军心。他们希望用妥协(之前人们将李鸿章作为“妥协派”的代表,本书也持此观点。然而,本人的妥协派、抵抗派与之前在本质上不同。妥协派和抵抗派同属改革阵营,他们都是为了国家好,只不过在方法上有所不同。我认定的妥协派是以暂时妥协换取发展时间;抵抗派是以胜利带动发展)来争取时间,从而得到成长。
然而,这种成长是在统治者的奢华之心、平稳之心没有改变的状态下的成长,而这种成长最终在腐败、内斗下全部化为了乌有。
南宋卑颜屈膝换取了一百多年的存在,晚清则只换来了七十多年的存在。拿整个中国的利益换取列强欢心的结果是:列强胃口越来越大,日本想吞并中国,中国险些亡国灭种。
这也是本书对左宗棠和李鸿章进行对比的原因。本人并不认为李鸿章卖国,但也不认为李鸿章的功绩有多大。通过二人的对比,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左宗棠的一生和李鸿章的一生,他们的悲剧色彩其实都非常浓厚。
左宗棠战斗了一辈子,希望用“手中的剑”砍断侵略者的獠牙,最终,却以不能再当猎人而遗恨海边,其悲壮堪与宗泽相比美。
李鸿章是希望以妥协换发展。妥协了一辈子之后,他却发现自己的妥协几乎没有什么成果。李鸿章的悲壮在于,任何时代对其评价都只能走两个极端。
悲剧虽然令人痛惜,但它的价值却是最高的。两个治世能臣在腐败的统治者的统治下,不管他们是如何地奋力拼杀,其结果只能是失败。这就是那个时代所有人才的悲哀。正如张謇在临终前所说的那样:“我张謇实在是不幸呀,生活在中国;更不幸的是竟然生活在了当今这个时代;然而最不幸的是我却抱着一种书生志气——让中国屹立于民族之林。”
晚清时期,一般是指从1840年到1911年。在这70年的时间里,中国在亚洲的地位由是各国学习的楷模变成了被欧美列强欺凌的“弱小”。1885年左宗棠之死和中法战争的不败而败,使得晚清丧失了最佳“中兴”的机会。而在此之前的中国,无论在军事、经济、人才还是国力上,都是完全有可能战胜西方列强的。
然而,最终,一次次机会被浪费掉了,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横纵结合,点面结合:各章内容简介
十几年来,三十几本的左宗棠评传大多按照时间顺序写作。尽管每本书在文风上有所不同,但在内容上可以说基本相同。以本人手头上非“月攒”的十来本传记来说,仅有一本孙占元先生写作的《左宗棠评传》没有简单地采用纪年的写作方式写作。
无论是企业传记还是个人传记,写作无非两种方式,点形式的纪年,面形式的成绩。《左宗棠评传》分上下两篇,分别对应纪年、成绩。点的形式符合逻辑思维,它是“竖”;面的形式则会让人们立体感受传主都做了什么,它是“横”。前者能让读者对传主的一生有一个全面了解,解决了做了什么的疑问;后者则让读者对传主的一生何以伟大有了了解。
本书采用的方式则是以左宗棠六十五岁以前的经历,按照纪年体进行表述,其目的就是为了告诉读者:左宗棠的一生都做了什么事情。六十六岁以后则采用了成绩体进行记述,其目的就是告诉读者:左宗棠的存在有什么价值。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