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文雨:《搜索》是对媒体道德和话语权的一次审视
时间:2012-10-11 15:16来源: 作者:冷得像风 点击:
次
许多在网上看过《搜索》的读者认为小说内容太过犀利,感叹“社会是伤害的比赛”。对此文雨表示“故事取材自当下,如果认为小说太残酷,不妨把《搜索》看做是对网络时代发出的一次预警。”文雨说作者写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既是本能也是责任:“陈若兮这样的人在
陈凯歌最新电影同名原著小说《搜索》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小说《搜索》紧扣网络时代怪现状,以高度准确的预判性视角剖析中国社会现实病症,直击人肉搜索、媒体道德底线、网络暴力等社会热点问题。新书将在《搜索》电影7月6日上映之前,提前和读者见面。
《搜索》于2007年初次发表在“晋江文学城”上,可谓一部真正的应网络而生的前瞻之作。以对社会问题的高度准确预判,得到鲁迅文学奖垂青,成为唯一一部入选此奖项的网络作品,被宁财神、慕容雪村、李海鹏等众多
高度盛赞,誉为网络时代的严肃文学。
从该书在网络连载多时的反馈看,其并没有局限于描绘都市人群在社会中面临的无奈与情感困惑,反而是以网络发展作为大背景,侧重“揭露”与“抨击”当下浮躁的环境及中国社会愈发失衡的道德底线。昨日,作者文雨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本书解决不了中国社会现实怪病症,“更重要的书中传达出的态度,是可以引人反思的。”
媒体暴力源自多元化现状
《搜索》开篇围绕一场非常规的媒体报道展开。刚刚查出绝症并被保险公司拒绝的白领叶蓝秋拒绝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争执中,记者陈若兮偷拍下了叶蓝秋的样貌。此事上了晚间新闻的专题报道,电视节目鼓励市民参与讨论,陈若兮也借势展开网络炒作。这一新闻事件引起市民、网友争相激辩,叶蓝秋成为“道德败坏”、“破坏他人婚姻”的反面红人被网民声讨,在人肉搜索的威力下,个人信息被悉数曝光。这些情节引起了众多名人和网络红人的强烈共鸣,曾被卷入媒体暴力事件的宁财神就表示“媒体越俎代庖变成包青天。”
对此,作者文雨表示,自己对“暴力”现象早有思索:“不管是名人,政府官员,甚至于媒体,拥有话语权越大,所代表的民意就越广泛,身上承担的责任也就越重,民众对其的道德要求也就越高。发表意见时,就越需要谨慎。如果说网民有可能是迷途的小鸟,仅仅是孤立的走错方向,名人,政府官员,媒体这些头鸟们的迷失,不负责任,某种程度而言,就成了网络暴力甚至媒体暴力的代名词。”
小说中的陈若兮可以算“具有新闻敏感”,很有事业心,并且尽职尽责的电视记者,她首先想的是把新闻做好,其次是自己的晋升。但最终,陈若兮被归结为“媒体暴力”,为自己炒作的新闻买了单。
从电视台求职相亲类节目被质疑用“托儿”,到近日某鉴宝类节目中出现的干爹门事件,少量媒体为博得眼球而去放大甚至编造种种违背公序良俗的社会敏感话题,似乎早已忘记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是立足客观真实。
编剧史航认为“媒体底线由每个媒体从业者的性格,社会阅历组成的弹性区域,不同人站在不同角度进行判断,肯定会做出不同的报道”。《搜索》恰恰探讨了平凡人的道德天平该如何倾斜,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缩影。
预判现实?冷静重过批判
《搜索》的故事主题虽立足于鞭辟与剖析社会现实,但作者文雨更看重的是通过刻画网络时代的市井百态进而传达一种冷静的审视态度。
早在网络暴力尚未大规模爆发的2007年,文雨就已在《搜索》中提出了这些今日仍显尖锐的社会问题。
许多在网上看过《搜索》的读者认为小说内容太过犀利,感叹“社会是伤害的比赛”。对此文雨表示“故事取材自当下,如果认为小说太残酷,不妨把《搜索》看做是对网络时代发出的一次预警。”文雨说作者写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既是本能也是责任:“陈若兮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并不鲜见。媒体暴力,舆论操纵是个循环,任何人都可能会因任何事身陷其中,它们时时刻刻都在发生。”
《搜索》中的记者陈若兮,因奉行目的至上而成为了媒体暴力的赎罪者。许多网友在留言中表示憎恶陈若兮身上折射的“阴暗”与“极端”,而文雨却对她笔下的人物投注了怜悯。
通过揭露人性的弱点来平和看待一切善恶。于这一点意义来说,《搜索》不仅仅是对媒体道德的一次审视,如文雨所言:“如果它能引发一些有益的社会讨论,就是我作品最大的成功。”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