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舟:坚持所谓的理想,必然会失去一些东西
时间:2012-07-17 19:33来源: 作者:张璐瑶 点击:
次
蒋方舟的存在从“天才”、“神话”,再到被贴上“早熟”、“破格”等标签,争议随着年龄渐大而声音越多。在质疑者的眼里,很少有人会相信,在一个个“童星”逐日淹没的年代,“伤仲永”的故事居然没有在她身上对应着上演。面对怀疑,蒋方舟最多的回答和态度是
无论是入学时的“簇拥”,还是毕业时的“不群”,蒋方舟都是一个焦点人物
这个夏天,除了大学毕业生、
、记者之外,蒋方舟拥有了她的第四个身份:副主编。
7月3日下午2时29分,《新周刊》执行总编封新城发了一条微博:“祝贺蒋方舟同学大学毕业,同时,祝贺蒋方舟同志就任新周刊杂志副主编。”在他的措辞里,蒋方舟由“同学”转变到“同志”。
羊城晚报记者曾与蒋方舟有过几次偶遇和交流,毕业生蒋方舟会想自己毕业后干什么、怎么过,也关心出国和考研;
蒋方舟7岁开始写作,12岁开始在报刊写专栏,至今笔耕不辍;记者蒋方舟会偶尔出现在一两个同行云集的场合,很少有人发现默默坐在角落、埋头在采访本上奋笔的小女生就是蒋方舟;副主编蒋方舟希望媒体不要过于关注自己这个身份,表态要朝着“名副实”的方向努力。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独家专访蒋方舟,谈谈这个“近90”毕业生、
、记者、副主编的四种生活。
毕业生蒋方舟:我不是“非主流”,是非常非常主流
羊城晚报:你在进入清华大学之前就已经是颇有名气的“少女
”了,顶着这样一个光环读大学,你觉得对你的大学生活有什么影响?
蒋方舟:我尽量让自己和普通学生一样,但后来渐渐不行了。因为我是晚上工作,但是宿舍是晚上停电的,后来我就自己搬出来了。得到了更多时间和个人空间,失去的是集体生活。
羊城晚报:当年你“破格”被清华录取的事情,现在还有人拿出来说,你会介意这些吗?
蒋方舟:“破格”这个标签,大概是要跟随我一生吧。至于毁誉参半的议论,我现在已经不太关心了。不过我很欣慰的是:此后,被清华大学“破格”的考生越来越多,“品种”也越来越多。据公开报道说,今年清华参加“新百年计划”获自主招生加分的学生就超300人。
羊城晚报:相比周围的同学,你大学四年有没有什么遗憾的?
蒋方舟:有关青春的欢乐和迷茫之类的记忆比较稀薄。相对来说,我忙于事务和社会交往还是多了些。
羊城晚报:少年成名,对你而言,是压力还是激励?回忆你的学生时代,除了写作和与写作有关的各种事,你还会怀念什么?
蒋方舟:少年成名不容易满足,不容易快乐,不容易与人相处……这些负面的东西,我一直都在努力稀释,这两三年有些成效了。我不是特别容易怀旧的人,总觉得怀旧是停滞不前,或者是现状不佳的反应。等过些年再来怀旧吧。
羊城晚报:毕业前,有跟同学一起毕业旅行吗?
蒋方舟:没有,同学毕业旅行的时候,我还在苦哈哈地改论文。
羊城晚报:你的同学们都怎么评价你?在清华的后几年,你都是自己租房住,也没有谈恋爱,你是清华的“非主流”吗?
蒋方舟:我家里人一直在做舆论监控,过一周时间,就向我整体汇报一次,经常是报喜不报忧:“还行还行,说好的居多。”我也没让他们这么做,担心他们心理承受能力不行。我自己其实不太关心别人怎么评价。我不觉得自己非主流,我自认是非常非常主流的。
羊城晚报:你曾经对媒体说,四年清华的学习,给你的性格思想有了些矫正。被“矫正”的,包不包括你的棱角?
蒋方舟:我原来的思维格局小,判断也大都靠直觉。清华的学术训练比较严谨,我在理性和实证方面有所加强。我觉得在写作者的思维里,质疑和批判是本能,对现实的不满也是天职,只要一直保持这些,就是有立场和棱角的。
羊城晚报:你为什么不继续深造?如果深造,你是想出国还是在国内?
蒋方舟:出国深造一直在我考虑之中,主要是毕业这一年特别忙。虽然我英语还行,但考托福或者雅思,还需要专门复习,我连一点复习的时间也拿不出来。我也咨询了一下出国求学的,有一毕业就去的,也有工作了一段时间再去的。晚的也有三十多岁出国的。
蒋方舟:我不会抢着当“公知”
羊城晚报:你7岁开始写作,有人说你是“天才”,出道以来,你一直笔耕不辍,会不会遇到瓶颈?
蒋方舟:经常会遇到瓶颈。职业
的写作困境,比非职业写作的大得多。其实唯一的突破就是接着写下去,也许永远就在瓶颈那里晃荡。但如果个人修为只能到这个地方,那也只有认了。会写得不好,但还是要写。
羊城晚报:你的文字十分老练,有人说你早熟,甚至说你在“装”(成熟),其实跟你接触过后,发现你的言行举止还是挺小女生的。这种“老到”只体现在文字上吗?抑或只是伪装自己的一张壳?
蒋方舟:有人说我精灵古怪,但也有人说我“天然呆”呢。我真的没有深入研究自己的热情。说什么都可以吧。
羊城晚报:有人说你小时候的作品是惊艳,现在的专栏则显得平淡,你怎么评价你最近几年的作品?
蒋方舟:我不能永远写小女生文章,只纠结自己那点破事嘛。我本来的关注点就是比较男性化的,或者说是无性别的。从前视野小,只能写写自己,现在更愿意把自己藏起来。我对自己这几年的写作是满意的。
羊城晚报:这些年,你尝试了很多不同体裁的文字,小说、散文、杂文、球评、影评,还有哪些领域想尝试?
蒋方舟:电影和话剧一直都想尝试。不过最喜欢的还是写小说。那些“不同体裁”其实都是一个活计,只是出活的轻重缓急不一样而已。
羊城晚报:你想当“公知”吗?
蒋方舟:我有职业,对公共事件也会评论,这一点跟很多人是一样的,不知道这是不是就叫做“公知”。我不会抢着当“公知”,但也绝不赞成将“公知”污名化。
羊城晚报:有人像质疑韩寒一样质疑你,认为你的作品背后是母亲尚爱兰在“捉刀”,你怎么回应?
蒋方舟:我妈妈哪有这么旺盛的创作力?还捉刀?筷子都快捉不住了。我妈妈书也看不进几页,坐两下躺三躺,看看湖南卫视就很开心了。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