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
刘涓迅甘做中国驿路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者
时间:2012-05-29 18:41来源: 作者:吴书梅 点击:
次
1986年,刘涓迅曾从南雄过梅关古道进入大余县,调研大余烟草发展情况。那是他第一次踏上赣南这片红土地,当时觉得大余还很穷。2006年,作为文献纪录片《红旗飘飘长征文学风采录》总撰稿、制片人,刘涓迅第二次来到赣州,到宁都、兴国、瑞金、于都等地调研长征
在中国作协“重返红色岁月”赣州采风团中,有一位年长的
,无论是走数十里路,还是爬崎岖的山路,都不落人后。他满头银发,精神矍铄,对人态度和蔼。他就是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刘涓迅。
“一路走来,这个郁郁葱葱的绿色家园让我无比激动,印象深刻。”5月18日,65岁的刘涓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山水秀丽的陡水湖,层层叠叠的上堡梯田,遍植梅树的梅关,和过去全然不一样,让人欢欣鼓舞。”
1986年,刘涓迅曾从南雄过梅关古道进入大余县,调研大余烟草发展情况。那是他第一次踏上赣南这片红土地,当时觉得大余还很穷。2006年,作为文献纪录片《红旗飘飘长征文学风采录》总撰稿、制片人,刘涓迅第二次来到赣州,到宁都、兴国、瑞金、于都等地调研长征精神的文化背景,收集叙述长征历史和长征精神的系列文学作品。
走进秀木参天、花草丛簇、亭阁雅观、景色怡人的牡丹亭,看到保留完好的东山大码头,刘涓迅非常激动。他说,中国的驿路文化非常久远,但对驿路文化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自公路通达后,古驿路已逐渐废弃,全国所见完好的路段并不多了。大余古驿道还保留有完整的码头,完整的驿道,耸立的关楼,古老的驿站,实属难得。他建议当地政府部门要加强东山大码头、梅关古驿道的管理和保护,在原有基础上做好保护管理和旅游开发规划,为驿路文化研究留下宝贵的历史陈迹。
沿着苍苍古道上的鹅卵石,登上雄峻的关楼,南望南粤苍山茫茫,北瞰赣南地阔开远,刘涓迅思绪万千。重游大余梅关古驿道,让刘涓迅觉得这里美丽生动。他说,赣南人民有非常好的创新精神,他们传承红色精神,创造幸福的绿色家园,居住环境一流,工业发展科学环保,走出了一条美好的道路,亦体现了苏区精神的内涵,即为人民谋幸福,始终践行执政为民。(记者温居林)
【人物档案】
刘涓迅:原名刘万珍。1947年生,回族。河北张家口人。1968年赴河北察北牧场插队务农,后历任中学教师,张家口邮电局邮递员,张家口市文化局创作组创作员,张家口市委宣传部文艺干事,市文联副秘书长、秘书长,中国文联组联部副处长,中国作协创联部综合处长,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1963年开始发表作品。1999年加入中国
协会。作品有电视连续剧《冯玉祥》(编剧兼制片)、《武则天》(监制),电视幽默剧《万家轶事》(策划),电视纪录片《国魂》(撰稿编导)、《国宝背后的故事》(总策划及选题撰稿)、《真实的故事》(责任编辑)、《抗疫史话》(总策划及撰稿)、《行为史话》(总策划及撰稿),电视专题《电影爱情大观》(撰稿监制),纪录片《“八一风暴”从话剧到京剧》(撰稿)。文献纪录片《红旗飘飘长征文学风采录》(总撰稿、制片人)。纪录片《大盛魁》(总撰稿)。电视栏目《子午书简》(策划)等。曾获第一届《新华文摘》征文二等奖。
(来源:赣南日报)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