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从内心的声音—专访林清玄
时间:2010-11-05 23:22
来源:《读者》原创版供稿
作者:一盈
点击:次
这是一片闹中取静的小区。按响了门铃,门立刻开了。工作人员压低声音说:林先生正在休息。噤声。极大的窗子,秋日的阳光淡淡洒入,温暖和煦。 少顷,林先生走出来。一袭布衣,长发飘洒及肩,面容清癯,没有丝毫睡意。于是我猜,适才他是在打坐。 林清玄先生
这是一片闹中取静的小区。按响了门铃,门立刻开了。工作人员压低声音说:“林先生正在休息。”噤声。极大的窗子,秋日的阳光淡淡洒入,温暖和煦。
少顷,林先生走出来。一袭布衣,长发飘洒及肩,面容清癯,没有丝毫睡意。于是我猜,适才他是在打坐。
林清玄先生是习佛之人,打坐诵经是每日必修的功课。此次从台湾来京,行程紧密,俗事冗赘,但依然保持清修戒律。不像一位名满天下的 ,倒像一位道骨仙风的高僧。
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林先生亦然,不可或缺的是茶。除了写作、习佛,品茶亦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上午写字,下午品茶,傍晚去田野里散步,日复一日。流光去了,品位留下。
佛讲五蕴皆空,然而,对茶却始终空不了。走到哪里,随身携带茶叶。这次带了台湾高山乌龙,无论多忙,也会抽空到内地茶行转转,品品龙井,喝喝银针,看旌旗林立,赏杯里飘萍。
晚上与茶友品茶论道,说起茶画:“中国人的茶画有深意。品茶的人画得很小,但山水很大,留白也很大,这便是境界。人事渺小,所以当放下固执。”
境界。20岁时,在桥上;30岁时,在楼上;40岁时,在山上;今年55岁了,他笑曰:“在云上。”于是,走过“莲花开落”的浪漫,走过“菩提系列”的悲悯,而今回复茶的寻常。
他说20岁时不敢写茶,因为太年轻。而今识得茶滋味,因为人生沧桑。正如茶叶,已被开水层层激荡,才能淬炼出芬芳。
其实,“林清玄”不是他的笔名,而是真名。弄清楚这点,仍有小小意外。或许一切皆注定,否则很难解释几乎没受过教育的农民父母缘何随口叫出如此高深的名字——充满佛心禅意。
故乡是台湾高雄旗山一片广袤山区。父母经营林场农田,家里兄妹近20人,他排行12。“吃饭是可怕的,每次端到碗,首先往碗里吐唾沫,否则便被抢去。”
面对严酷的生存现实,很难设想精神的丰沃。书,是极其少见的。对于文字,却有着天生的敏感。小学一年级,看到《葬花吟》,虽然不懂,竟然无端落泪。悲悯,与生俱来。
性格内向,不喜交游。8岁立志当 ,一本正经说出后,众人捧腹,父亲扬手给他一耳光。纵然如此,矢志不渝。为了思考,从小学会散步。害怕迷路,便沿着河流、铁路慢慢走,走一整天再走回来。找一个山洞,独自坐在里面想东想西,天马行空,他命名为“秘密基地”。
一个多么奇怪的孩子。感谢生活的困窘,种种怪异没有被父母发现,或者发现了也只能漠视。小学四年级,带成绩单回家,满篇红叉,没一门及格。父亲哈哈大笑:“终于有了接班人。”
在被忽视的角落,他安静而叛逆地长大。大学时,老师布置作文。交了后,被老师唤去办公室:“林清玄,以后我的课你不用来了,因为你的水平已经比我高。”
渐渐的,开始参加文学大赛。从少年到青年,几乎包揽台湾全部重要奖项。才高世嫌,只好召开记者会,宣布不再参赛。
被称为“台湾十大才子”之一,亦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但从来不承认自己是天才,甚至因贫穷才浅自卑良久。
上高中时,觉得必须努力,于是规定每天写1000字。服兵役时,觉得应该更努力,便规定每天写2000字。军营6点吹号,于是4点起床,写2个小时。工作后,觉得应该再努力,于是规定写3000字。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今天。三十多年来,没有一天中断,无论阴晴圆缺。
所以,你可以想象那130多本畅销书的由来,更应该明白一件精品的千锤百炼。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境界有高低,于是,便有蜩鸠与鲲鹏、朝菌与冥灵之区别。
32岁时,闭关修行,隐居山林。其时正值事业巅峰,任《中国时报》主笔,并担任电视台经理。只是,突然感觉虚妄。繁花似锦又如何?长命百岁又如何?富可敌国又如何?一切皆如梦幻泡影。而一个有慧根的人,一定会对生命及宇宙产生终极追问,在人生的某一特殊阶段。
他闭关3年。打坐、诵经、散步、过午不食,不染尘世。3年后下山,褪去才子之锋芒,平添众生之恬淡。他在菩提园讲经论道,开始只有十几人,后来发展到上千人,再后来便有轰动一时的“菩提系列”。于是,他被上升为“大师”,不求己身得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然而,顶礼膜拜中,他却离了婚,并且迅速再婚。新娘很年轻,也很漂亮。感觉受欺骗,台湾妇女组织在公共场所焚烧他的书,以示愤怒。“没有道理嘛,她们应该来我家烧。”他笑着摇摇头。
大火流金,清风穆然;严霜杀物,和气蔼然。他继续著书,继续修行,继续投入生活。他报了烹饪班,在家庭主妇中拔得头筹;春茶下来,他遍访茶山寻茶结缘;他穿长袍、蓄长发、结长辫,在欧洲总被误认为“中国功夫”;他自嘲像《功夫》里的火云邪神,遗憾不会蛤蟆功……他显然是特立独行的,只是不愤世,不嫉俗,不令人如鲠在喉。姿态超然,风度温和。
“这并非刻意,而是天生。我从小就有一种能力,能够听得到内心的声音。人生的重大转折均缘于此,比如辞职、闭关,包括离婚。”
所以,一个忠于内心的人,永远不会身陷囹圄。无论时代、世俗还是宗教,无论出世与入世。更何况,菩提本无根,明镜亦无台,而囹圄何来?
《读者》(原创版):林先生,首先向你求证一件趣事:听说你儿子从小发誓不当 ,是真的吗?
林清玄:哈哈,是真的。小时候,我的大儿子写作文《我的志愿》,写想当医生、科学家等,唯一不要当 。老师很奇怪,问你爸爸是 ,你为什么不想当 ?他说,拜托,我还要保护我的头发呢。可能他觉得爸爸头发脱落与写作有关吧,哈哈。
《读者》(原创版):你恰好形成反差。你出身贫寒,但8岁立志当 ,仿佛一个懵懂的孩子,却往往隐藏了大智慧,直抵终点。
林清玄:我是学佛的,相信宿命。佛家的观点是,人与植物一样都是一个种子,投胎时就已经注定,比如梨子的种子肯定不会长成苹果。对你目前正在从事的事情,其实早已被种子注定。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老灵魂,带着生命本真而来。比如我有3个孩子,每个都不同。哪个更优秀,是很难比较的。如果非要比较,就好比让苦瓜与辣椒、甘蔗与柠檬比较似的。其实酸甜苦辣各有千秋,但如果被成人强行扭曲成别的模样,好比让苦瓜长成甘蔗,就是悲哀了。如果你认识到这一点,就会对这个世界比较包容。
《读者》(原创版):你的文章多次被收录于教材,对于一位 来说,应该是最高的认可了吧?
林清玄:对呀。大陆好像小学、初中、高中语文课本里都收录了我的文章。小学比较多,收录了3篇。我曾经去深圳一所小学访问,校长开玩笑说,林老师,你的文章被选得最多了,仅次于毛主席了。(笑)其实我还有一篇文章被翻译并选入美国中学教材。可能我的文章比较精练、隽永、简单。我写文章的态度是,你可以写深奥的东西给十个人看,也可以写简单的给一千个人看,那么我选择后者。我想一种简单的、隽永的、美好的情怀,是全人类都能接受的。
《读者》(原创版):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佛性。作品的佛性源于作者的佛心,你与佛是怎样结缘的?
林清玄:小时候我住在乡下,有一天,从宜兴过去一个大师,现在在台湾很有名,叫星云大师。在离我家很近的地方,他盖了一座寺庙,叫佛光寺。那时我家种水果,有时候水果太多,父亲就让我送水果给师父们吃。小学四年级,有一次,我背了一袋香蕉去送,恰好赶上庙里举行皈依仪式。我远远看到星云大师,无比神往,心想,这么美好的一个人,如果是我的师父该有多好。正想着呢,一个和尚跑过来说,小弟弟,你也过来皈依吧。我很高兴,就赶紧皈依了,其实当时什么也不懂,但懵懂中却成了佛家弟子。
后来,我跟乡下穷孩子一样,也进城寻找所谓的成功,渐渐对佛淡忘了。直到去报社工作后,经历很了多波折,才又想起小时候的佛缘。
《读者》(原创版):于是便有了举世哗然的“3年闭关”。
林清玄:是的。我当时读到《至尊奥义书》,突然就想出世了,于是辞掉工作,跑到山里。于我是很自然的,但社会不能理解,那时候还有很多文章探讨我为何突然出世。我常常讲,当你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你可以听别人的声音,也可以听自己的。但如果全听别人的,你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读者》(原创版):很多人选择闭关修行,绝少再入世,但你却重返世俗生活,为什么?
林清玄:闭关快满3年时,有一天我到一座寺庙散步,看见一个和尚蹲在香炉前烧东西。我上前一看,大吃一惊,他竟然在烧佛经!问他为什么,他解释,这佛经是3年前一位施主印的,可是3年来,始终没有人来拿,寺庙堆不下。讲完,他说,我还有事,你来继续烧。我就一边烧佛经,一边感慨万千,打开来看。一看就明白了,印刷很差,版本很差,连标点都没有。别说别人了,连我都不想看。要知道,很多人印佛经是为了积功德,印得越多功德越大,求量不求质。所以我想,佛经这么好,知道的人却那么少,有没有人可以把佛的智慧告诉众生呢?正想的时候,我又听到心的声音了。两三天后,我就打包下山,一面写佛教的书,一面做关于佛教的演讲。
《读者》(原创版):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通过宗教获得内心的安宁,包括时尚人士。比如前一段时间刘嘉玲与梁朝伟选择到佛教小国不丹举行婚礼。你如何看待信佛渐渐成为当今另一种时尚?
林清玄:这很好啊。我认为一个完整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层次的追求:首先是物质与欲望的追求;其次是文明与艺术的追求;再次是精神与灵性的追求。如果只有第一个,那是动物;如果只具备前两个,那你对生命根本的痛苦不知如何面对;如果三个都有了,人就完整了。所以现在大家都在追求饱满的人生,终极一定是对灵性的追求,这是最美的状态。
《读者》(原创版):前些天,著名艺术家蔡国强也透露了一段心事:曾经想去老挝一个寺院里归隐,可遗憾地发现那里也商业化了。于是重返世俗,把奥运开幕式当做修行的场合。
林清玄:呵呵,非常有趣。他和我蛮像的,都发现入世有可能做出更好的事情。入世后,如果心不混乱不动摇,其实也是一种修行。比如你正要拜一个大佛,突然发现佛头上装了避雷针,你还会继续拜吗?比如一尊佛像开光,全村人极尽赞美,可突然一个孩子一边挖鼻孔一边说,佛的手指这么粗,鼻孔这么小,他连鼻孔都挖不到,你们还拜什么啊?(大笑)
这样的文章我写过很多,就是想让人回到内心世界。学佛,是通过自我的觉悟迈向更高的境界,而不是简单地拜佛读经,甚至把学佛变成时髦,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是另一种迷失。
《读者》(原创版):你是 ,也是茶道高人,并且认为“平常茶,非常道”。茶、禅、道,你应该有特殊的思考吧?
林清玄:我喜欢拆字,比如“茶”字,上面是草,下面是木,人在草木之间,就是天人合一。“禅”字,左边心,右边是单,那么单纯的心就是禅。那么“道”呢?一个走,一个首,就是第一条要走的路是最好的路。这样,这三个基本概念就都有了。为什么“茶禅道”要合在一起呢?因为喝茶时会有单纯的心,当你从茶里品味单纯的心和内在的平静,那就如同打通了任督两脉,进入了比较好的境界。
《读者》(原创版):在台湾文学圈,你是出了名的人缘好,有很多好朋友,比如古龙、三毛等。
林清玄:是的,以前我常向他们约稿。那时常和古龙拼酒,拼了酒他才给我稿。年轻不懂事,两个人拿两个脸盆互相拼,一人倒6瓶绍兴酒,然后“干盆”,看谁最先把一盆酒最先喝掉。经常喝着喝着,两人同时醉倒。
至于三毛,我常说她内心有个小女孩没长大,虽然年纪也不小了,可打扮行事都像没长大。有一段时间她告诉我想去美国,想把台湾的房子卖了。我非常想要,那是一层楼,上面有个花园,现在是三毛纪念馆了。当时讲好价钱400万,我赶紧向朋友借钱,第二天要签约了,头天晚上她突然给我打电话说房子不卖了。我非常吃惊,她说,屋顶的柠檬开花了,我要等它结果。哇!当时我气得半死。不过气过之后再想,这就是三毛吧。
《读者》(原创版):这两个都是故人了,如用佛家的眼光看待生死,也算解脱吧。
林清玄:是的,可我时常感到可惜,终其一生,他们都没有宗教信仰。
《读者》(原创版):你曾经说过,20岁时在桥上看风景,30岁时在楼上,40岁时在山上,50岁时在云上……如果有人问,林先生,我也想在云上,我该怎么办?
林清玄:孙悟空与如来佛斗法,刚学会翻跟斗,每次翻到云上总跌落下来,翻了很多次才坐到云上。所以,如果现在一个二十多岁的人过来说,我也想像你一样在云上,那我会说,你还是先在桥上吧。人生每个阶段都不一样,如果始终坚持一个更高的追求,自然就会往上走。中国字很有深意啊,你写一个“谷”,一个“人”,就变成“俗”。写一个“人”,一个“山”,就变成“仙”。看到很多人沉溺于物质,崇尚名牌,你会觉得他们在走向山谷。如果一个人喜欢读书、爬山、思考,他在往上走,总有一天能得道成仙。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