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翰墨人生好风光:崔海昀访谈著名书法家柴建国

时间:2010-11-05 23:01来源:半壁江 网 作者:崔海昀 点击:
柴建国,字也愚,书法作品多以笔名斯木署款。致力于书法史与书学理论研究,有多种专著、编著和论文发表于书法专业报刊。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鉴定与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山西师大

  柴建国,字也愚,书法作品多以笔名“斯木”署款。致力于书法史与书学理论研究,有多种专著、编著和论文发表于书法专业报刊。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鉴定与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山西师大书法研究生导师、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书法研究生特聘指导教授。
  
  中秋时节,天高云淡。走进位于五一西路柴建国先生的家中,笔者不由被屋内浓郁的书香所吸引。先生讲话出口成章,妙趣横生,许多典籍、古诗脱口而出,静心聆听,受益良多,一颗心因此变得沉静而润泽。读书、藏书、教书、写书、编书,先生的每个阶段无不和书联系在一起。他在学术、书法领域的建树、对卫俊秀先生及其书法的潜心研究,以及多年来在山西师大这块沃土上的辛勤耕耘,使记者心生钦佩,并于先生的翰墨人生中,品赏着别样的风光。
  
  家庭的启蒙
  
  “要想在社会上立住脚,就得有文化。”
  
  ——父亲
  
  先生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北方农民家庭。父亲精明而勤劳,虽因家境不好而过早失学,但他常说的一句话朴素而又深刻,让先生终身难忘:“要想在社会上立住脚,就得有文化。”
  
  先生从小爱读书,更多却是受了先舅父朱玉生公的影响。忆起小时候在舅父家发蒙读书的岁月,先生依然充满深情:“舅父很有学问,四书五经背得烂熟。从三四岁起,我常在舅父家住,常以听他背书为乐。记得有一次我听见舅父对妗子说:‘看来这个孩子是个读书种子了。’”舅父这句话,时时给他以信心和力量,潜移默化影响了先生以后的读书道路。
  
  先生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决定把他送到县城小学读书。一是因为舅父在那里教书,二是那里教学质量比乡村高。“这在我的一生中算是一个重要转折了,因为从那以后,我就初中、高中、大学拾级而登,研究生恢复招生后又顺利地考取研究生,没有落过一年。而和我同村的同学们却没有这样的运气。所以我是很感谢我父亲的这一决定的。”
  
  先生说,他从初中起就常买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图书,父母总很支持。1969年,正值文革,临汾城武斗达到高潮,形势十分紧张。先生放在山西师范学院的两箱子图书很怕在“战火”中被毁,就写信给父亲要他来取。父亲接信后和叔父拉了一辆小平车,往返步行200多里,拉了回去。先生感慨地说:“至今看到这些书,我就不由想起父亲和叔父翻山越岭,一步一步艰难拉书的身影。”
  
  50多年来,先生铭记父母恩德和舅父教诲,在求学、求知的道路上孜孜前行。寒往暑来,春秋多历,先生与书朝夕相伴,须臾不离于身。与先生谈话间先生轻轻说出这样一句话:“经一事则多一分富有,读一书则少一分庸俗”,这是先生一生读书得来的感受了。
  
  与卫俊秀先生的师生缘
  
  与卫俊秀先生相知相交这么多年,是我此生中一大幸事,一大快事!
  
  ——柴建国
  
  1963年春夏之交,是先生铭记终身的一段日子。从农家院里走出、赴曲沃中学求学的他,结识了因出版《鲁迅<野草>探索》而被定为“胡风分子”、“历史反革命”,蒙难在这里做临时代教的卫俊秀先生。从此,在风云变幻、坎坷多难的人生中,他与卫老师结下一份珍贵的师生情谊。“在人的一生中,最有意义的经历往往记忆最为深刻。”忆起往事,先生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看见卫老师的字,“笔致是那样地自由,情绪是那样地热烈,使我受到了很大的感染”;他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去卫老师宿舍请教时,他那谦和慈祥的微笑;以及送他出来后,卫老师站在朗朗月光下,那清癯孤独的身影。
  
  “卫老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和他在一起,你会不知不觉被他渊博的学识及高尚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他不仅在书法上给我许多指教,在做人、做学问上,也给我很大的影响。他是我的老师,更是我的精神领袖。”谈起卫老,先生沉浸在遥远的回忆中。不过,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与卫老的交往是顶着巨大压力的。有的同学劝他少与卫老来往,免得连累自己;一位副校长甚至找他谈话,警告他不要与卫老个别接触,免得在政治上栽跟头。但柴先生是一个只要自己认定了的事,就九牛难回的人,依然经常到卫老师宿舍去请教。每次,卫老师都非常认真地一张一张看他写的字。卫老师曾对他说:初学书法“不学颜,则学魏,以培其底气,壮其骨力”,卫老的教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楷书功底。清冷的小屋内,师生两人忘记了世事的艰辛和烦扰,一起陶醉在笔墨情趣中。
  
  由于卫老师刚出狱不久,妻儿都在西安,只他一人在曲沃教书,经济非常拮据,常是捉襟见肘。一个星期天,师生两人在街边书摊前看书,不知不觉日已偏西,饥肠辘辘。卫老摸摸口袋,身无分文。先生摸出仅有的一毛钱,在路边小铺子里买了一个烧饼,师生两人退让者再,最后分而食之。许多年过去,先生回忆起这一幕来,犹清晰如昨。卫老88岁“米寿”时,先生曾写了一首“乙亥秋日怀卫师”的诗为他祝寿,其中就写到这件事:“犹记行巷陌,分饼充饥肠。相视无一言,苦涩心能详。”
  
  无奈世事难料。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卫老受到残酷的批斗,后又回到原籍襄汾县继续接受劳动改造。先生也因考上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太原工作,恶劣的政治气候中断了他们的联系。先生在诗中写道:“此后十余年,千里别参商。我师耕南亩,几度会梦乡。”在漫长的日日夜夜里,先生无时不在思念着他的恩师,然而,关山阻隔,音讯全无。
  
  阴霾散去,晴空朗朗。1979年,先生考上山西师大研究生回到临汾,才得知卫老平反回到西安的消息。于是他急切地专程前去探望。在西安陕西师大筒子楼里灰暗的天光下,这对分别了十余年的师生双手紧握,彼此眼中都闪烁着百感交集的泪花。此次相见,卫老面对厄运抗争不息的精神,以及崇高的人格魅力、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震撼了先生。也就是从那时起,先生称自己“真正看懂了卫先生的书法”,也因此萌发了研究卫老和其书法的志愿。
  
  2004年6月,先生开始着手整理“卫俊秀先生日记全编”。为了便于整理,先生学会了电脑,把卫老日记逐字逐句输进电脑里。卫老1980年后的日记,由于年事越来越高,书写较为率意,所以在辨认上就有不少的难处。有时为了求得一个词或一个人名,先生要把前后日记反复翻检,仔细辨认,力求准确无误。在繁重的教学之余,先生历时三年多,凭着对卫老的崇敬之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直坚持做这件事情。其间,先生患脑梗塞病倒了,右半身几乎不能动,他真担心这件工作因病而无功而终,留下遗憾。病愈后,先生夜以继日,终于使这部120万字的日记付梓问世。
  
  二十多年来,先生主持的几个书法团体为卫老举办了多次书法展览、召开过多次书法研讨会,并写过一些评介和研究他和他的书法的文章,编著出版过关于他的著作。先生以宣传卫俊秀书法成就为己任,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出版了专著、编著《山西书法通鉴》、《居约心语》(卫师俊秀先生1971-1979年日记整理与注释)、《卫俊秀日记全编》、《写在昨天的豪迈与苍凉》等;主编出版了《卫俊秀书历代名贤诗文选》、《卫俊秀书法》、《卫俊秀草书诗卷》等,目前,正在筹备《卫俊秀传》、《卫俊秀书法研究》两部书的出版事宜。先生认为,卫老这位在荆天棘地苦苦跋涉了数十年的老人,“屡逢厄困抗争不息,特立独行不改其度”的精神,以及与古今大师们相比毫不逊色的书法,应该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尊重,让更多的人们去了解,去认识,在中国书法长河中发出耀眼的光芒。
  
  翰墨痴情育新人
  
  先生出口成章,过目成诵,逻辑严谨,雄辩滔滔,妙趣横生。听他讲学,与他对话,实是人生一大享受。
  
  ——山西师大书画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杨吉平
  
  作为山西师大教授、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先生奖掖后学,栽植后进,他所培养的许多学生都已加入中国书协,成为有一定影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师大的书法教学和活动也在他的努力下开展得蓬蓬勃勃。
  
  2001年,为了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先生受山西师大校领导的委托,筹办了“山西师大中国书画文化研究所”。2002年,在先生的积极努力下,学校创建书法专业,第二年申报书法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获得成功。2004年,山西师大招收首届书法本科生和研究生。从此,专业性的书法教学和研究在师大迈开了健康的步伐,该校成为山西省具有培养书法研究生资格的唯一一所大学。
  
  几年来,他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先生“放宽口径,夯实基础,从严训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已有20余人加入了中国书协或省书协,。他们可以拿出自己的作品与社会对话,并被广泛认可。在首都师大举办的全国书法学术周活动中,全国数十家有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的高校举办了联合书法展览。展出的100件作品中,山西师大书画所就有10名研究生的作品入选展出。现在该所7名教学人员中已有6人为中国书协会员,这在全国各高校中也是不多的。
  
  先生的学生、山西师大书画研究所副所长杨吉平说:“先生虽然满腹经纶,但每次上课前,都要认真细致地备课,讲课时精彩迭出,引人入胜。先生书法书风纯正,气韵高古,个性强烈,每能令观者入于胜境。他淡泊名利,恂恂然有儒者之风,这也是其书法能远出尘嚣、独标高格的重要原因。”
  
  六十老翁博一回
  
  日叠月累频相催,怕看镜里鬓毛衰。自知已是桑榆晚,六十老翁博一回。
  
  ——柴建国自作诗句
  
  2006年,从书画研究所所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后,先生比以前清闲了许多,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也多些了。一位朋友就建议他做个博客,说这是和朋友们交流的很好的网络平台。始料未及的是,先生的“拥书自雄博客园”网易博客一经开博,便得到朋友们的广泛关注,一年多的时间点击率已达到7万多人次。有的朋友几乎每天都登陆他的博客,并写下感人的留言。
  
  一位每天浏览先生博客的博友留言:“网络给我提供了向先生学习、请教和交流的绝好条件和机会,以这种方式与先生神交,无疑为自己营造了一种惬意的心境,并期待由此获得精神、修养与境界的提升。”许多博友认为,浏览先生博客已成为每天的“日课”,当劳累了一天回到家中,打开先生博客,既可增长知识,又是一种精神的享受。这里,是年轻学子们学习的园地,也不乏学术上各抒己见的争论。先生以兼容并包的心态,欢迎这样的争论。他说:“健康的争论更能使我们拨开云翳,看到真理的光芒。”
  
  博客,还常常使先生有意外的收获。
  
  “我一位同学好友之子海峰侄偕其友来我家小坐,闲谈间言他在网上一家售购旧书的网站购得一册吾师卫俊秀先生的《鲁迅“野草”探索》,是1954年的初版印刷。我大喜过望,兴奋之至!”就是这本书,为卫先生带来了无尽灾难,让他经受了先是隔离审查,继是四年的牢狱之灾,后是回原籍戴帽子劳动改造的整整24年的非人待遇,直到1979年才得平反。从海峰手中接到这本书的一刹那,先生很激动,眼泪几于从眼眶中涌出。“我仿佛看到了俊师,看到他在昏暗的灯光下埋头写作,看到他手捧着散发着墨香的新出版的这本书时的喜悦,看到他因这本书而遭到的常人难以忍受的千难百劫。”
  
  对一些书法家的考证,也能找到答案。“余家旧藏署名“董桂萼”的一副四条屏,字写得清婉娟秀,颇有可观处,然此公为何人,遍检已出版的书画人物名录,终无所获。不谙书者为何许人,心中便不免升起一层怅怏之感,难以自已也。”
  
  后来通过网络,先生终于查出董氏是清末民初时襄汾县人,做过陕西省宁羌县的县长,且做过山西省军政府的参议。这件事使先生更加切身感到网络的奇妙。正如他的一位网友所说:“只有你没有想到的,没有网上没有的。”
  
  面对博客中的溢美之辞,先生很感谢大家对自己一些文章的肯定和认同,但更希望朋友们提出批评和建议。先生说:“荀子说过:‘是我而当者吾友也,非我而当者吾师也,谗谀我者吾贼也。’当然给我留言的绝无谗谀我的人,但我希望不但有‘是我’的朋友,也有‘非我’的朋友,不管‘非’得‘当’与‘不当’,我都会以‘吾师’视之的。”
  
  从做博客的过程中,先生感受到了一种充实。他感谢网络,感谢朋友们给了他这一份充实,并表示,“只要身体尚可,我会坚持做下去的。”
  
  交谈中,先生坦荡磊落,偶尔露出的真性情,使人感到他不仅是一位渊博的学者,更是一位谦谦长者。目前,退休在家的先生,怡然享受着多年不曾有的自由,用他自己的话说,走在路上,感觉天也高了,路也宽了,心里也轩敞豁亮了许多。看到步履匆匆的行人,他会猛然想起,自己比起他们已有了一份从容和悠然。但先生毕竟是闲不住的人,许多读书与书法研究计划,已排在他的日程中。“读了一辈子书,今后照读不误;写了一辈子字,今后照写不误;抽了大半辈子烟,今后照抽不误。”先生诙谐地说。
  
  苏东坡云:一蓑烟雨任平生。先生坦言:“能对人生风雨泰然自若,一笑而过,只在自己心中留下一片寂静,我之所求,唯此而已。”正因为有这样的襟怀和境界,先生此后的翰墨人生,必将呈现出别样的精彩。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历史盲必读的历史小故事:春秋战国

作者:雪狸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振兴国力,晋文公退避三舍先礼后兵,张仪连横破纵说楚盟秦……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带领我们进入“百国…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