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卿光亚:选择大学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

时间:2009-08-09 17:47来源:《读者》(原创版)09年第8期 作者:曾颖 点击:
国内教育与国外教育的差异,是可以写厚厚一本书的。但如果要简明扼要地说出二者的最大不同,那就体现在对考试的态度上。国外学校的考试相当于一种检测手段,通过考试,知道孩子们哪些知识没有掌握,从而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而我们的考试目的,就是将那些考得差的

新闻链接:高考结束后第三天,四川省资中县高三毕业生龙成科在《南方周末》上发表了一篇《高三学生招校启事》,对自己要招的大学提出了要求,内容包括:学术称王,校长不像衙门长官,学生可定期拜访;学习氛围浓厚,有够水准的同道可以吵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图书馆有很多书,我有足够多读书的时间,而且还有人告诉我该怎么读书;不求有大师,但求多良师,教授愿意俯下身子跟我们交流。

从来都是大学招学生,哪有学生招大学的?面对舆论的关注,龙成科说:其实我根本没往这儿放希望,很大程度是发泄、讽刺。

 

对于家有高三考生的中国家庭来说,6月到8月这段时间是极其难受的,在这期间,包括高考和围绕它而来的一系列事件,左右着他们的喜怒哀乐。高考是否顺利,成绩是否满意,录取线怎么划,志愿怎么填,是否能如愿进入自己心仪的学校等,无一不牵动着学生和家长的思绪。对于许多人来说,在这个酷热的夏天,他的人生走向和命运,会因为一些无法掌控的因素而发生巨大改变。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高中的最后一个暑假,注定是牵肠挂肚的沉重假期。

世界其他地方的孩子们是怎样面对这样的人生关头的?他们有一考定终生的痛苦和一半靠运气一半靠实力的撞大运式的大学录取吗?他们面对的这个暑假,与我们的究竟有什么不一样?他们能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带着这些问题,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著名教育专家卿光亚先生。

《读者·原创版》:作为一位长年与国外大学和中学打交道的教育界人士,您认为国内教育和国外教育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里?表现在学生升学方面,有什么样的差别?

卿光亚:国内教育与国外教育的差异,是可以写厚厚一本书的。但如果要简明扼要地说出二者的最大不同,那就体现在对考试的态度上。国外学校的考试相当于一种检测手段,通过考试,知道孩子们哪些知识没有掌握,从而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而我们的考试目的,就是将那些考得差的孩子淘汰掉,使之失去继续学习的机会,而事实上,他们才是最应该接受教育的。另外,对教育的理解也有差异:国外的教育注重培养新的人力资源,注重其包括劳动素养在内的各种与社会相处的综合素养。而国内的教育更看重书本与做题的能力,教纲即是考纲,不考不教,不考不学,学生毕业后与社会脱节,甚至找不到工作,也是不奇怪的事情。学校其实就是一个人力资源的加工单位,如果一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孩子无法与社会接轨,就是制造了废品,浪费了社会资源。

除了教育理念的差异之外,我们的教育条件与国外也有巨大差别。我们目前的教育是求大于供,每年有上千万高中生毕业,而大学的实际容量,即使在扩招的情况下也只能解决56%。某种意义上讲,这个比例决定了我们的考试必然带有一定的淘汰性质。而由于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平衡,城乡之间、重点与非重点之间、公立与私立之间,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都有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因为对应的是最后的高考,家长们产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所以,我们的教育,因为供求矛盾造成的缺口而呈现悲壮的竞争格局,让很多人觉得是“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其实,教育的本义应该是快乐的。

当然,许多国家的财政对教育的补贴形式也决定了其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以美国为例,他们的教育补贴都是按人头跟着学生走,而不是补贴给学校,孩子选择哪所学校,补贴就跟到哪个学校。当然,学生如果选择私立学校,额外的费用则由自己承担。这样的结果是,绝不会出现极少部分所谓重点学校占据大多数教育经费的情况,也更不会出现打破头的“小升初”战争。

《读者·原创版》:通过与国外的大学交流,您认为国外考生和国内学生在对大学的选择上有哪些不同?

卿光亚:国外很多大学没有统招统考,就像工厂,原料都需要自己搞,生产出来的产品也由自己负责。因此,每个学校都很重视学生入学这一环节,学校会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宣传自己的特色,吸引各类需求不一的学生。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学校。比如,一个学生喜欢乔丹,于是就选择了他的母校北卡罗来纳大学;而另一个学生,他喜欢《哈利·波特》,于是选择了它的拍摄地牛津大学。一个外国高中生,他从入高中起,差不多有3年时间,可以为自己未来上什么样的大学做打算,甚至由此开始设计人生。当他从兴趣爱好出发,开始寻找心目中的理想学校时,他可以轻易获得他所想要的学校的一切资料,如该校的师生比例、知名教授、学术成就、体育强项、学生社团、图书馆藏书量、作息时间或伙食特色以及相关费用,甚至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旅行和考察。3年时间,相比我们从公布高考成绩到确定填报志愿那紧迫的3天,显得从容而没有遗憾。

在国外,一个孩子被几所甚至十几所学校同时录取的情况很普遍,这使得他具有很强的自主选择性。客观上说,这就是一种学生招学校的行为。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四川资中一个高中毕业生渴望招学校的新闻。这让人有点伤感,选择大学本是一个学生的基本权利,本不应该成为新闻。

《读者·原创版》:国外的高中生在升入大学之前,学习状态是怎样的?与我们的高三学生厮杀冲刺式的备考,有什么样的差异?

卿光亚:国外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学习能力。以美国为例,他们实行的教育包含AP、SAT和IB教育三类。AP相当于国内实验班或是奥赛班之类的课程,内容程度较深,很多大学接受AP的成绩,可以顶大学学分。SAT相当于中国的会考(水平考试),人人都能通过。IB所重视的不仅仅是成绩,还有学生的综合素质,它也是被很多国家和著名大学所认可的。IB课程看起来似乎比我们的高考还复杂,但它的考核却很注重日常操作。比如,3年高中每周1小时的义工,以及艺术和体育等,都是以平时成绩为主。另外,他们的考试也与我们的不大一样,有时,一科考三天,其间可以上网和喝茶,考试只是一种教育手段而已。而我们的高考,不管身体好不好,非专业不考艺术、不考劳动,主要是考某一类型的做题能力,说白了就是考背功。(成绩好的)至多也就如三国的张松那样,记性好而已,但一个国家的建设,不能仅依靠这一种人才,还需要五虎上将和诸葛亮才行。我们现在离因材施教的教育本义,还有很大差距。纵观当今世界,教育正在融合之中,如IB教育所吸取的各国教育特征——取英国教育之高深、法国教育之广博、美国教育之灵活、德国教育之严谨,也兼顾了中国教育的模式化。而我们的教育,需要吸收的东西是不是更多呢?

在国外,中学没有统考,但有联赛,体育强的孩子绝对是学校的佼佼者,受到同学的追捧和模仿。在十几年的中小学教育中,孩子们寓玩于教,具备了健康的体魄和心智以及对学习的兴趣,做好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准备。而我们则恰好相反,用一种超强体力活儿式的所谓基础教育,摧垮了孩子们的心理和身体以及对知识的好感,没有美感和劳动习惯。到了大学,父母没守在身边,一下松懈下来,马放南山,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啃老”,或颓废,甚至自杀,实在让人痛心。

《读者·原创版》:您认为,如果要改变这种现状,应该从哪些根本性问题上着手?具体需要哪些措施和方法?

卿光亚:短期内要扭转这种惯性是比较难的。既然大家都看重高考,不妨就以高考作为引导工具,将高考的内容更加丰富起来。比如,英语150分,划50分出来给体育,学美国那样,测测学生的血液含氧量,以检测孩子是否有运动的习惯,是否能保证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另外,把语文的150分划50分给艺术,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喜好选修一门艺术课程,以作品和平时成绩为考核标准。再把数学的150分,划50分给义务劳动,1星期保证做1小时义工,以培养孩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劳动习惯。3年高中就是150小时,这样训练出来的孩子,对劳动不反感,至少毕业后不会当“啃老族”。

当然,如果出现造假或别的应急招数,其效果就不敢保证了。政策是人制定的,终要由人来实施。教育的核心重点,是培养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人类之所以领先于地球上的其他物种,就是因为教育。蜜蜂靠DNA代代相传筑巢的秘技,而我们的“DNA”是文化,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有人说:“我们国家的命运,掌握在小学教师手上。”这话绝不是没有道理的!

  卿光亚,中国首家私立寄宿式学校创办者,长年与国外的高中和大学进行教学交流,具有丰富的国际教育学研究经验。近两年来,他的130名学生经国际通行的考试从高中直接进入国外各知名大学学习。

顶一下
(2)
66.7%
踩一下
(1)
33.3%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西点军校送给男孩一生的礼物

作者:涂滢

涂滢编著的《西点军校送给男孩一生的礼物》是一部专门写给男孩的成长必读书。《西点军校送给男孩一生的礼物》精选了几…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