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常言道:乱世出英雄。在这英雄辈出的年代,想成为一统天下的人是许多人的梦想。 可是,在那个群雄割据的情况下,又有一个虽没有实际作用,却又名副其实的大汉天子在,做一下皇帝梦是可以的,如果真的为此付出了行动,就是逆天理悖纲常了,是要招来杀身之祸的。 在当时的风云人物中,就有三位因皇帝的问题而付出了巨大代价。他们分别是董卓,袁绍和袁术。 先说董卓,董卓本来并没有机会参与朝廷上的事情,却阴差阳错被别人请来,请神容易送神难,对于这个既野蛮又有野心的“西北军”首领,他进京后没多久就有了想换掉皇帝的想法。 原因是当年只有十四的小皇帝刘辩给董卓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当时的情况是京城洛阳已经大乱,流落在民间的小皇帝和他的弟弟陈留王刘协被前来迎接圣驾的董卓找到时,小皇帝只会哭,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而他的弟弟虽然只有九岁,却对答如流,因此董卓自那时起就有了废帝另立的想法。 其实,他这样做的动机也是想让其他的大臣看一看,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朝廷就是他说了算,后来他果真那么做了,可是,自此,他也成了众人的敌人。“天下共讨之,全国共诛之。” 因为在当时有正统思想的官僚士大夫们来看,皇帝既是天子,天子是上天赐予的,怎是谁说换就可以换的,这样违反民意的事情,结果一定是招来大祸的,所以后来董卓的命运就不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了。 再说袁绍,就在董卓废帝另立之时,作为出身名门的袁绍,本来有着四世三公的豪门身份,可是,因董卓的介入而把这些原来享有至尊至上特权的人排除到边缘,这在袁绍的心里怎么能够认可,他想,反正现在这个皇帝不过是董卓自己立的,况且他的所作所为又招致天下人的不满,现在天下都在讨伐他,至于当今的皇上是死了还是活着,没有人知道,何不如再找个刘姓之人再立一个皇帝,以达到与董卓抗衡的目的,其实他这样做的另一个目的不过是为自己打的如意算盘:能够成功则自己拥有最大的功劳,以后自己也受益最大,可是,同一朝廷,哪能同时有两个皇帝存在呢?当然结果一定是失败的,这样的想法也纯属愚昧无知。 最后说说袁术,即袁绍的弟弟,两人虽不是亲兄弟,但同样拥有着显赫的家族地位,接理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可是这兄弟俩却时处处互相拆台,原因是嫡出的弟弟袁术从心里看不上这个庶出的哥哥,嫡出,既正妻所生,庶出,则是妾或婢所生,这在那个年代两者的地位相差很多,因为这个原因当弟弟的一直看不起这个哥哥,可这个哥哥偏偏在个人素质上要比这个弟弟好很多,不但长得帅,人缘还很好,在政界威望也很高,因而投奔的人也很多,虽是亲兄弟,两个人却从没有一条心,当袁绍想另立皇帝寻求弟弟支持时,这个弟弟却在心里暗暗嘲笑这个愚蠢的哥哥的做法,心想:要立就立自己,干嘛立别人? 于是,袁术终于有一天自己当了皇帝,尽管在称帝之前,他也曾召开过会议,与部下商议,可是几乎没有人同意他的想法,但他还是一意孤行地当上了他的皇帝,其实,无论袁术还是袁绍,都不过是一介匹夫,心里并没有什么深谋远虑,有的只是豪门少爷公子哥的那些作派,能够成大事必须有大的智慧,可是,他们都不具备这些能力。 可是,与袁绍从小在一起玩耍长大的曹操却走上了另一条路,就在这些目光短浅急于改变自己身份和命运的这些人正在忙着这些事的时候,曹操却慢慢地发展壮大了自己,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的个人实力已非同一般,并且他做出了一个对于他的未来非常有价值的一个动作:把汉献帝迎奉到自己所在的许县,这对于过着象乞丐一样生活的皇上来说,既得到了皇上的尊严,又改善了目前的生活,可是,小皇上对于曹操的作用却非同小可,有了这个被人认可的重量级人物在身边,无论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还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都没有关系,反正实现国家统一,反对任何形式的分裂都是人之所向,可想而知,象袁绍袁术兄弟之流的作法怎会得人心,遂民意,结果当然除了死,再没有别的路可走。 而曹操在他去世之前,在名义上一直是大汉的臣子,并没有急着称帝。因为他的政治天才,在关键时候他做了“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者“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以皇帝的号令打击那些分裂国家的各个利益集团,使得从公元190年到公元280年这九十年的三国历史,最后只分成“三国”而不是“多国”的局面。 因此,从历史的角度看那段历史,曹操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更是有远大眼光的政治家,他的丰富多彩的一生为后人留下许多不同版本的故事,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很耐人寻味,更令人赞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