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要想做官,出身门第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一个诸侯国的大夫,本身就是各大家族的族长首脑。国君在各位家族族长中挑选出最重要的六位授予官职,也就是所谓的六卿。 因此,家族势力越大,就越有竞争优势。出身寒门而居高位的情况,在历史上毕竟只是极少数而已。 孔子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他的家族也衰落了,他的身份只是士,要想有所建树,似乎很难。 那么,孔子有什么特别过人的地方呢?有何种谋略?何种武艺?你根本说不出,在很多人看来,孔子是文也不行,武也不行。而司马迁说他有智则讲了三个具体的故事: 一是鲁国人从土中挖出一个动物,大家说是狗,孔子说是羊,因为羊是土里的精怪,就像龙是水里的精怪一样。 二是吴国人得到一种大骨头,一节有一辆车长,没有人认识这是什么,孔子说这是当年被大禹所杀的防风氏。 三是陈国人的屋檐上落下一只死鹰,身上插着一支箭,长一尺八寸,没有人认识这支箭,孔子说这是少数民族肃慎的箭。 司马迁干嘛要引用这些怪异并且也没啥意义的故事呢?究竟是想说他有智?还是想说这人不靠谱? 孔子的治国理念,就更别提了。从西周到春秋,随着物质条件的变化,旧的规矩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了,孔子却说是人心变坏了,没有古人淳朴了。 提倡大家都走回头路遵守过时了的礼制,我们不想评价这样究竟好不好,但至少可以说明一点,孔子他提不出更新更好的适应新环境的理念出来。 那他究竟厉害在哪呢? 有一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孔子他老人家组建了一个庞大的“虚拟家族”,他成为了这个“虚拟家族”的大族长。 这个虚拟家族不以血缘为纽带,也不受地域的局限,因此也就发展的非常迅猛。史书上说他的弟子中着名的就有十个,属于贤人这个级别的就有七十七个,再次一些的也有三千多。 这些人分布在各国各地,其中位居高官要职的也不在少数,孔子虽不在其位,然也大有一呼百应之势。他走到哪里,诸侯们即使不想重用他,也绝不会对他不尊敬。 因此,他这个虚拟家族的影响力,并不比现实中传统世袭家族的小。 所以古书上用“素王”这个词来形容孔子。怎么叫素王呢?古人解释说有王者之道,而无王者之位,就叫素王。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他就是一位“虚拟君王”。 《仲尼弟子列传》一文,详细记载了孔子的弟子中比较重要的一群人。 孔子说:“跟着我学习而精通六艺的弟子有七十七人。”他们都是具有奇异才能的人。在这些人中,有的记载详实,有的简略,记叙最少的,仅有两个字的人名,仅说明有这么个人,当然,能上史书的都是重要人物。 记载比较详细一些的,有三十五人。其中最详细的,只有一人,就是端木赐,也就是子贡。写子贡一人的篇幅,就足足超过了全部篇幅的三分之一!可见此人的分量之重。 子贡,小孔子三十一岁,他办事通达,善于雄辩,曾经做过卫国的相,也做过鲁国的相,(两国总理),他善于经商,往来于曹、鲁之间,富致千金,(大商人、大财团),为孔子弟子中的首富。 因此,这个人才是这个虚拟家族中的坚实后盾,儒家的重要推手! 司马迁为各类历史人物进行了系统的分类: 第一类是帝王本纪,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夏、商、周、秦、汉,记载的是中华大地上曾经出现过的各位帝王。 第二类是诸侯世家,他们靠着继承祖先的遗产而成为帝王的下属诸侯,分布在各个地方上,成为区域性的局部领导者。 第三类是文臣武将大贤人们的列传,这些人都有着异常惊人的杰出才能,他们靠着真才实学而成为诸侯的辅佐者大夫。他们要么外出征战满载而归;要么朝堂之上技压群臣,又要么一句话就能鼓动君王。他们普遍都具有这些能耐。 孔子的最高职务是鲁国的大司寇,摄相事,诸侯鲁定公的辅佐者,按说,他应该被排在《列传》里面,但事实上又不是,因为孔子即使不在位时,他这个虚拟家族的影响力实际上也已经远远超过了一国之相的能量。 而孔子的一帮弟子们,也都各尽所能的为这个虚拟家族的膨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所以,司马迁把孔子的这些弟子们归到了各位文臣武将的列传中。孔子的弟子,是和管仲、晏婴、孙子、伍子胥、商鞅、苏秦、张仪等等人物一个级别的。 孔子是哪个级别的呢?是诸侯一级的。 司马迁写诸侯一级的各类人物,编排顺序是这样的: 吴、齐、鲁、燕、管、蔡、陈、杞、卫、宋、晋、楚、越、郑,这十四家诸侯都是由来已久的世袭诸侯,他们代代相传,少有争议。 然后就是赵、魏、韩、田齐,这四家诸侯原本都只是大夫,通过巧取豪夺,架空国君,最终窃取了权利,成为新的诸侯。因为获取利益的方式近似于篡夺,所以他们是有所争议的诸侯。 以上十八家诸侯之后,就是孔子。孔子原本只是士,但他用他的方式,使他的声名地位同等于诸侯。 紧接着孔子之后的,就是陈胜了。陈胜原本布衣草民一个,但他胸怀大志,不满于耕种,后来建功立业,也终于位同诸侯。 按司马迁《史记》的顺序来看,孔子是介于诸侯与陈胜之间的人。陈胜是什么人,就不用多说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