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因陈桥兵变登基之后,便致力于统一全国,当时,国家正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之下,北有契丹和北汉,南有南唐等一些小国不愿轻易臣服。宋太祖大胆采纳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策略,先后灭掉了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也才占领了半壁江山,尤其是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未能收回,成为赵匡胤的终身憾事。到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又相继征服了吴越、闽南及北汉后,才算完成了大半个中国的统一,但仍留有西夏、辽国以及金国。 宋太祖为何只拥有泱泱大国的半壁江山呢?一般史学家更多的是从赵匡胤的军事实力和作战理念而评头品足,其实,作为开国元勋的赵匡胤,何尝不把建立大一统的中国作为政治上的宏图大略呢?对此,我们不能不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形势来分析:在宋朝立国之前,南唐五代相侵,王朝更替频繁,由于经历了80多年的长期战乱,国家已经到了民穷财尽的地步。赵匡胤的登基本来极为偶然,但也看出当时政局的不稳定,如果以乱治乱,不断再扩张,不仅连已有的政权都保不住,而且更重要的是将会让民不聊生的状况演变为生灵涂炭。聪明的赵匡胤以儒、道结合的政治理念,来关注民生,休养生息,藏富于民。 针对北方的燕云十六州,赵匡胤有着独特的收复理念,当时有一位将领献上地图,请求进兵;宋太祖召集宰相商议此事时,象征性地挥动了手中的玉斧,在地图上几乎划出了半个中国,其寓意很明显:暂时不用理会北方,不要用兵去征服。赵匡胤为何有如此意念呢?他真正的动机时让北方先稳定,自己在已经夺取的版图上广施仁政,夯实执政的经济基础,等到国富民强了,再用足够的资金将燕云十八州赎回。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宋太祖尽管未能像唐朝的开国皇帝一样,真正建立大一统的中国,但他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大汉民族的统一,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使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历史地位不可小视。理学家程颐的评价十分中肯:“太祖之有天下,救五代之乱,不戮一人,自古无之,非汉、唐可比,固知赵氏之祀安于泰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