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韩信,谁都知道他是历史上的奇才,是军事家,也是西汉开国名将,更是汉初三杰之一。萧何月下追韩信是历史上的典故,说的就是韩信最初并未被汉营重用,后因为涉嫌犯军法被判斩首之刑,行刑时,他遇到夏侯婴,夏侯婴释放韩信,再向刘邦推荐韩信。而韩信与萧何谈话数次,萧何觉得他是个人才。这时候的韩信却因为萧何向刘邦推荐了他渺无音讯,感到不受重用,于是离开汉营,准备另投明主萧何闻讯,认为韩信如此将才不能轻易失去,于是来不及通知刘邦便策马于月下追韩信,终于劝得韩信留下。刘邦接纳萧何的建议,模仿古代筑坛拜将封韩信为大将,也就是汉军总司令。 尽管韩信后来因为被控谋反,被吕后处死在长乐宫钟室,但韩信为西汉立下汗马功劳,历任齐王、楚王、淮阴王,"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出世"是楚汉之时人们对他的评价。由此可见,韩信在谋略和战术上,他的统帅才能和军事才能,堪称是历史上的奇才。 然而,促成韩信成才的,却不是名人的出人头地,而是一些无赖之徒的促进和刺激。 按史书上说的,韩信倒还真的是一个无赖。他年轻时还是一个平明,当不了官,也无法经商过生活,他既没本事,也没德行,家里又穷,以致没有人愿意推荐他去行政单位从政。他自己又没有一技之长,就不得不经常寄食于他人,他曾随着寄食的人东家西家去吃喝,导致连那些寄食的人都讨厌他。他曾跑到南昌亭长的家里去寄食,一住好几个月。亭长的妻子实在忍无可忍,便一改往常开饭的时间,提前开饭。韩信去吃饭的时候饭已开过,让他扑了个空。好在他还知道人家这是讨厌他的意思,一怒之下走了。其实他早就应该明白人家不高兴了,总是白吃白喝会让人厌烦的,可他偏要等到人家付诸行动的时候才明白这个道理。 看来年轻时候的韩信真的愚钝到了极点,连起码的人情世故都不懂。可韩信却加入了楚营项梁的起义军,后萧何看中他的军事才华。也因为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他被刘邦看中,成为历史上为西汉立国汗马功劳的人物。到底是什么原因?你说可笑不可笑? 是什么原因?历史上有"漂母进饭"的说法,说的就是韩信穷困潦倒到了极点的时候,在城下钓鱼,曾受过一个漂母给他送饭吃。漂母,也就是替人洗衣服为生的妇人。她给韩信送饭十几天,韩信高兴地说:"将来一定重重地感谢你。"可那个漂母却说出一句冷冰冰的话:"大丈夫自己连一口饭都挣不来!我只不过替王孙悲哀,谁指望你报答?"漂母所说的王孙,寓意很深,既有把男子汉大丈夫看作王孙的意思,也有大丈夫能打出江山的意思。有人说韩信是韩王的小妾所生,也有人说韩信是韩王留在民间的私生子,这些都有可能。而韩信,正是在这句反感的话刺激下,发奋读书,才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当然,更为离奇的是,韩信在淮阴还曾受过重大的胯下之辱。说的是淮阴市井有人生事,找到韩信说:"看你一直带着剑,但是我猜你是个胆小鬼。你有胆量就刺我一剑,没胆量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看了这人很久,最后甘受胯下之辱,从这个"屠中少年"的胯下爬过去。可以肯定,人们早就在背后议论着韩信,瞧不起他,鄙视他。只不过那个少年年轻气盛,才把韩信整了一番,也就只想刺激韩信振作起来,却没指望他一振作就是大元帅。可韩信深知这位少年的良苦用心,他也就真的受到严重刺激之后振作起来。后来,韩信封为楚王后,找到了这个少年,封他为中尉,并对众人说:"这是一个壮士。当年他侮辱我时,难道我不能杀他?杀了他也不会扬名,所以就忍了下来,是为了做大事啊。" 事实证明,一个人到了极端穷困潦倒的时候,靠别人的慈善接济也只能解决一时的困难,无法解决他一生一世。我写此文时,是看到春节期间,农村各家各户欢天喜地,却有一些乞丐,也不知是真的乞丐还是假的乞丐,总是四处乞讨,令人厌烦。如果有现代的漂母给他侮辱给他刺激,或者他也会从困境中醒悟起来。堂堂男子汉大丈夫,本就该去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靠乞讨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历史上的那些成为名人的,更多的是仰仗了平凡人的教育,即使在现代中国那些从农村进入大学的人才,纵然他们中有很多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总有难以忘记的启蒙之师和方方面面的促进和刺激。漂母也好,那个让韩信甘受胯下之辱的少年也好,用心良苦也好,用心恶毒也好,都是刺激和促成韩信成为历史上的知名人物的正面动力或反面动力。这些人只能出现在民间,韩信也只有在民间受穷时才会遇到他们。 韩信宁受胯下之辱而成大志,告诉我们,对于一个有志者,正面的鼓励是动力,反面的打击也是促进,友爱和微笑引他向上,白眼和鄙视也会使他奋起。漂母之食与胯下之辱,在儒雅的殿堂和繁华的都市是少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