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曹操都猜不透的三国牛人

时间:2013-12-25 06:19 来源: 作者:长空星照 点击:
有一个选择题,母亲和妻子同时掉到了水里,你先救谁?这是一个两难选择,因为不管你如何选择都会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和指责。比如说选择先救妻子,人们肯定会说这个孩子不孝,怎么会生出这样一个儿子?都说是养儿防老,这样的儿子还能指望上他吗?可能还会有人

  有一个选择题,母亲和妻子同时掉到了水里,你先救谁?这是一个两难选择,因为不管你如何选择都会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和指责。比如说选择先救妻子,人们肯定会说这个孩子不孝,怎么会生出这样一个儿子?都说是养儿防老,这样的儿子还能指望上他吗?可能还会有人说,生了这样的儿子还不如没生!那好,咱就选择先救母亲,这样就不会有人说三道四了吧?肯定也不行。有人会说,人类的发展规律是代代相传,你即便是救了母亲上来,他还会活几年?她生了你,是需要你一代代延续下去,人类也需要年轻力壮的人生产,否则,年老的人也无法存活。最终,你还是和妻子生活的时间长。或者,假如你是一个有妻子的人,你敢这样说吗?


  历史上,曹丕也出过一个类似的题目。


  还是在当太子的时候,有一次在宴会,曹丕对着一百多个参加宴会的人说:“君主和父亲都得了很重的病,现在在你手里有一粒丸药,谁吃了谁就可以得救,你是救你的君主呢还是救你的父亲?”这时候,赴宴的人议论纷纷,说救君主救父亲的人都有,只有邴原一个人坐在那儿不吭声。曹丕有意点了邴原的名,问他的选择是什么?邴原“忽”的一下站起来,大声说道:“给父亲!”曹丕竟然没有难为他,也没有再说什么。


  对于前面一个题目,既然怎么选都有人说不是,那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现实情况去选,只要你能给自己一个理由就好。毕竟这是你自己家里的事情,别人反对你的选择,他就只能去选择另一项,他的那个选择也不见得就能在众人面前通过,否则就不是两难选择。但是曹丕的这个题目却不同,他明摆着是让群臣表忠心,要你效忠君主,也就是效忠他们曹氏父子。尤其在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之后,忠孝不能两全的时候,要先尽忠,后尽孝,因为“忠”是大义,小义要服从大义。


  邴原这个回答,显然不是曹丕想得到的结果。在大众广庭之下,邴原不买曹丕的账,他凭什么这般牛气?或者说,他的底气何来?


  邴原生性耿直,从来不畏权贵


  邴原是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人,年轻时就以德操高尚着称,州府曾经想征召他为官吏,他没有答应。孔融任北海相的时候,也曾经推荐过他,他也没有答应。因为这时候正赶上黄巾起义,邴原带着一家人进入郁洲山中,等起义势头正猛的时候,他举家到了辽东。刘征与他同郡,他的英勇和谋略为辽东太守公孙度所忌惮,因此把刘征的全家抓了起来,刘征却逃脱了。公孙度下令:“谁敢窝藏刘征,将把他同样治罪。”刘征无路可逃,情急之下,来到了邴原这儿。邴原把他留在家中一个多月,正赶上东莱的太史慈回去,邴原就把刘征托付给他。过了一段时间,邴原对公孙度说:“将军前一阵子想杀了刘征,以为这个人会危害将军。如今刘政已经离开了这儿,将军的危害不是已经消除了吗?”公孙度说:“是这样。”病原说:“将军害怕刘征,无非是害怕他的智谋狡诈。现在刘征已经不在了,那么他的智慧也没有用处了,您何必还要拘留着他的全家?不如把这些人放了,免得引起民众的不满。”公孙度听了邴原的话,真的把刘征的家人放了。邴原又资助了刘征家人钱财,使刘征的家人得以返回故里。


  后来,曹操任命邴原为司空掾。曹操喜爱的儿子曹冲死了,邴原有个女儿在此之前也死了,曹操就想把这两个人合葬,这就是现在人说的“轧阴亲”。这是攀附权贵的好机会,很多人是求之不得的事情,邴原却予以拒绝。他对曹操说:“合葬不合乎礼仪。我所以愿意作为您的属下,您所以能够用我,是因为我能够守古训礼制而不改变。如果我听从了您的这个命令,那我和一个平庸的俗人有什么两样?您说是不是这样?”曹操再也没有提这件事情,后来还给邴原升了官。


  邴原为当时名士,十分受曹操敬重


  邴原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很出名,出面救了刘征,更是让他名声大噪,很多人都慕名前去拜访他。此前州府征召和孔融推荐都说明当时他的名气已经很大。至于早期为什么没有出来做官,应该是处于他对当时天下形势的分析。那个时候,天下已经是混乱不堪,既然这形势不能一时看个明白,还不如不出来,这样既能保名也可保身,更说明他是一个非常有头脑的人。


  曹操对邴原这个人非常尊重。有一回,曹操北伐三郡单于,回来的时候住在昌国,宴请士大夫。酒喝多了,曹操说:“我回来,守卫邺城的官员一定都会来迎接我,今天最迟明天早晨,差不多都会到了。不来迎接的,只有邴祭酒一个人。”邴原当时官职是祭酒。曹操这个话刚说完,下面有人来通报说,邴原已经到了。曹操大喜过望,趿拉着鞋子就出来迎接邴原,看见邴原就说:“有大才的人就是难以猜测!我刚刚还说您不会来,而您却屈尊远道而来,我实在是辜负了您的虚怀若谷之心。”从此以后,曹操对邴原更加敬重。


  曹操经常出征,出征时就令邴原与张范留下来,和曹丕一同留守。曹操还对曹丕说:“有什么事情要多同这两个人讨教。”因此上,曹丕对这两个人执弟子之礼。


  曹丕任五官中郎将,很多人都仰慕从而想接近巴结他,一时间宾客如云。邴原却和平常一样,不是因为公事从来不和曹丕来往。曹操更加敬重他,就把邴原转任为五官长史。就是让了邴原直接辅佐曹丕。


  曹丕问得不是时候


  曹丕说这话时还是太子,他一生只当过王太子没有当过皇太子,因为他父亲曹操虽然是实际上的皇帝,但名义上的皇帝却还是汉献帝。如果真要是叫起真儿来,人家问你曹丕这丸药该给谁?恐怕难为的是他自己。后来就是这个曹丕废掉了汉献帝(当然名义上说的是禅让),自己当上了皇帝。如果不是魏太子曹丕而是魏文帝曹丕问这个问题,相信在邴原以前那些人只能是一种回答,给君主。至于邴原会怎么回答,很难说。历史不可以假设,这时候邴原已经死了。但就像曹操所说的那样,“高人是难以猜测的”,我们还真难猜测这个邴原会怎样说。


  回过头来说,作为魏王太子的曹丕和皇太子有区别吗?要说有还真有。他最大的区别不是这个“王”与“皇”两个字,而在与舆论。为了这个舆论,曹操当了半辈子实际上的皇帝,最终到死也没有用一用这个名称。别看后世的人说曹操是篡汉的奸贼,可是他还真的就很在意这事儿。曹操不怕豪强,他有天子在手可以挟制诸侯,不听招呼一旦倒出手来就把你灭了,在他看来很多诸侯不过是一头猪,不值得一提。他也不怕武将,这些人能招降就招降,如张辽,不能(或不可)招降就杀,如吕布,因为这些人没有了军队,也是平常人一个,没有什么不得了。唯有这文人不同,他们人不在,文章却在,人没到,名却先到。杀了他们,很有可能会反而成全了他们的名声,而成全他们名声的代价是毁了自己的名声。在某种特殊时期,不说这些人代表着舆论,至少他们能左右舆论或者引导舆论,这就是曹氏父子都对文人特别另眼相看的部分原因所在。曹操久怀异志,所以他要想方设法笼络文人名士。既然邴原德操学识都很有名,他敢不买曹丕的账,也就不难理解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魏晋风骨有沉香:文学的自觉时代

    作者:王鹏

    魏晋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的自觉是以人的自觉为底蕴的,而人的自觉则又以生命的自觉为主体。…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