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统一天下,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帝国,完成了这前无古人的历史伟业,固然离不开秦始皇本人的雄才大略,但是即使在战争年代,只有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有一个科学严谨的法制体系在背后支撑,才能维系起秦国一场场统一天下的战争。
在秦帝国的缔造者中,有一位元勋的作用不可或缺,秦始皇依靠他的才能完善秦国的法制,建立起稳定有效地法律秩序。
帝王之术,志在天下
这个人名叫李斯,秦朝着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后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
李斯很有追求,为求得荣华富贵,李斯辞去小吏职务,前往齐国,去拜当时着名的儒学大师荀子为师。
荀子虽是继承了孔子的儒学,也打着孔子的旗号讲学,但他对儒学进行了较大的改造,较少传统儒学的“仁政”主张,多了些“法治”的思想。对于学生的培养,也没有任何强制性的约束,兼容并包,所以,李斯这样的儒家门徒,发展了老师法家思想的一面,和同学韩非都成为法家杰出的代表人物。
李斯究竟向荀子学什么呢,《史记·李斯列传》记载,“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
帝王之术,就是君主如何治理天下的办法。李斯不是君主,学这个有什么用?当然有用,他可以向君主进言献策,提供治国的谋略,以获得君主的赏识,进而受到提拔、重用。李斯学习用功,收效很大,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史记》说他“学已成”,即完成了学业。
应该指出的是,李斯以荀子为师,学到了荀子思想中的从政之道和帝王之术,为他以后从政打下坚实基础。与荀子不同的是,李斯对法家思想更有兴趣,有较深的理解,这为他后来帮助嬴政推行以法治国的政策奠定了基础。
平步青云的官场新贵
学而优则仕,经过长时间的刻苦学习,满腹经纶的李斯不甘心一生平淡,想出仕做官一展心中所学,干出一番事业。首先,他把目标定为秦国。
临行之前,荀卿问李斯为什么要到秦国去,李斯说:我听说一个人若遇到机会,千万不可松懈错过。如今各诸侯国都争取时机,游说之士掌握实权。现在秦王想吞并各国,称帝治理天下,这正是平民出身的政治活动家和游说之士奔走四方、施展抱负的好时机。地位卑贱,而不想着去求取功名富贵,就如同禽兽一般,只等看到现成的肉才想去吃,白白长了一副人的面孔勉强直立行走。所以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和贫困的环境之中,却还要非难社会、厌恶功名利禄,标谤自己与世无争,这不是士子的本愿。所以我就要到西方去游说秦王了。
于是,李斯告别了老师,到秦国去实现自己的愿望了。
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李斯来到了秦国国都咸阳。这时,正赶上庄襄王嬴子楚(异人)病逝,秦王嬴政刚刚即位,(前246年,为秦王政元年。)嬴政当时13岁,由吕不韦辅政,秦国大权全掌握在吕不韦手中。吕不韦为召纳各国贤才,也效仿东方的四公子,养了许多士。李斯看到吕不韦在朝中权势很大,决定投到吕不韦门下,做了一名舍人。什么是舍人呢?舍人是战国时期高官显贵的侍从或亲信,类似宾客,而不是一种官员。汉代以后成为正式职官。但也有大臣养舍人的,如卫青就私养舍人百余人。
李斯做舍人不久,吕不韦发现他很有才干,《史记》说“不韦贤之”,就是很赏识他。把他提拔为郎。所谓郎,是郎官的泛称,担任君主的侍从官,负责宿卫宫廷,虽是一个小官,但有接触国君的机会,借此机会,李斯抓住机会,在官场中顺风顺水,可谓是平步青云。
“一个中国”原则的最早提出者
李斯利用经常接近秦王的机会,给秦王上了《论统一书》,提出要建立一个中国。劝说秦王抓紧“万世之一时”的良机,“灭诸侯成帝业”,实现“天下一统”。
他对秦王说:凡是干成事业的人,都必须要抓住时机。过去秦穆公时虽然很强,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原因是时机还不成熟。自秦孝公以来,周天子力量衰落下来,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秦国才乘机强大起来。现在秦国力量强大,大王贤德,消灭六国如同扫除灶上的灰尘那样容易,现在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
李斯的话从秦穆公讲到秦孝公,又讲到眼下的秦王,分析问题有理有据,令嬴政心服口服。不过,此时嬴政还没有亲政,吕不韦把持秦国大权,所以,李斯的话实际是说给吕不韦听的。吕不韦很重视李斯的主张,认为李斯真是难得的人才,又任命他为长史,长史负责顾问参谋,是一个有实权的官。李斯从这时起开始进入政坛。
李斯不仅在大政方针上为秦王出谋划策,还在具体方案上提出意见。他劝秦王拿出财物,重贿六国君臣,使他们离心离德,不能合力抗秦,以便秦国各个击破。这一谋略卓有成效,李斯因而被秦王封为客卿,李斯在秦国开始崛起。
战国“人才超限战”的发动者
李斯除了在宏观上规划秦统一天下的蓝图,还多次向秦王献计,提出削弱、瓦解六国的计谋。 而争霸天下最重要的就是人才,为了笼络天下人才,李斯软硬兼施,歪招迭出,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正当秦王下决心统一六国的时候,韩国怕被秦国灭掉,派水工郑国到秦鼓动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的东进。后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这时,东方各国也纷纷派间谍来到秦国做宾客,群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很大,对秦王说:“各国来秦国的人,大抵是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秦国做破坏工作的,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给秦王写了一封信,劝秦王不要逐客,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他说:“我听说群臣议论逐客,这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求贤人,从西方的戎请来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丕豹、公孙支。秦穆公任用了这五个人,兼并了二十国,称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国家富强,打败楚、魏,扩地千里,秦国强大起来。秦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迫使各国服从秦国。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贵戚力量,加强了王权,蚕食诸侯,秦成帝业。这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客卿,对秦国才做出了贡献。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如果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会使国家没有富利之实,秦国也没有强大之名。”
李斯还说,秦王的珍珠、宝玉都不产于秦国,美女、好马、财宝也都是来自东方各国。如果只是秦国有的东西才要的话,那么许多好东西也就没有了。李斯还在信中反问:为什么这些东西可用而客就要逐,看起来大王只是看重了一些东西,而对人才却不能重用,其结果是加强了各国的力量,却不利于秦国的统一大业。李斯的这封上书,不仅情词恳切,而且确实反映了秦国历史和现状的实际情况,代表了当时有识之士的见解。因此,这篇《谏逐客书》成为历史名作。
秦王明辨是非,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为廷尉。
这时,即将被杀的郑国也向秦王进言:韩国让秦国大兴水利建设工程,当初的目的是消耗秦国实力,但水渠修成之后,对秦国也是有利的。尽管兴修水利,减轻了秦国对东方各国的压力,让韩国多存在几年,但修好渠却“为秦建万代之功”。秦王觉得郑国的话有道理,决定不杀郑国,让他继续领导修完水渠,这就是后来闻名于史的郑国渠,它对发展繁荣秦国的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经过这一次反复,秦国仍旧坚持招揽和重用外来客卿的传统,这些外来的客卿在秦国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反对旧制的革新人士
秦统一后,用什么方法管理土地辽阔的国家?是摆在秦始皇面前的新问题。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与大臣在朝廷上商议这个问题。丞相王绾等进言说:“诸侯刚刚被打败,燕国、齐国、楚国地处偏远,不给它们设王,就无法镇抚那里。请封立各位皇子为王,希望皇上恩准。”始皇把这个建议下交给群臣商议,群臣都认为这样做有利。
只有廷尉李斯发表了反对的意见,他说:“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和同姓亲属很多,可是他们的后代逐渐疏远了,互相攻击,就像仇人一样,诸侯之间彼此征战,周天子也无法阻止。现在天下靠您的神灵之威获得统一,都划分成了郡县,对于皇子功臣,用公家的赋税重重赏赐,这样就很容易控制了。要让天下人没有邪异之心,这才是使天下安宁的好办法啊。设置诸侯没有好处。”
秦始皇对李斯的话表示同意,说:“以前,天下人都苦于连年战争无止无休,就是因为有那些诸侯王。现在我依仗祖宗的神灵,平定了天下。天下刚刚安定如果又设立诸侯国,这等于又将挑起战争,想要求得安宁太平,岂不困难吗?廷尉李斯说得对。”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在全国实行郡县制。郡是秦朝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秦初设置了36个郡,后来随着国土扩充,有所扩大。马非百先生在《秦集史》一书中统计是46个郡。各郡大小不一,有的属县30多个,有的仅二、三个。
最纯粹的实干家
李斯一生在法家的法律理论上并没有什么建树,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实践派。
李斯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践着法家思想的。他重新受到秦王嬴政的重用后,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是秦国发动统一战争时,后方最坚实的后盾,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他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建议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又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之后又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这些措施,都是以法家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为指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