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杀出来个程咬金”之传奇
随着盛唐繁荣留在人们心中的深刻记忆,初唐英雄的形象也在民间广为流传,以至传到了喜剧化、脸谱化、甚至漫画化的程度,有的已经变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俚语。譬如:“半路杀出来个程咬金”与“程咬金的三板斧”,就是其中的经典。前者是说程咬金劫皇纲和在瓦岗寨当混世魔王时,总喜欢埋伏在半路,突然杀出,吓退敌人,用来形容某事本来进行得很顺利,但冷不丁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结果把事情给搅黄了。后者是形容程咬金梦中学斧七十二路,醒来只记得前三十六路,其中前三斧最厉害,凡挡不住前三板斧的,只有死路一条,若三板斧失灵,程咬金便虚晃几斧,拍马便逃,以此来形容某人办事“虎头蛇尾”。但只会三板斧的程咬金,却也屡屡能绝处逢生,成为民间津津乐道的一员福将。
其实,这只是民间对隋唐草莽英雄的一种调侃和幽默,也是民间对名人最早的“恶搞”,历史上真正的程咬金却不是这个样子的。
程咬金,济州东阿(今山东东阿)人,史书记载为程知节。程咬金青少年时就很骁勇,善用马槊(马上长枪),而不是传说中的六十四斤八卦宣花斧。他生于隋末乱世,最初出道,可不是跑到瓦岗寨去当混世魔王,而是聚众数百,建立民团,立马横槊,保卫乡里。换句话说,程咬金当初非但没有当强盗,反而是率领乡民抗击盗贼的民团首领。
隋末各地纷纷起事,程咬金这支保卫乡里的非正规军,生存非常艰难。不得已,程咬金于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率领数百人的小部队,依附了当时很强大的瓦岗军。在李密手下,程咬金如鱼得水,和秦叔宝一道,成了李密最精锐的八千贴身卫队的头领,官衔是内军骠骑。从此,程咬金便把名字改成了文绉绉的程知节。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在与隋军的北邙山大决战中,程知节大出风头。当时,瓦岗名将单雄信率领外军驻扎在外围,遭隋军王世充偷袭。单雄信向李密求援,李密派程知节和另一员号称“万人敌”的大将裴行俨(即小说中的隋末天下第三条好汉裴元庆)前去驰救。裴行俨奋勇当先,不幸被流矢击中落马,正危在旦夕。程知节飞马赶到,连杀数人,所向披糜;连忙从地上抱起行俨,横在马上,往自己的大营撤退;隋军随后追赶,程知节抱着裴行俨,行动不甚灵便,只觉胸口一热,一柄长槊透胸而出,只见知节大喝一声,撅断长槊,并调转槊头刺死杀手,吓散追兵,这才与裴行俨平安回营。一柄长槊透胸而出,居然没死,且还杀死敌人,救回战友。这一举,便奠定了程咬金是福将的传奇人生。
不过,这一仗打下来,失败的还是李密。程知节、裴行俨、秦叔宝、单雄信等都成了王世充的俘虏。李密死里逃生,投奔了李渊,不久因叛唐被杀。
王世充对这批勇猛的降将十分看重,优渥有加。封秦叔宝为龙骧大将军,程知节为将军。不料,瓦岗降将却瞧不上王世充,程咬金对秦叔宝说:“王世充不但器量狭小,而且说大话打妄语,还喜欢发誓赌咒,简直就是巫师老妇的做派,哪里是拨乱反正,平定天下的明主!”明主是谁?当然是正在招贤纳能的秦王李世民了。估计李世民早已派人与秦、程等人暗通关节了。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二月,王世充与唐军战于九曲,双方列阵对峙,程咬金与秦叔宝等皆率军在阵前。突然,程、秦与其他数十骑向西急驰百多步,然后,程咬金在马上向王世充作了一个揖说:“仆荷公殊礼,深思报效;公性猜忌,喜信谗言,非仆托身之所,今不能仰事,请从此辞。”(见《资治通鉴。唐纪三》)说完率领数十名同伙打马奔投唐军,慑于秦、程的威名,王世充的人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马蹄扬起的烟尘,而不敢追赶。这就是程咬金和秦叔宝归唐最为的戏剧性过程。
归唐后,李渊将程咬金划归秦王府,李世民待之甚厚,授秦王府左三统军。此后,程咬金就成了秦王李世民的左膀右臂,每次接战必身先士卒,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为唐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又领左一马军总管,以功封宿国公。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在太子李建成集团和秦王李世民集团争夺太子之位的血雨腥风中,左一马军总管程咬金首先成为李建成的清洗对象,准备把他调到离长安十万八千里的康州(今广东德庆县)当刺史。程咬金着急了,对李世民说:“大王股肱羽翼尽失,身何能久!知节以死不去,愿早决计。”(见《资治通鉴。唐纪七》)六月初四日,在诸将领的拥戴下,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事变”,灭了李建成集团;两个月后,李渊禅位,李世民正式登基。程咬金因为这场大功劳,先拜太子右卫率,再迁右武卫大将军,赐实封七百户。
太宗贞观年间,程咬金历任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又改封卢国公,授普州刺史。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再转左屯卫大将军、检校北门屯兵、加镇军大将军。也就在这一年,他的图像荣登凌烟阁唐二十四开国功臣榜。
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程咬金迁左卫大将军,并被任命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八月,“葱山道行军总管程知节击西突厥,与歌遏禄、处月二部战于榆慕谷,大破之,斩首千余级。”“十二月,程知节引军至鹰娑川,遇西突厥二万骑,别部鼠尼施等二万骑继至,前军总管苏定方率五百骑驰往击之。西突厥大败,追奔二十里,杀获千五百余人,获马及器械,绵亘山野,不可胜计。”(见《资治通鉴》)。斯时,程咬金已经六十八岁,也有些英雄迟暮的感觉了。
因为苏定方的功劳引起了行军副大总管王文度的忌妒,他对程咬金说:“这场仗虽侥幸获胜,但我军也有死伤,乘危轻进,孤军深入,是失败的成因,我军不宜急进。如今之计,我军应结成方阵,辎重置于阵中,从容前进,遇敌则战,此乃万全之策。”同时还告诉程咬金,皇上有密诏说,程大总管一贯恃勇轻敌,委托王文度对其加以节制,程咬金信之。由是,唐军收军成阵,缓缓而行,不许深入。“士卒终日跨马,被甲结阵,不胜疲顿,马多瘦死。定方言于知节曰:‘出师欲以讨贼,今乃自守,坐自困弊,若遇贼必败;懦弱如此,何以立功!且主上以公为大将,岂可更遣军副专其号令,事必不然。请囚文度,飞表以闻。’知节不从。”(见《资治通鉴。唐纪十六》)
唐军推进到恒笃城下(今哈萨克斯坦东南),数千粟特人开城投降,王文度居然对程咬金说:“这些胡人是假投降,等我们一走,复还做贼,不如杀光他们,取走他们的资财。”苏定方反驳说:“如此一来,我们就成了盗贼,大唐正义之师还平什么叛?”
可惜,程咬金没有听从苏定方的谏言,眼睁睁地看着王文度下令屠城,并抢光城中的金银财宝。而苏方定坚决不接受分给他的那一份。这场杀戮带来的严重后果是,西域各部再也不敢妄存降唐的念头了。由是,唐军孤军深入,又得不到支持,只好班师回朝了。
回到长安,王文度因假传圣旨应当处死,唐高宗李治特赦其免死,仅开除公职而已;程咬金则减死免官,没多久,又被授予岐州刺史。但程咬金自觉年纪太大,请求退休获准后,从此在家颐养天年。麟德二年(公元665年),七十七岁的程咬金寿终正寝,陪葬昭陵(太宗陵),走完了他福将的一生。
有人认为,程咬金征西域晚节不保,是老糊涂了。其实,程咬金才不糊涂,他打了一辈子仗,岂不知兵贵神速,秋毫无犯的道理?他之所以任王文度所为,完全是为了避祸自保。要知道,显庆元年早已不是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了,高宗李治对开国功臣的防范之心已显露出来,武则天已从李治的昭仪变成了皇后,铲除异己的行动也已经开始了。因此,李治对王文度下达密旨并不是假的,只是后来事情败露,不好交待,才说王文度“矫诏”。要不然,“矫诏”怎么能可免死?且三年后,又将王文度起用为熊津都督(在朝鲜半岛),这就说明了密诏的奥密。也就是说,如果当年程咬金不听王文度传达的密诏,恐怕就不会有后来的寿终正寝了。故曰:程咬金虽老,却不糊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