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催宋哲宗,上朝时只能看到百官的屁股
时间:2013-01-25 17:27来源: 作者:独孤慕雨 点击:
次
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春,一个令所有臣民感到震惊的消息迅速从开封城向全国传播开来:大宋第七任官家赵煦万寿无僵了! 官家刚刚才二十五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虽然不论贩夫走卒,还是贵为天子,永远无法逃脱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但是赵煦的死除了出乎所
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春,一个令所有臣民感到震惊的消息迅速从开封城向全国传播开来:大宋第七任官家赵煦——万寿无“僵”了!
官家刚刚才二十五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虽然不论贩夫走卒,还是贵为天子,永远无法逃脱“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但是赵煦的死除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总是让人心中感觉有些可惜,用“英年早逝”一词来形容最为恰当。
《宋史》赞曰:
哲宗以冲幼践阼,宣仁同政。初年召用马、吕诸贤,罢青苗,复常平,登良俊,辟言路,天下人心,翕然向治。而元祐之政,庶几仁宗。奈何熙、丰旧奸枿去未尽,已而媒蘖复用,卒假绍述之言,务反前政,报复善良,驯致党籍祸兴,君子尽斥,而宋政益敝矣。吁,可惜哉!
《宋史》的杂芜历来为学者所讥,姑不论此妙文为何人所书,但尽信史书所载,便不如无史。
单说赵煦生平。观史可知,有宋一代,有许多的赵姓皇族尽是早夭之人。后世亦有人断言道“此为家族基因遗传所至”,相信这些专家不会信口雌黄。做出这样的结论,自然有它的道理所在。综观各类书籍所载,对于哲宗之死,简而言之——事出有因,郁郁而终。
哲宗既非长子,又非嫡出。只因父皇弃世之时,他的五个哥哥早夭,在神宗皇帝其他几个健在的儿子当中他年龄最长,因此得以继位为帝。即便如此,哲宗继位也不是顺顺当当的,其中宣仁太皇太后功不可没。
为什么总挨打神宗皇帝三十六岁弃世,赵煦虽最年长也只是个十岁的孩子。神宗的两个弟弟正值壮年,对皇位生出觊觎之心,也在情理之中。
不知宣仁太皇太后心中是否曾有过“赵煦是个孩子,日后便于受自己操控”的心思,但事情的发展是:在宣仁太后和一众臣子齐心努力之下,赵煦被拥立为帝顺利接班。宣仁太皇太后也就顺理成章地临朝称制。
这里有必要对宣仁太皇太后身世加以剖析——她本姓高,出身高贵。其曾祖高琼乃是太宗朝名将,母亲为北宋太祖开国元勋曹彬的孙女,姨妈是仁宗朝的曹皇后。
幼年之时,她就与英宗住在宫中,曹皇后视若己出。后来二人成年,仁宗与曹皇后作为证婚人和司仪主持婚礼。当时民间有“天子娶妇,皇后嫁女”之说。
这种世家大族与皇家的联姻无疑有助于巩固高太后在宫中的地位。高太后在经历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发生的仁宗立储、英宗濮议风波和神宗熙宁变法等事,对于其间种种政治斗争手法,无疑已是烂熟于心。
作为政治斗争经验丰富的个中翘楚,高太后不甘心只做壁上观、做个事不关己的看客。对于这个寂寞的女人来说,有事可做总比眼见着步入风烛之年百无聊赖强之百倍。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对于神宗的两个弟弟而言,他们根本不是高太后的对手,哲宗皇帝的顺利登基一事可以视为高太后牛刀小试而已。
高踞龙椅之上的赵煦接受文武百官的拜见之际,听了下面山呼万岁的声音,心中对祖母的感激之情真是如滔滔江水。岂知这种感激之情,并不长久。
时过不久,少年心中的落寂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强烈。赵煦心中对于祖母的猜忌和怨恨与日俱增,甚至怀疑当初她选择自己做皇帝的动机所在:何以会置两位年长的叔叔于不顾,一意要立自己为帝?
哲宗登基的第一天,朝中文武叩拜起身后就发现了一个值得深思的事情——作为十岁的孩子,怎么会有如此合身的小龙袍?众人一番思索之后,猜知此事太皇太后早有预谋。
新帝登基,作为臣子如何自处?众臣子心照不宣达成了惊人的一致:让太皇太后与小皇帝同时听政。
太皇太后虽表面上宣扬自己心性好静,无意听政,但绝不会把手中的权力之杖轻易丢开。军国大事尽由她会同几位大臣处置,年少的哲宗只有知情权和沉默权。对于年少的天子,除个别老成持重的大臣尚心存敬重持礼甚恭之外,其他人可以用“目无君上”四字来形容。
也不知道是哪位心胸促狭之辈出的主意,让年少的天子座位与太皇太后座位相对。是以年少的天子只要是上朝,他所见到的只能是臣子的背与臀。大臣们从来都是向太皇太后奏事,背向哲宗,更不会向少年皇帝早请示晚汇报。年少的皇帝也只有隐忍不发。日子一久,他就可以从那班大臣的背臀之丰腴,大小形状分辨出是哪一人!
太皇太后既有显赫的身世,对于神宗时候王安石的变法很有看法也是情理之中。神宗朝之时,囿于宗法,她强自忍了这些年,早已是忍无可忍。如今大权在握的她当仁不让要干政了。可是冒失地尽废新法于大行皇帝尸骨未寒之际,怎么说也应该心存忌惮。这个心计深沉的老妇人思量着,如何可以使自己的政令畅达,且对活人死人全有个交代呢?
万幸的是,办法总要比困难多些,对于她这种高智商的政治女强人来说,这种小问题根本不会太伤脑筋!她在垂帘听政之始,就早已想好了一个为己所用的人。这个人便是赫赫有名的一流历史学家、二流政治家,曾经的砸缸少年——司马光!
摘自《为什么总挨打,靖康耻的前前后后》独孤慕雨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