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一点也不推崇商鞅?
时间:2013-01-08 18:08来源: 作者:艾孚骥 点击:
次
商鞅“制民”手段之二是:剥夺个人资本,造成一个无恒产、无恒心的社会。一切资源集中到中央,遏制私人经济。“无恒产则无恒心”是孟子的发现。商鞅就是要通过财产的“无恒”来实现人心的“无恒”。一群自感虚弱无力的人民,一群没有自信不能主宰自己的人民,
大凡是50岁以上的人,对商鞅都会有印象。因为在1975年的中国大陆上,曾掀起了一场评说历史上儒法斗争的政治运动,其中法家商鞅一时成为家喻户晓的伟大改革家。在司马迁的《史记·商君列传》,记叙了商鞅如何从魏国到秦国,如何游说秦孝公获得信任,如何组织变法强国,最后如何被“车裂”而亡。而小说《东周列国志》则对这段历史有了非常形象的描写。
真正让我深刻认识商鞅法家思想的,还是二十多年前,我参加高自考,学习了《中国法律思想史》的《商君书》之后。
商鞅能一再受到秦孝公召见,走的是秦孝公宠幸的阉臣景监的后门。商鞅的信条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据司马迁讲,商鞅第一次去见秦孝公,对孝公大讲“帝道”。帝道是属于道家一派的治国理论,强调“顺天而成”。但秦孝公对此不感兴趣。商鞅第二次去见秦孝公,又改讲“王道”,这属于儒家的治国理论,秦孝公也不感兴趣。商鞅第三次去见秦孝公,用“霸道”来试探秦孝公,秦孝公马上来了兴致,与之彻夜长谈,不知疲倦。
商鞅为人刻薄少恩,这是史学家司马迁对他的评价。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写道:变法初期,给新法提意见的人很多,商鞅竟借口太子触犯新法,让太子傅公子虔和太子师公孙贾代为受过,一个处以刖刑(砍脚),一个处以黥刑(在脸上刻字涂墨),于是“秦人皆趋令”,再也不敢批评新法。对敢于反对自己的人,商鞅是一概予以残酷打击,决不手软。商鞅的徙木立信,在于要造成一种风气:不管什么不可思议的事,坚决服从,就能获得重赏。秦国曾经颇有仁义古风。经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成了“虎狼之国”,秦人有了“虎狼之心”。
商鞅的变法,主要是奖励军功。爵位、田宅的封赏,都是根据军功授予的。商鞅说动秦孝公,让他亲自带兵去攻打魏国。为确保胜利,商鞅竟利用自己与魏国将军公子卬的友谊,写信欺骗公子卬,说不忍心与朋友相见于战场,希望双方媾和,高兴地饮酒罢兵。公子卬居然轻信了商鞅,前往商鞅军中签署和约,结果成了商鞅的俘虏,其军队在全无防备之中被秦军偷袭全歼。经此一战,魏国空虚,不堪再战,只好把整个河西的土地割让给秦国。靠着这样得来的战功,商鞅连升四级,一举获得了最高爵位(彻侯),并得到商、於之地的十五个邑的封赏,从此号称“商君”。
商鞅“制民”手段之一是:以弱去强,以奸驭良,实行流氓政治。直接鼓吹以弱民去消灭强民,以便留下弱民,甚至用奸民去驾驭良民。不读《商君书》,绝想不到商鞅的恶劣理论。
利用善民来治国,国家必乱,终至于削灭;利用奸民来治国,国家必治,终至于强大。〔原文:以良民治,必钆至削;以奸民治、必治至强。〕这必然造成基层的流氓政治。以流氓来压服基层人民,以小人的勾心斗角来实现互相的纠察。流氓传统对中国传统核心价值的瓦解,商鞅是始作俑者。
商鞅“制民”手段之二是:剥夺个人资本,造成一个无恒产、无恒心的社会。一切资源集中到中央,遏制私人经济。“无恒产则无恒心”是孟子的发现。商鞅就是要通过财产的“无恒”来实现人心的“无恒”。一群自感虚弱无力的人民,一群没有自信不能主宰自己的人民,怎能不依附于国家听命于国家,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国家去摆布呢?
商鞅“制民”的手段之三是:辱民、贫民、弱民。人民卑辱,就重视爵位;怯弱,就尊敬官吏,贫穷,就重视赏赐。朝廷用刑罚统治人民,人民就乐于出力;用赏赐驱使人民战争,人民就看轻死亡……人民有私人的光荣,就轻视爵位,卑视官吏;人民富裕,就看不起赏赐。国家统治人民,要“重刑”,就是轻罪重罚。用刑罚来羞辱他们,到战争的时候,他们才肯战斗。
商鞅变法实行公有制改造,农民承包国有土地,不能自由迁徙。管制思想文化,批评朝廷者灭族。商鞅还建立了邻里间相互告发和连坐制度,如果一家犯法,十家一起治罪。不向官府告发为非作歹之人的,处以腰斩刑法。他在法制创新方面,确实前无古人。
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靠山,最后遭受了惨绝人寰的“车裂”酷刑。这就是被四人帮大加称赞的商鞅一生。
如果一个改革仅仅使国家强大,使疆域扩大,却不能使人民过上幸福和有尊严的生活。这样的强国对人民毫无意义。四人帮这样推崇商鞅,可见他们确实是一丘之貉。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