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管仲大智慧:不仅能识贤人,更能识小人

时间:2012-06-17 22:36 来源: 作者:梁子 点击:
管仲不仅能认贤人,而且更能认小人。管仲与桓公病榻论相时,桓公说:“易牙把自己的儿子蒸了就为让我尝尝人肉的滋味,卫国公子开方舍弃了千乘之国的世子不做却来服侍我,竖貂自己做了太监也要跟随我,这三个人对我够好的了吧?可以做宰相吗?”管仲说:“您即

  中国五千年历史上能名留青史的人很多,管仲就是其中有名的一位。提起管仲,我们都不陌生。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人,曾做过齐桓公的宰相。诸葛亮在未出茅庐之前,“偿躬耕于垅亩,自比于管仲、乐毅。”管仲和乐毅都是春秋时期人,二人在当时都为自己的国君立下了赫赫战功,尤其是管仲,他的文治武功,不仅使当时的齐国富甲天下、威加四夷,而且成就了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管仲传奇的一生,超人的智慧,对于我们今天有许多借鉴之处。今天我们不仿重翻史册,用心感悟一下管仲的智慧。

  智慧之一善于择友。

  朋友是人一生的财富。古人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样的知己绝不是酒肉朋友,这样的知己能与你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不以位卑而轻视你,不以位高而巴结你。他能看到你的智慧和能力,也能直言你的过失和不足,这就是诤友。管仲就选择了这样一位诤友——鲍叔牙,而且是用一生交了这个知己。

  管仲年轻时虽说生得“相貌魁梧,精神俊爽,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其实仕途很不得意,甚至有一些“丑闻”。在与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分利润时,管仲总是要多拿一倍的好处,鲍叔牙的手下人对此都感愤愤不平,可鲍叔牙却说:“管仲并非贪心这点小钱儿,是因为他家里太穷,我自愿让给他的。”管仲也曾领兵征战,每到战事爆发,总在后队,可一到回兵时,却又总在前队。许多人笑话他胆怯,但鲍叔牙却说:“管仲家里还有老母,要靠他来侍奉,而不是贪生怕死。”管仲平时与鲍叔牙谋划一些事情,经常是十谋而九不中。又有人笑话管仲无谋无才,鲍叔牙说:“人的一生重要的是看有无机遇,如果管仲真正遇到了机遇,一定会百谋百中。”管仲听到鲍叔牙的这些话,长叹一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后人以“管鲍之交”比喻生死与共的朋友可以说是恰如其分。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管仲当时的为人表现,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也有那么点让人不耻,但伟人的可爱之处就在于瑕不掩玉。伟人不同于圣人,圣人无过,但伟人可以有过,甚至可以有些无关原则的“丑闻”。鲍叔牙虽然没有管仲的智慧,但他有一双发现管仲的慧眼,这双慧眼成就了管仲的一生,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诤友”的价值。

  智慧之二明于择君

  春秋战国时期纲常伦丧,为争权夺势,父杀子、臣弑君的事情习以为常。许多有抱负的人才——当时被称为“士”——都想选择辅佐一位明君来成就自己的功业,管仲也不例外。但是如果自己的选择稍有不慎,就会立即引来杀身之祸,这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的一种悲哀。而管仲凭自己的智慧选择了齐桓公,齐桓公也选择了管仲,这可以说是一种“双赢”的历史选择。那么在这种双向选择中,管仲的智慧又体现在哪里呢?

  齐桓公的父亲齐襄公有两个儿子,长子名纠,次子名小白,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二人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当时都称为公子。将来继承君位不是公子纠,就是公子小白。襄公要为自己的两个儿子找两个师傅,教导他们为人治国的本领。管仲和鲍叔牙当时已都在朝为官,襄公也看中了二人的才华,于是命管仲做了公子纠的师傅,鲍叔牙做了公子小白的师傅。后来,齐襄公因荒淫无道被手下大臣所杀,襄公的亲侄子公子无知篡位。管仲和鲍叔牙看到国无宁日,也料定公子无知篡位不能日久,齐国还要大乱,于是管仲随公子纠去了鲁国,鲍叔牙随公子小白去了莒国。

  后来,公子无知又被手下大臣所杀,齐国当时出现了权力真空,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谁先回国就可能继承君位,而此时的管仲和鲍叔牙又都同时得到了这个消息,国无二主,人无二君,昔日的两个患难知己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此时的管仲和鲍叔牙做出的选择居然惊人的一致:各为其主,而这也是作为人臣的唯一选择。

  管仲似乎感觉到自己施展才华的大好机会来了。为防止小白提前回国即位,他亲自带领一小队人马,昼夜奔驰,赶在小白回国前的半路上截住了他们。这管仲下手也够狠的,他趁小白不注意,弯弓搭箭,一箭冲小白射来,公子小白当时口吐鲜血,倒于车上。管仲以为得手了,其实这一箭只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钩,小白精湛的演技骗过了在场的所有人。管仲的谋略又一次失败了。

  最后小白即位,也就是齐桓公,管仲只能又回到鲁国。在后来的齐鲁大战中,鲁国战败,管仲被鲍叔牙用计押到齐国,管仲择君、桓公择相的过程才算真正开始。

  管仲知道,自己与桓公有当初的“射钩”之恨,桓公怎么会重用自己的仇人呢?这时一个关键人物起了关键作用,这就是鲍叔牙。桓公本欲任鲍叔牙为相国,这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美差,谁不想得到这个职位?但鲍叔牙非常清醒——自己不是这块料儿,他跟齐桓公说:“我只是个小心敬慎,循礼守法之人,要说治理国家,成就您的霸业,则非管仲莫属!”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鲍叔牙垒落的胸怀,以及知可为和知不可为的智慧。桓公于是召见了管仲。

  此时的管仲知道自己施展才华的机会终于来了,他从齐桓公不记射钩之恨的胸怀中看出,这是自己应该辅佐的君主,而且从之后与齐桓公君臣相处的几十年中也证明了当初管仲选择的正确性。

  面对雄心勃勃的齐桓公,管仲步步为营,使齐桓公完成了对管仲从认知到认可的过程。

  首先是认知。第一次面君,管仲准备得相当充分。他对桓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就是要告诫桓公,治理国家首先要让人民知荣辱,守礼法,讲诚信。随后,管仲又从内政、外交各个方面阐述了自己治理天下的全部谋略。齐桓公与管仲谈了三天三夜,真是字字相投,全不知倦。齐桓公到现在才真正了解,管仲确实是天下奇才,立即决定要任管仲为相国,但管仲并没有马上答应,而是以退为进,此时管仲的智慧再一次让我们对伟人有了更深的敬仰。

  管促对桓公说:“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润,非一流之归也。君必欲成其大事,则用五杰。”管仲并没有忘自尊大,深知自己本事再高,也需要一批治理国家的人才,绝不能唯我独尊,看谁也不如自己,那不是我们认识的管仲。他向桓公推荐了当时齐国的五杰,即五位人才:隰朋、宁越、王子成父、宾须无、东郭牙,分管国家的人事、农业、军事、司法、监察等要职。我们注意了,这里唯独没有鲍叔牙。要说鲍叔牙对管仲有知遇之恩,此时刚刚得意的管仲按理说应该是报答鲍叔牙的时候了,但管仲知道自己的责任,也知道鲍叔牙的才智,他并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为鲍叔牙谋个好职位,而是从国家利益出发,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正所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其次是认可。就是要让齐桓公完全信任自己,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否则,管仲自己的抱负不可能施展。桓公认可了管仲的治国方略,但对管仲本人桓公是不是完全信任,管仲心里没底。在春秋时期,臣子因权势太大而杀掉国君的事三天两头就发生,桓公不可能对此没有顾虑。可这个棘手的问题竟在一次君臣对话中轻易解决了。一次,桓公对管仲说:“我这个人好色,喜欢女人,而且还特别喜欢打猎,这些对成就霸业有害吗?”管仲一听,知道取得君臣之间完全信任的机会来了,他说:“这些对成就霸业都没有害,要说有害的话,下面四种情况最有害,一是不认识人才有害,二是认识人才却不用有害,三是使用人才却不信任有害,四是信任人才又轻易听信小人的诽谤有害。”桓公听罢非常高兴,至此对管仲给予了完全信任,并尊称管仲为“仲父”,告诉朝中所有官员:凡国家大事,要首先秉告仲父,然后再秉告寡人,凡事但凭仲父裁决。至此,管仲凭着自己的智慧,取得了桓公的完全信任,开始将自己的雄才伟略付诸实施。

  智慧之三敏于择人

  管仲身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国宰相,位高权重,这时的管仲在如何选择人才上也体现出了自己超人的智慧,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能容人。

  首先是能容贤人。管仲做了宰相后,不是排斥异己,唯巩再有比自己能耐的人顶了自己的位子,而是努力为国家寻找贤人。管仲这种高风亮节的胸怀着实让人敬佩,也正是由于管仲这种伟大的人格,使得当时的四方贤人云集齐国,宁戚就是当时最著名的一位。管仲是在一次出征的途中认识宁戚的,两人一交谈,管仲大吃一惊,宁戚的才学不在自己之下,这是个将相之才啊!这当时要是换了别人,根本不会用宁戚,这不是没事给自己找个对头吗?可管仲必竟是管仲,他马上把宁戚推荐给齐桓公,桓公也被宁戚的才学打动,立即拜宁戚为大夫,与管仲同参国政。

  其次是能容小人。都说宰相腹中能撑船,这一点在管仲身上就能看到。从历史上我们不难看出,历代有作为的国君都能做到敬贤人,远小人,因为贤人成事,小人坏事。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谆谆告诫后主的那样:“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齐桓公虽然算是个明君,但他身边却有三个小人,而且是桓公离不开的三个小人。一是竖貂,为亲近桓公,方便出入后宫,自己狠心做了太监。第二是易牙,为了取悦桓公,不惜将自己三岁的儿子杀了做成蒸肉给桓公吃,就因为桓公曾无意间对他说了一句没有偿过人肉的味道。第三个是卫国公子开方,自己放弃了卫国世子的身份来侍俸桓公。这三个人平时把桓公侍候的是舒舒服服,齐桓公甚至一天也离不开他们三个。三个小人倚仗桓公的宠信,结党营私,败坏朝纲。管仲深知这三个小人的危害,但也知道桓公离不开他们,只能采取了包容的策略。管仲的容人居然达到了能容小人的程度,不能不让我们感叹。但小人终究是小人,桓公心里不是不明白,有一次,竖貂和易牙同时在桓公面前诽谤管仲:现在什么事都是相国做主,让人以为齐国就一个管仲,没有国君您了。要不说小人坏事,这样的话现在听起来也够让管仲喝一壶儿的,这可有点功高镇主的嫌疑啊!如果桓公稍稍听一点儿谗言进去,八个管仲也早被五牛分尸了,战国时候的商鞅就是这样死的。但桓公不愧是个明君,他当时对二人说:“仲父对于我来说就好象是人的四肢,没有了四肢,哪还有身体?没有仲父哪还有我?这些不是你们小人能明白的。”以后二人再不敢进谗言了。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名人的磨难:伟大的精神

作者:冯俊科

 《名人的磨难》选取了古今中外众多名人的生平事迹,着力刻画了他们面对人生种种不幸依然奋斗不已的生命历程。作者以…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