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史官孙盛:一个真实还原东晋桓温那段历史的人

时间:2012-06-14 20:45 来源: 作者:王俊良 点击:
历史的真相,最终是遮盖不住的。桓温利用权力涂改的那段历史,被后世文人记载颇详。《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四》载,当时孙盛为以防万一,“盛先已写别本,传之外国。及孝武帝购求异书,得之于辽东人,与见本不同,遂两存之。”可见,书生孙盛对权力干预历史早有

  “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这样的口号,是权倾朝野的东晋军政长官桓温,跟部下谈心时不经意间喊出来的。当时,皇帝对如此放肆地公开发表这等霸气十足人生箴言的人,也是不敢公开说个不字。书生孙盛却非要刀尖吮血,把桓温北伐枋头败归后行废立之种种不端,举全国之力大搞城市改造拆迁,堂而皇之地写进了史籍《晋阳秋》。

  孙盛的做法,等于是在太岁头上动土。按理说,一直跟随桓温任随军主薄的孙盛,不但对桓温驰骋疆场,三次北伐的强悍和霸气了如指掌,而且对桓温排除异己的心狠手辣更是心知肚明。当年,桓温刚接手虞亮手中东晋的军权,春风得意中的桓温对虞亮旧部孙盛,也经历了一个从不认识到认识的过程。毕竟,孙盛的经历比较复杂,先从陶侃,后随虞亮兄弟,到桓温主政东晋军国大事,孙盛依然一如既往地扎实工作,用骄人成绩令满朝文武都惧怕三分的桓温另眼相看。权倾朝野的桓温,先是把孙盛从县处级提拔到地市级,由虚职改任实职到长沙做了太守,接着又调中央任秘书监。也就是说,孙盛政治上的每一次跨越,都没离开桓温的关照和擢拔。

  攥在孙盛手中的一把好牌,险些因孙盛的不按套数出牌酿成大错。一开始,桓温知道了孙盛对自己拓展扬州城的做法心存异议,也没太往心里去。因为,拆迁涉及面比较广,牵扯到从上层到一般百姓的房产和土地产权,国家赔偿资金发放渠道也不畅通,再加上开发商一味追求利润空间,把矛盾激化到流血抗拆,甚至家破人亡,官员站在讲政治的角度厘清百姓模糊认识,本也无可厚非。“大司马桓温发徐兖州民筑广陵城,徙镇之。征役既频,加之疫疠,死者什四五,百姓嗟怨。”桓温看到“直书时事”的“秘书监孙盛作《晋阳秋》”,竟把举全国之力搞开发建设,彰显综合国力的正确路线错误地污蔑为桓温好大喜功,不顾连年征战造成国力式微现实,已成殃及百姓生计的罪魁祸首。更可恨的是,孙盛竟然把枋头之败的责任全部推给了桓温,甚至连当时桓温如何带领大家弃舟而逃的整个过程叙述都非常详细。这让一直想用大搞城市改造吸引百姓注意力,意在把北伐失败造成的民心涣散,重新聚拢起来的桓温,无异于兜头一桶凉水。本应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的书生孙盛,却不按套数出牌,而且矛头直指桓温,大有“明知上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意味!

  桓温看了孙盛《晋阳秋》所记,心说好你个孙盛,我看你是个人才把你安排在秘书监的位置上,连皇上我都从来没尿过,何况你一个百无一用的穷书生?负责通知孙盛迅速到大司马府单独谈话的小厮回报,孙盛拒绝与桓温单独见面。桓温一拍桌子,说你们给我把他儿子找来。孙盛的儿子一到桓温的官邸,那明晃晃的刀枪,高度森严的阵仗儿就吓得他尿了裤子。尤其桓温最后那两句话,立马惊出一身冷汗。桓温说:“枋头诚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言,若此史遂行,自是关君门户事!”一向说到做到的桓温口出此言,不由得孙盛的儿子不抱头鼠窜,这等于桓温给孙盛一家下了最后通牒,是坚持“此史遂行”,还是让我“关君门户”,这个选择题着实让书生孙盛费了一番周折。

  改写历史事实,就等于不尊重历史,这对于一个正直的秘书监来讲,是自取其辱;不按照桓温的意图去做,一家老小上百口人就会命丧黄泉!孙盛的儿子深知老父的倔脾气,一定会选择让桓温“关君门户”,而不会改变“此史遂行”的轨道。忙不迭就把一家老小召集在一起,就跟宣布世界末日似的顿时一片哭声!男丁女眷挈妇将雏一起涌到孙盛屋前跪倒,一致要求老爷子以一家老小身家性命为重,按领导的意图修改《晋阳秋》!然而,“盛大怒,不许!”书生孙盛不为所动,严词拒绝修改史书的要求,宁可和全家老少一起从容赴死,也不肯更改半字。

  公务员出身的儿子劝父亲孙盛,现在谁还像你一样,尊重事实啊?人家巴不得找个给领导脸上搽脂抹粉的机会呢!你倒好,后辈儿孙沾不上你的光,你也不能害了我们呀。儿媳妇说得更直接,领导们的履历都是假的,学历政绩哪一样是真的?这年头,连爹都保证不了是真的,还坚守着书生的最后底线,也太顽固不化了!孙子也不客气,大学连校长的学术著作都是抄的,你那破书《晋阳秋》,说是纪录东晋的史实,恐怕连书号都不会有吧?孙盛的倔脾气上来了,一口回绝一家人的轮番劝阻,做好了引颈就戳的准备。孙盛的后辈儿孙只好背着孙盛,把《晋阳秋》改到桓温能够接受的程度出版发行,最终免除了一家老小的死罪。

  历史的真相,最终是遮盖不住的。桓温利用权力涂改的那段历史,被后世文人记载颇详。《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四》载,当时孙盛为以防万一,“盛先已写别本,传之外国。及孝武帝购求异书,得之于辽东人,与见本不同,遂两存之。”可见,书生孙盛对权力干预历史早有预见。

  我想说的是,当年如果孙盛没有做“传之外国”的准备,今天,我们还能看得清桓温的本来面目吗?再比如,孙盛脑子活泛起来,主动找桓温征求修改意见,东晋的历史又会如何?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歧路灯:封建社会的教育与世态人情

    作者:李绿园

      明嘉年间,河南开封贡生谭忠弼,为人端正谨慎,家教甚严。忠弼临终留其子绍闻八字:用心读书,亲近为人。同辈子弟…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