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从“公车上书”事件看康有为:成于自负而败于自负

时间:2012-05-16 23:12来源: 作者:心灵朝阳 点击:
康有为那时候之所以比韩寒红,另一个原因是他受到了官方的关照。朝廷官员们也不是吃素的啊!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中日马关条约》割地赔款数额之大,惹得全国上下群情激愤,官员们也是人心惶惶,开始忧虑自己的位置了!所以康有为的变法一经刊登,官们也争相阅

  康有为自从在京师“公车上书”以后,迅速在全国走红。其“红”的速度,当然要比当代的韩寒快得多!韩寒写博多年了,挺他的都是年轻人,中年人一般也有喜欢的,也有不屑一顾的。而康有为却不同。康有为的上书被压在都察院,光绪皇帝根本没有看到他的慷慨陈词。但是皇帝看不到,并不等于京师的考生和学者们看不到。康有为上书之后,文章就被拿出来晒在报纸上,这一晒了不得了!人心振奋啊!写得太好了,太切中实弊了!中国如果按照康先生提出的方略变法,国家一定大治!康有为的大名立刻就在京师的文化人中间红起来了!当时合国各大报纸争相转载,京师的官报也赫然登了头条!
  
  康有为那时候之所以比韩寒红,另一个原因是他受到了官方的关照。朝廷官员们也不是吃素的啊!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中日马关条约》割地赔款数额之大,惹得全国上下群情激愤,官员们也是人心惶惶,开始忧虑自己的位置了!所以康有为的变法一经刊登,官们也争相阅读。然而,变法毕竟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尤其是后党那个集团的顽固派。康有为闹得动静太大了!官们也觉得胆战心惊。所以,他们对康有为也产生了强烈的争议。所以,能够引起争议的作品未必不是好作品,没有争议的文章,只不过是浅吟低唱的凡人格调。与其说康有为走红京师,不如说是名震京师!
  
  我们都知道,晴天响雷可谓震惊,云开日出可谓震惊,惊鸿飞天可谓震惊。正是因为震惊,才使得康有为名声大躁,以至于红得发紫了。试想,在一个没有网络,没有电视的时代,仅凭全国各地的数家报纸,就能够传扬得家喻户晓,可见当时康有为的思想多么有影响力!人才不可多得啊!国家得此人才,乃民族之大幸!当康有为的大名传到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耳朵里,翁同龢再也坐不住了!慌忙跑到康有为住的旅馆里去见他。可惜,刚巧康有为外出,翁同龢白跑了一趟。当康有为回到旅馆听说这事之后,便赶紧到翁同龢的府上拜访。翁同龢与康有为的交流非常投合,二人聊了很长时间,康有为侃侃而谈,翁同龢也深深地敬佩眼前的这个中年书生。
  
  京师里的守旧官僚,尤其是慈禧太后的后党,无论如何也容不下康有为这个“狂生”。不行,这个狂生文章再好,也不能让他红榜高中。于是考官们阅卷时,故意将文章写得极其精彩的书生刷下,然后再交给皇上审阅。其中,有一个考生的文章写得棒极了,令考官们眼前不禁一亮!考官们想,这个人肯定是康有为无疑了!便把这个考生的卷子抽了出来。谁知,事与愿违,这回考官们失算了!原来康有为只想着实现自己的报负了,哪里把考试放在眼里?所以考试也只不过应付罢了!可他居然考中了进士!这时正是1895年。而那个被刷下的杰出文章的作者,原来是梁启超!梁启超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竟然做了康有为的替死鬼!
  
  康有为一边上书光绪皇帝,一边走上京师街头演讲。在湖广总督张之洞和帝师翁同龢的支持下,康有为在京师办起了“强学会”。由于康有为的变法得到光绪皇帝的认同,京师的官员纷纷赶来支持“强学会”,而且拿出丰厚的银两捐赠。要知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啊!何况他们都是京师里的大官呢!一扬手银子都是哗哗滴!何况里面还有巴结的成分呢!李鸿章这个外交大臣,跟列强打交道数年,对西方政治也十分了解,所以对康有为的变法也持支持态度。然而,由于甲午战争因李鸿章的“保船制敌”作战方针导致战争失败,光绪皇帝非常生气。又加上马关条约时,伊藤博文提名非让李鸿章前去谈判不可!最后经过艰难的交涉,将赔款从三亿两白银降到两亿两。为此,李鸿章还差点丢掉了性命,但回国后还是背上了一个“卖国贼”的罪名。李鸿章有功有过,但这时却没人提他的功劳,还被光绪皇帝撤职回家了。康有为也认定李鸿章“卖国”,所以对他不理会,连他捐的银两都拒不接收。
  
  敢对李鸿章说“不”的人,真是牛到了家了!要知道,李鸿章在“东南互保”时,是敢对慈禧说“不”的人!1900年7月八国联军从天津进攻北京的时候,慈禧下令南方大臣“勤王”,当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接到电报后,赶紧把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铁路大臣盛宣怀及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人召来商量,决定联合起来进行“东南互保”,当李鸿章接到慈禧太后N次电报后,便对在座的大臣们说:“此乱命也!可以不遵!”结果慈禧从西安逃命回来之后,也没敢拿李鸿章怎么样,相反还将他们大大地赏赐了一通。试想,连皇帝对抗慈禧都没有什么好结果,李鸿章反而得了便宜。你说李鸿章牛不牛?李鸿章真牛,康有为是真不牛!
  
  1898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再次上书变法。此次来到京师的康有为,根本就不读八股文备战科考,而是每天笔耕不缀地给光绪皇帝写奏折。其中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使光绪皇帝大为赞赏!“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康有为又提出在每道设一民政局,选才督办,准其专折奏事,体制与督抚平等;每县设民政局分局督办,派员会同地方绅士治之。他认为,这样可以‘内外并举’,新政有效。”——来自百度。这个奏折不仅将变法系统地进行论述,同时文采也极其精湛。“……二万万华腴之地,四万万秀淑之民,诸国耽耽,朵颐已久,慢藏海盗,陈之交衢,唾手可得,俯拾即是,如蚁慕膻,闻风并至,失鹿共逐,抚掌欢呼。其始壮夫,动其食指,其后老稚,亦分杯羹,诸国咸来,并思一胬。昔者安南之役,十年乃有东事,割台之后两载,遂有胶州……”康有为胸怀旷世之才,的确不能不令人叹服!
  
  光绪皇帝采纳了康有为的建议,决定接见康有为。然而恭亲王奕却站出来坚决反对。因为皇帝要接见的官员必须官居二品以上,康有为当时只是一名进士,仅官居六品。依据清代律制,康有为是没有资格被光绪接见的。光绪想通过科考给康有为弄个二品官做做,谁料这次考官们有了上次的经验,果然把康有为刷下了。所以光绪提拔康有为的愿望成了一道难题。尽管见不到康有为,光绪还是决定变法。然而对于变法,朝廷大臣的争议依然不休。1898年1月24日,光绪皇帝让总理衙门召见康有为问话。接见他的是五位朝廷大员:北洋大臣李鸿章(其实李鸿章可能已经免职了,但毕竟是两朝重臣,深得慈禧的信任)、总理衙门大臣翁同龢、兵部尚书荣禄、刑期部尚书廖寿恒、户中左侍郎张荫桓。
  
  掌握京畿军权的荣禄首先问:祖宗的成法不能改变,这一点你听说过吗?此时的荣禄是朝野上下慈禧的绝对心腹。
  
  康有为答:所谓祖宗成法,是用来治理和保卫祖宗之地的。现在连祖宗之地都快守不住了,还谈什么成法?再说,成法也应该因时制宜。比如祖宗的成法中只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哪里有过总理衙门?要说变法,仅凭这一条,各位已经变了!——摘自王树增《1901》。
  
  呵呵,想想吧,仅凭这几句,荣禄气成什么样子吧!据说荣禄后来怎么都听不下去了,中途退场了。试想康有为如此“轻狂”,荣禄能对他服气吗?
  
  廖寿恒对康有为主张的变革不是很了解,他问你说要变法,怎么变?
  
  康有为明确回答:宜变法律,官制为先。可以请个洋人,加上我,一起商量修改成法。比如说,现在的六部就需要彻底变革。
  
  谁也不知道康有为是否要故意刺激各位大员的神经。一个小官,竟然要从帝国位高权重的衙门下手,李鸿章不禁冷笑了,如果把政府六部都撤了,不等于帝国的政体都不算数了吗?
  
  康有为答:现在列强并立,中国的官制不但早已过时,而且弊端重重,将其全部废除,国家才有希望。————摘自王树增《1901》。
  
  康有为如此尖税地批评时政,很不给李鸿章这些大员们面子。难怪李鸿章恼了!结果,这次会见,翁同龢向光绪皇帝大赞了康有为一番。而李鸿章则向慈禧太后说他是一个幼稚而狂妄的书生。这样就为后来的变法失败埋下了一个伏笔。要知道,李鸿章本来倾向变法,又确实比别的大臣更了解国内国外的实情,何况他还一直肩负着洋务运动的重任呢!这个实权人物无论到什么时候,都是国家的中流砥柱啊!光绪皇帝可以罢免他,你康有为一个小小书生,怎么能够目中无人呢?你若是看不到李鸿章的才能,那你就免谈政治吧!当然康有为肯定不会象光绪、慈禧那样能够识人用人了。毕竟他的滔滔宏论俱是为臣之道,而无关于用人之道了。倘若李鸿章明智一些,也应该以大局出发,不必要跟小书生计较什么了。看来亡国有时候也是阴差阳错的结果啊!
  
  才高必自负,何况康有为没有做过京师的官,一时走红也难免冲昏了头脑。就象韩寒一样,很相信“自负”法则。这也难怪韩寒被公众质疑了。而康有为与韩寒不同的是,怎么说韩寒都是一个小文人,你康有为却是一个满腹经纶的政治家啊。治大国要想如同烹小鲜,就必须做到德才兼备。现代人有名话说:“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可见康有为是成于自负而败于自负了。然而,政治不同于玩火,你“红”一把也就够了。可是政治斗争一旦失败,接下来那就是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窥探:崩溃的遭遇背后隐藏着什么

作者:王安军

总裁卓大升的身体里似乎有个神秘生物,职员皮八两知晓其中利害,及时出手救了对方一命。然而,事情的发展大大超乎所有…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