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顺治帝还和正常人一样。 到了初三,顺治就要留遗嘱了,“是日,奉天语面渝者关系重大……俱不敢载。” 顺治向王熙说的话,王熙不敢记载。 到了初六日,“三鼓,奉召入养心殿,谕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随勉强拭泪吞声,就御榻前书就诏书首段……凡三次进览,三蒙钦定,日入时始完。至夜,圣驾宾天,泣血哀恸。” 福临是死在养心殿的,死时为初七夜子刻。王熙不敢记载的顺治之语,当是和后来发的“罪己遗诏”不同之处,这个“遗诏”是经庄太后和辅政大臣们修改过的,许多地方是批评顺治帝的,而且是顺治帝刚作过的事,如逾制安葬董鄂妃,重用汉宫等,决不是顺治帝要自责的罪过。 福临的灵堂设在乾清宫,在乾清门两边,建起释、道两个道场,众多的和尚、道士日夜诵经焚香。庄太后全身着玄色长袍,在全身缟素的宫女们搀扶下,面南而立,哭得十分哀痛。独子早殇,如何不痛。文武百官皆跪在乾清门两旁,哭声沸天。“所焚诸宝器,火焰俱五色,有声如爆豆。人言每焚一珠,即有一声,盖不知数万声矣。”(张宸《青碉集》) 二月初二,福临梓宫移至景山寿皇殿,文武百官从东华门沿路排班至景山,跪在道旁,把南方得来的大象也用来为梓宫开道:“象出东华门,俱流泪簌簌不已。”福临的贞妃自愿殉葬而死,此时她的棺木便和福临的棺椁一起启行。浩浩荡荡的送灵队伍排出几里地远。前面说的焚烧宝器,还只是“小丢纸”,此时开始“大丢纸”,绫罗绮绣、金玉珠宝、价值连城的御用奇珍统统付之—炬。 福临的灵柩一直停放到百日以后,由与福临关系密切的僧人、曾为董鄂妃尸骨主办火化的茆溪森主持,在寿皇殿前焚尸火化。 顺治帝火化入葬,这在历代皇帝中是仅有的,《五灯全书·茆溪传》中有记载,康熙本的《茆溪语录》中也一再提及。 顺治帝选择“火化”的方式,可能一是因为自认是佛家弟子,凡佛门人圆寂后就要火化。二是遵循满族在关外的故习。雍正十三年(1735)乾隆皇帝在一道谕旨中说道:“本朝肇迹关东,以师兵为营卫,迁徙无常。遇父母之丧,弃之不忍,携之不能,故火化以便随身捧持,聊以随其不忍相离之愿,非得已也。自定鼎以来,八旗、蒙古各有安居,祖宗墟墓悉隶乡土,丧葬可依古以尽礼。狃于沿司之旧,而不思当年所以不得已而出此故也。朕恩人子磐亲送死,最为大事,岂可不因定制而痛自猛省乎?嗣后除远乡贫人不能扶枢回里,不得已携骨归葬者,姑听不禁外,其一概不准火化。” 这是顺治帝死后七十多年的谕旨,人死火化之风还十分盛行,看来顺治帝火化并不奇怪。 一般帝陵,在皇帝生前便开始建筑,也许顺治皇帝觉得自己还年轻,不急于修坟,或因大清基业方定,战火频仍,此事可以暂缓,所以孝陵是在顺治帝死的当年才开始建筑的。那时还未定陵号,上谕中称为“世祖章皇帝山陵”。康熙元年(1662)三月初一也就是顺治死后近两个月才定孝陵之名,康熙三年八月二十二孝陵竣工。 康熙二年四月二十二,顺治帝的棺椁发往孝陵,刚刚9岁的康熙执意要帝驾远送,经诸王大臣引据古礼和引据太皇太后的懿旨,方勉奉慈命。 那天黎明时分,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的内大臣及侍卫分列于景山寿皇殿外,公侯伯以下满汉文武百官全部集聚在东华门外。康熙亲自奠酒,哀恸无比。灵舆启行,文武百官随行,每过门、桥都要举行奠酒之仪,到了六月初六,顺治的棺椁才安放到地宫内。同时安放的有孝献端敬皇后(董鄂妃),真是时间不长,恩爱的两人就团圆了。 此外还有孝康章皇后。孝康章皇后姓佟佳氏,祖上本为汉人,太祖起兵后,全家入旗,清初隶属汉军八旗,佟佳氏的父亲为都统佟图赖。她15岁入宫,被册封为妃,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生皇三子玄烨,就是后来的康熙大帝。佟佳氏也是个短命人,顺治帝还未入葬地宫,康熙二年的二月初一,这位也是24岁的皇太后也死了。二月二十一奉移梓宫,安放坝上享殿,六月初六随顺治—起拊葬于孝陵地宫。 由于有顺治出家的传说,又有孝陵神功圣德碑文记载“皇考遗命,山陵不崇饰,不藏金玉宝器”,所以传闻孝陵是空券,地宫内只葬有一把扇子—双鞋。正因为如此,盗陵者把孝陵地宫洞口挖出3米多,终竟放弃,这个传闻是起了作用的。300多年来,孝陵是东陵中唯一没有被盗的陵,地宫肯定保存完好,有朝一日,我们能看到地宫中的三个骨灰罐及地宫的本来面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