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柴荣证明:五年半就可以做到秦皇汉武一辈子做到的事情

时间:2011-12-19 00:18来源:半壁江原创中文网 作者:随意 点击:
公元921年柴荣出身在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一个富裕家庭,爷爷柴翁和老爹柴守礼,也是当地也很有名望。可是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也正式再一次进入了大割据的军阀混战时代。由于在公元912年到公元913年一年当中,中国历史上上演了子杀父、弟杀兄皇家暴力。这事就

  我们从秦始皇、汉武帝到唐太宗、再到赵匡胤,以至于在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以及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都可称得上历史上的千古一帝。这是因为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做过突出的历史贡献、对中华的文化文明有着特殊的历史作用,人们也习惯了以他们各自帝国的功业来论,因为他们都是伟大的开拓者,都极深刻的影响了历史的进程。故而他们都是天之骄子。
  
  但是,当你执着的在落满灰尘泛黄的历史记忆中搜寻,忽然发现有这样一位帝王,他用五年的时间展示给历史的是敢于与旧世界决裂的魄力和先进的治国治政理念,他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历史,并永垂青史他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世宗----柴荣。
  
  公元921年柴荣出身在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一个富裕家庭,爷爷柴翁和老爹柴守礼,也是当地也很有名望。可是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也正式再一次进入了大割据的军阀混战时代。由于在公元912年到公元913年一年当中,中国历史上上演了子杀父、弟杀兄皇家暴力。这事就发生在背叛了黄巢起义军后又夺得帝位的朱温他们家。先是第三子朱友圭杀了自己的老爸朱温自立称帝。没多久朱温第四子朱友贞讨逆之名又杀自己的哥哥自立称帝。923年被后唐所灭。也就是说柴荣再睁眼看世界的时候以示天下大乱。五代十国是个历史上著名的大乱世,由于战乱所造成的社会大动荡和社会生产力的大倒退,它的程度要超过三国和南北朝,与五胡十六国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仅从五代从公元907年开始,至公元960年结束,期间换了五个王朝,十三位皇帝。最短的后汉政权,仅仅存在了四年,就消失的无影无踪,所以大乱之程度可见一斑。这段黑暗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难以启齿的伤痛,人性的光辉、道德的力量,已经成为传说。到处充满了血腥和杀戮,民生凋敝,百业俱废,让人看不到一点恢复盛世的希望。
  
  由于家道中落,七岁那一年柴荣来到姑母身边,为的是找点事情做。柴荣的姑妈当时在军中任职郭威的妻子,郭威见到柴荣也挺喜欢,认为他性谨厚。后来就帮助郭威处理各种事务,每件事办的都是妥妥当当,更深受郭威喜爱。郭威想来自己膝下无子,索性就收柴荣为养子,柴荣也改了名叫郭荣。郭威虽是官人还是挺廉洁的,由于战乱家中也不富裕,柴荣就仗着自己年轻身体好,就开始随商人颉跌氏在江陵贩茶,以贴补家用。这段时间也是柴荣真正了解当时社会,对当下的各种社会弊端有了直接的体验。从7岁---26岁期间,柴荣一边做生意,一边习文练武,从而精通了骑射等武艺,读了大量史书及黄老著作。为自己今后无论是随郭威驰骋疆场,还是后来的治理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特别是黄老的思想对他的影响极为深刻。黄老思想体系: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由黄帝和老子开创,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它引进法家学说,改造老子的道家思想,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这就是黄老思想。黄老思想的特点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
  
  在公元948年,郭威奉命讨平了李守贞的叛乱,后封为邺都留守兼天雄军节度使。公元950年,因被有用心之人视为“权高震主”,后汉隐帝与朝臣对郭威十分疑忌。于是隐帝与亲信李业密谋,派使者要到魏州杀郭威。郭威见事情紧急,情形之下在谋士魏仁浦策划下,伪作诏书,宣称隐帝令郭威诛杀诸位将领。于是群情激愤,推举郭威起兵讨伐,以“清君侧”之名,郭威起兵反汉,下令攻进了京城。并采取允许士兵大抢10天。7天后郭威进入汴京,纵军大肆抢掠的做法,以迫使太后任他为“监国”,夺得国政。公元951年正月丁卯日,郭威称帝,国号为周。公元954年正月,郭威病重。他自己知道难以恢复,便嘱咐养子郭荣说:“我不行了,你赶快替我修建陵墓,不要让灵柩留在宫中太久。陵墓务必从简,别去惊动,扰害百姓,不要用许多工匠,不要派宫人守陵,也用不着在陵墓前立上石人石兽,只要用纸衣装殓,用瓦棺作椁就可以了。安葬后,可以招募陵墓附近的百姓30户,蠲免他们的徭役,让他们守护陵墓。陵墓前替我立一块石碑,上面刻几句话,就说我平生习惯于节俭,遗诏命令用衣瓦棺。”郭威病死于汴京宫中的滋德殿,死后的庙号为太祖。
  
  郭威去世后,由柴荣即位庙号世宗,谥号睿武孝文皇帝。即位之初,他就遇北汉皇帝刘崇率兵大举南下严峻挑战,顿时风云变色,此时人们都用怀疑的眼光来看着柴荣。血性方刚的柴荣忍受不了别人对他的轻视,亲自带领军队与刘崇决战。在极为不利的局面下,扭转战局,反败为胜,从而开始了一部不可复制的、伟大的人生传奇。五年半时间内,柴荣三次亲征南唐,占领了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的淮南地区,为日后北宋的统一江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西征后蜀,夺去秦、凤四州,扭转了中原政权对后蜀的不利局面。
  
  虽然周世宗柴荣的辉煌只有五年半的时间,但是他却做出了有些帝王一辈子都无法实现的理想。
  
  在扭转战局上,通过三次亲征南唐,狠狠打击了北汉皇帝刘崇嚣张气焰,在战略上赢得了先机地。通过西征后蜀,夺去秦、凤四州,在扭转了中原政权对后蜀的不利局面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扩大疆土。
  
  在国家治理上,大胆启用新人,打破了官场因循守旧的积习。柴荣非常谦虚的请大臣们指出他的缺点,他从来不认自己是完美的化身,人总是会犯错误的。他出台各项政策,鼓励农民开垦荒田,恢复农业生产。同时减轻百姓赋税,提高百姓生活水平。
  
  在繁荣经济上,柴荣扩建了国都开封,北宋时的东京汴梁城繁华甲于天下,其中就有柴荣的功劳。疏通河道,改变了交通落后的面貌,从而节省了大量的运输成本,提高了商业流通的效率。
  
  在法制建设上,他改变了五代以来刑法非常繁杂混乱的局面,柴荣修改了法律,让法律变的简单而有效,执行起来比较方便。柴荣还要求监狱更好的服务于犯人,尊重犯人的人格完整。
  
  在民生问题上,柴荣爱民如子,每当听到百姓受苦受难的消息时,他都非常的难过。老百姓没饭吃了,柴荣立刻调拨粮食,免费发放给饥民。他认为这一切并不求什么回报,只是图一个心安。就这样在柴荣的治理之下,周朝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盛世即将到来,这是当时绝大多数人的共识。
  
  在自我表率上,柴荣除了生活简朴,还有一点是前无古人的,就是虚心纳谏勇于自责,他曾经下诏说大臣们不批评自己,正是因为自己为人还不够坦诚,使大臣们不敢直指自己的错误,不敢畅所欲言。这样说来“批评与自我批评”应是柴荣开创的。
  
  当然,后人也不是对柴荣没有微词,有两件事备受质疑。
  
  一是,在《新五代史》记载世宗生父柴守礼“尝杀人于市,有司以闻”,而世宗的处置是“寝而不问”。由于柴荣虽早年过继给郭威,从礼数上来讲,柴荣当皇帝后,所以封生父老柴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这样的荣誉高衔,而不是封他亲爹当太上皇,应当够妥当且仁义。但是,柴守礼富贵后,和当朝将相王溥、韩令坤等人的父亲在洛阳恣意妄为,毫无顾忌,所以才惹下次祸。虽然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明确的对柴荣的态度予以肯定:“故宁受屈法之过,以申父子之道,其所以合于义者,盖知权也”欧阳修老先生的理由是“刑一人,未必能使天下无杀人,而杀其父,灭天性而绝人道,孰为重?”对此笔者当然不接受,“杀人者偿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们维护社会稳定法宝。柴荣也努力的在实现这一目标,但是在“孝”为先封建社会里柴荣有的选择吗?况且历史上有杀父成为天子的,还没有天子杀父。
  
  二是,柴荣接过了郭威的玉玺,显德二年。这位世宗皇帝下诏对天下的寺院进行全方面整顿,史称“世宗毁佛”,甚至有人把“禁私度僧尼”说成是对佛文化的一种摧残。事实果真如此?当然不是。实际柴荣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才做出的这份报告。在显德二年五月的诏令中窥得一斑:“釋氏貞宗,聖人妙道,助世勸善,其利甚優。前代以來,累有條貫,近年已降,頗紊規繩。近覽諸州奏聞,繼有緇徒犯法,蓋無科禁,遂至尤違,私度僧尼,日增猥雜,創修寺院,漸至繁多,鄉村之中,其弊轉甚。漏網背軍之輩,苟剃削以逃刑;行奸為盜之徒,託住持而隱惡。將隆教法,須辨否臧,宜舉舊章,用革前弊。”(《旧五代史》)
  
  其中重点指出了弊端在哪里,私度者和越建越多的寺院成了国家的负担;逃避军役的,和作奸犯科的都加入到了和尚们的行伍,使得寺院成了藏污纳垢的地方。后两者逃避田税的,构成了私度者的主要来源。而这个主要来源得以随意进入寺院,私度者越来越多,原先的寺院容纳不下了,便导致了寺院越来越多,而可耕地日趋匮乏。所以柴荣整改庙宇现状是有的放矢。
  
  那么这位崇尚道教的世宗皇帝对佛教的态度是什么呢?
  
  第一,庙宇建设不能以损害农民利益为前提,这里要保证农民有耕作的田地,让人们正确理解佛文化,更人理解民以食为天这一自然法则。
  
  第二,提高出价门槛有利于佛教的纯洁与传承。凡出家者首先要由家中同意,再通过考试,对经文的记忆和理解,通过者方可加入佛门。
  
  第三,佛门要真正成为人思想寄托之所,而不该成为一些作奸犯科的庇护所,也不能成为一些人逃避应征入伍的收容院,柴荣认为:要保证佛家弟子一心向佛的纯洁,只有志同道合才可将佛法发扬光大。
  
  第四,加强对唐末五代佛教发展中产生的紊乱现象的拨乱反正,净化了浑入佛教的妄幻妖惑的成分,让佛教真正成为启迪百姓思想一剂良方,而不是败坏民风,扰乱社会风气。
  
  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世宗皇帝的洞察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其结果使寺院在数量上和布局上趋于合理,还保证了农民耕作的基本农田,使更多人能够种田,也保证了和尚有了饭吃;同时保证了更多人服役,国家的兵源也有效地得到解决;更多作奸犯科的人不能够明目张胆的混入出家人的队伍,为社会一定程度上安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通过收缴的铜像铸钱币加强货币流通保证了市场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世宗大概不信佛,然而他却无对佛之不敬,而是以佛祖事迹说法,教化子民实属难能可贵。他还对佛教进行极具争议的整改,让寺院占有的大量土地和财富收归国有。柴荣也因此背上了千古骂名,但他却不是为了贪图个人享受,而是为了济天下苍生。他说过,只要能造福天下苍生,他愿意付出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这是何等伟大的胸怀!
  
  柴荣登基之时年仅三十三岁,当时的他满怀雄心壮志,曾经许下三十年帝王鸿图:“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然而不幸的是天不假年,就在北伐契丹获得大胜之际,他得了急病。虽然北伐中止,但他的病情已经由于军中医药不及时而被延误,返回汴梁后,又恰逢他心爱的小女夭折,深受打击的柴荣病情更重了,不久就去世了。还没有来得及伸展自己的雄图怀抱,就带着深深的遗憾了离开了人世,那年他39岁。
  
  但由于柴荣的横空出世,改变了这段黑暗而丑恶的历史。当时的人们惊喜的发现,这位出身贫寒的帝王,极有可能就是他们苦苦等待近百年的、结束乱世的“救世主”。虽然,他并不是历史最终的选择,但是他的作为被历史所铭记。
  
  在此,我无意抬高柴荣,来降低赵匡胤丰功伟绩,但无法否认的是,赵匡胤确实从柴荣那里学到了不少治国安邦韬略,而且在努力地实现着统一华夏的遗愿,这也算对曾经并肩战斗过战友的一种告慰吧!文/随意【读书随笔】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决定下半辈子的50种互联网思维方法:互联网思维圣经

作者:凌枫

在互联网时代,一切都紧随时代潮流,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业领域也正在进行一场新的革命。在这种形…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