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大历年间“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曾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谒许由庙》,诗云:“故向箕山访许由,林泉物外自清幽。松上挂瓢枝几变,石间洗耳水空流。绿苔唯见遮三径,青史空传谢九州。缅想古人增叹惜,飒然云树满岩秋。”诗的意境空灵幽雅、清新别致,倒有几分像许由高洁旷远的修养和气节。
许由,相传为上古尧舜时高洁贤德之人,隐居在箕山颍水(今河北省行唐县)一带,为人据义履方,邪席不坐,邪饍不食,以“拒受尧禅”、“颍水洗耳”而闻名天下。昔尧让天下于许由,由不受,逃隐箕山,间培枣栗、事农耕、植园林,为世人所仰慕,至今不衰,以致被后人奉为隐士的鼻祖。也有人认为:许由曾是生活在中原一带很有才能、名声远扬的许氏部落长,他北迁后来到唐地(尧称帝前的封地),于是发生了唐尧访贤、颍水洗耳、巢父问答等一系列的故事。
许由的故事要从中国的禅让制说起。众所周知,中国禅让制的第一人是尧,这位老人年老时力排众议,没有把部落首领的位置交给自己的儿子丹朱,而是禅让给了贤德勤奋的舜。相传,尧生十子,丹朱为其“胤嗣子”(嫡长子)。他开通聪明,智慧极高,但其个性刚烈,做事坚决有主见,欠和顺和政治智慧,被尧视为“不肖乃翁”。在那个天下灾难频发的年代,尧本着“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的胸怀,为能有一个带领大家克服天灾的继任者,重点培养了沉静内敛并有谦让孝行的舜,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他。经过考验,尧最终把帝位“禅让”给了舜,此乃“禅让制”的肇初,也是千秋万代化家为国“公天下”的典范。不过,据说舜其实还只是“退而求其次”的第二人选,尧最开始钟意的人却是许由。
翻阅《山海经·海内东经》、《史记·伯夷列传》、《方舆纪要·卷十四》和现代典籍《辞海》、《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等文献资料,“箕山颍水”并列提及且与许由传说有关的,有两个区域记载明确:一个是河南的登封,另一个便是河北的行唐。行唐一带流传的“唐尧访贤”的故事,在当地可谓妇孺皆知。
箕山位于太行山东麓与华北平原结合部,西倚太行,东接平原,南望磁河,北邻颍水(今称“郜河”),是许由“出生隐居、广植枣树、拒受尧禅”故事的发生地。许由躬耕箕山颍水,在当时是一位很有名的贤德之人。他培枣栗,事农耕,植园林,名声在外。唐尧在其封地听说后,便让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到箕山颍水向许由学习植枣,姐妹俩和许由相识、相知、相恋,感情甚笃。尧称帝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自感年事已高,亲自到箕山拜访许由,欲把帝位禅让给他。
《庄子·逍遥游》中记载了一段十分精彩的对话:“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我自视缺然。请致天下。’”其大意是说:当光明永恒的太阳月亮都出现的时候,我们还打着火把,和日月比光明,不是太难了吗?及时大雨落下来了,万物都已经受到甘霖的滋育,我们还挑水一点一滴浇灌,对于禾苗来说,不是徒劳吗?我看到你就知道,我来治理天下就好像是火炬遇到了阳光,好像是一桶水遇到了天降甘霖一样,我是不称职的,请允许我把天下让给你。
要知道,尧送给许由的不是一个普通的礼物,他送的是“天下”的统治权。然而天下再大,也大不过许由的胸襟。许由回答说:你治理天下已经治理得很好了,那么,我还要天下干什么?我代替你,难道就图个名吗?“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名实相比,实是主人,而名是宾客,难道我就为了这个宾客而来吗?
许由接下来的回答更为绝妙:“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就是说:一只小鸟在森林里栖息,它能筑巢的也只有一根树枝。一只小偃鼠在河里饮水,它顶多喝满它的小肚子就好了。你还是打消念头回去吧,天下对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尧又苦口婆心地劝说许由做九州长,并打算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一同嫁给他。许由听后,顿感蒙受奇耻大辱,天子之位固且不受,岂有再当九州长之理。于是,许由向尧推荐了舜,跑到溪边濯洗自己被尧话污染了的耳朵,正好遇到巢父牵着黄犊来饮水。这个巢父据说与许由同为尧时隐士。他看到许由的洗耳举动,便问何故?许由如实回答说:“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说:“子若高岸深谷,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声。污吾犊口!”说完,巢父忿然牵犊而去。此事在颍水洗耳溪畔(今河北省行唐县颍南村北)的“巢父问答碑”碑文中,有详细记载:
巢父,上古尧时隐士。山居不营世利,以树为巢而寝其上。尧访许由于箕山,欲禅帝位。由不受,窃以为耻,至颍水滨濯耳。值巢父欲饮黄犊,见状问曰:“耳何垢之有?”由曰:“耳无垢,闻恶语也。”父曰:“何等人语焉?”由曰:“尧聘吾致天下。”父曰:“何为恶?”由曰:“吾乃山野之夫,植枣济世,志在山水,受尧之扰,清静之耳何堪污也!”父曰:“汝拒尧禅,犹恐天下人不尽知矣,故沽名濯耳!非尧语之污,乃汝心之污。吾之犊尚恐污其口耶!”言罢,忿然牵犊绝去。由感辱之,遂逃隐箕山。
这是一段中国隐逸文化史上最悠久的智慧对白!巢父的责难和诘问直逼许由的内心世界,也直逼千百年来所有人心中的世俗欲望。这段话构成了许由最后真正的开悟,他的历史在这句话后再也没有更多生动翔实的记载。从此,许由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隐士鼻祖。
康熙十九年(1680年)出版的《行唐县新志·地理志》载:“许由墓,在箕山之上。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塚云。”许由死后葬于箕山之巅,尧就其墓追封为“箕山公神”,以配食五岳,世世奉祀。相传许由死后,人们为避免黄土和山石污染其身,便排成长队从颍水河中攫取洁净的细沙,手捧细沙依次传递至墓塚内填充。为纪念许由,后人将其居住之地称为“许由村”,至今许由塚、许由观、洗耳溪、巢父问答碑、女英祠等遗迹尚存。
曹植在《许由巢父樊仲父赞》中说:“尧禅许由,巢父是耻。秽其溷听,临河洗耳。池主是让,以水为浊。嗟此三士,清足厉俗。”此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许在曹植看来,巢父的思想境界远比许由要高。然而,世人普遍认为:许由隐居不仕,虽有自恃清高的因素,但其主要原因是:自知之明,胸怀宽阔,诚实谦让,不贪官位,惟才是举,不为名利,德行高尚,天下为公。这便是许由几千年来始终倍受到天下人敬仰的原因之所在。
元代评事董蒙亨在《箕山》一诗中写到:“寂寂箕山春复秋,更无人到此溪头。弃瓢岩畔中宵月,千古空闻属许由。”许由是上古尧舜时期的人物,所以不受中国后来诸多礼制的束缚,可以十分自由而豁达地驰骋自己的心智和思想。后来的中国士大夫基本上都无法真正摆脱“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和生命圆圈。在许由身上,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后来庄子道家思想的源头活水。难怪战国时的荀子由衷称赞说:“许由善卷,重义轻利行显明。”
颍水流千载,箕山尚留存。斯人已远逝,何处觅许魂?“千古空闻属许由”,高士许由的超然洒脱和率直性情可谓是空前绝后。
2010年1月10日
(发表于《龙地》2010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