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隆裕-中国封建千古帝制收场人

时间:2011-10-10 23:01来源:半壁江原创中文网 作者:新京报 点击:
1913年2月22日凌晨,隆裕太后病逝于长春宫,她是末代皇帝溥仪名义上的母亲。时任民国总统的袁世凯随即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员穿孝二十七日。 祭奠当天,袁世凯亲自臂戴黑纱,举哀致祭。当时的军政要员纷纷致电名义尚存的清室,对隆裕的病逝表示哀

  1913年2月22日凌晨,隆裕太后病逝于长春宫,她是末代皇帝溥仪名义上的母亲。时任民国总统的袁世凯随即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员穿孝二十七日。

  

  祭奠当天,袁世凯亲自臂戴黑纱,举哀致祭。当时的军政要员纷纷致电名义尚存的清室,对隆裕的病逝表示哀悼。副总统黎元洪更是在唁电中称赞隆裕“德至功高,女中尧舜”。

  

  随后,在参议院议长吴景濂的倡议下,民国政府在太和殿召开了国民哀悼大会。灵堂上方悬挂着“女中尧舜”的白色横幅,灵堂正中摆放隆裕像,所有外露的梁柱均用白布包裹。殿堂内摆满了挽联、花圈。穿着清式丧服和现代军服的仪仗队在灵堂前左右站立。

  

  在过去史家的描述中,隆裕往往是作为“昏庸而愚蠢的妒妇”而被提起的。《清史稿·后妃传》,对于隆裕太后只有短短167字的记载,简单叙述其身份:慈禧的侄女,光绪的皇后,溥仪的皇额娘,下了宣统退位诏书。

  

  真实的隆裕,面目模糊,但,一个“昏庸而愚蠢的妒妇”,在清王朝丧失政权之后,为何还能获此哀荣?

  

  退位诏书

  

  一切要从一年前说起。

  

  1912年2月12日,大清王朝正是以隆裕皇后颁布的一纸退位诏书宣告退出历史舞台的。一纸诏书,委婉而生动地道出大清朝的“有疾而终”:

  

  朕钦奉隆裕太后懿旨……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颁布退位诏书,让隆裕皇后成为大时代中的点睛之笔,也让她获得了死后哀荣。如果说1911年的焦点人物是孙中山和袁世凯,那么,一纸诏书,让隆裕太后成为了1912年最受关注的人物。

  

  那一场极为隆重的葬礼,与其说是隆裕的哀荣,倒不如说是袁世凯的需要,袁世凯需要向世人和还具备实力的前清旧臣展示,他的地位来自大清的赐予,对于大清,他不忘旧情。隆裕“被需要”了。终其一生,隆裕都是一个被安排的符号式的人物。除了退诏这一历史事件,包围着隆裕的,多是一些野史的传说。“妒妇”源于她与珍妃的后宫争斗传闻,“昏庸而愚蠢”则是因为,大清在她手上亡了。

  

  而那一场隆重的葬礼背后,更多的是辛酸。隆裕死时,身边只有溥仪、总统袁世凯、内务府大臣世续和两三个宫女。

  

  隆裕死前对世续说:“孤儿寡母,千古伤心,睹宫宇之荒凉,不知魂归何所。”又对溥仪说:“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而国亡。而母死,茫然不知。吾别汝之期至矣,沟渎道途,听汝自为而已。”

  

  对于袁世凯,隆裕无话可说。

  

  隆裕的关系谱

  

  背着结束了大清王朝的包袱,隆裕太后在抑郁中度过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一年。

  

  其实,大清有疾,并非自隆裕太后始。甚至在她走进皇宫大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跟她没有关联。

  

  她的不幸在于,执掌这个政权的所有关键人物,都与她有关。从被慈禧选中入宫那一刻起,她与这个王朝便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过去多认为慈禧选择隆裕是因为她是自己的亲侄女,这多少有点误解。慈禧之所以在众多侄女中选中了隆裕,跟少年隆裕的处事果断有主见有关。老佛爷早就对隆裕的父亲桂祥留下话:喜子(隆裕的小名)不要嫁给别人。姐姐妹妹都出嫁了,隆裕还在闺中等待着光绪皇帝。被慈禧选中之后,少女隆裕建议父亲桂祥让体弱多病的弟弟练武强身,被父亲采纳。这个弟弟,后来成了光绪的御前带刀侍卫。在之后的岁月中,隆裕的果断时不时会表现出来,并不像过去传说的那样“怯懦”。而身为皇后的隆裕,一直未得到光绪帝的宠爱,理所当然地成为传说中的“深宫怨妇”,甚至刻薄的“妒妇”。

  

  那些清宫里的后妃恩怨已不可考,但这个王朝的最后挣扎,却让度过了二十余年冷宫岁月的隆裕,无法置身事外。

  

  在立宪改革逐步推进的1908年末,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先后去世,带走了围绕着他们之间的所有恩怨传闻,也让大清朝的改革进入更加汹涌的激流险滩。

  

  慈禧死后,隆裕成为皇太后顺理成章,同治的三位妃子也并非没有资格,因为末代皇帝虽然兼祧光绪,但首先是同治的继承人。传说,慈禧下葬后,同治的三位妃子要留在东陵为慈禧守陵,不回宫了。守陵是假,给隆裕难堪才是真。隆裕没表态,太监小德张站了出来,对三位妃嫔说,既然这样,皇太后就马上替各位在东陵盖房子,成全各位守陵的孝心。

  

  隆裕成为新的皇太后,开始逐渐走向历史前台。

  

  隆裕出场的时间来了。她要为清政府的平安善后负起责任。

  

  登场之时收场之日

  

  在溥仪的回忆录中,记载了隆裕最后接见袁世凯的情形:胖老头袁世凯很响地一边抽缩着鼻子,一边和哭泣的隆裕说话。正是在这次见面中,袁世凯向隆裕直接提出了退位问题。

  

  退位已经无可挽回。尽管在皇室内部已经进行了几次讨论,但还是存在争论。促使隆裕下决心退位的,是1月26日,最坚定的宗社党领袖良弼被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死。宗社党群龙无首,满朝亲贵心惊胆战。他们读到北洋文官武将的奏电,知道大势已去,便纷纷逃出北京,投向天津租界及大连、青岛等地。

  

  隆裕立即颁布授予袁世凯一等爵。但此时此刻,南方革命党许诺的大总统位置对袁更有吸引力。袁世凯一口谢绝了荣典,不断向这位太后传递“革命党太厉害”的消息。时人评价那时的袁世凯:“一方挟满族以难民党,一方则张民党以迫清廷,时人谓之新式曹操。”(《胡汉民自传》)

  

  没有选择,她依然只能“全权授予”袁世凯。她所能做的就是在注定的命运之下为清室争取一个较为优待的条件。

  

  在南北双方拉锯的谈判过程中,清室的退位条件的每一次更改,都“入奏”隆裕皇太后过目,“太后逐字讨论,见解明快”。主要负责起草优待条件的,正是早年被清廷豁免的汪精卫。

  

  退位之后的大清朝暂时还住在皇宫里,但历史已经进入了新时代。

  

  本文撰写时参考了李宗一著《袁世凯传》、《剑桥中华民国史》等资料。

  

  第三十五期预告:张竹君

  

  辛亥风云网络专题地址:http://www.bjnews.com.cn/script/zt/bainianxh/index.html

  

  本版撰文陈远

  

  新京报系列插图/鲁嘉

  

  隆裕(1868-1913)

  

  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名静芬.小名喜子,慈禧之弟副都统桂祥之女。光绪十五年(1889年),立为皇后。1908年,宣统即位。称“兼祧母后”,尊为皇太后,上徽号曰隆裕。宣统三年十二月(1912年2月),以太后命下诏书退位。1913年去世,享年四十六岁。

  

  ■洋人印象

  

  隆裕皇后长得一点都不好看。她面容和善,常常一副很悲伤的样子。她稍微有点驼背,瘦骨嶙峋。脸很长,肤色灰黄,牙齿大多是蛀牙。她十分和善,毫无傲慢之举。我们觐见时向她问候致意,她总是以礼相待,却从不多说一句话……每到夏天,我们有时候会看见皇后在侍女的陪伴下在宫中漫无目的地散步。她脸上常常带着和蔼安详的表情,她总是怕打扰别人,也从不插手任何事情。

  

  ———摘自赫德兰所著《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

  

  ■身后哀荣

  

  片语息兵戈,民国酬恩应第一。全军为墨经,深宫弭乱更何人?

  

  ———黎元洪挽隆裕

  

  己丑年嫁光绪帝为嫡后,秉性柔懦,失西后欢;尤与光绪感情不洽,抑郁深宫二十余年。既无可誉,亦无可讥。惟清廷退位,后力居多,将来共和史中亦不失有价值之人物也。

  

  ———《中国日报》1913年刊载

  

  隆裕太后去岁,不为亲贵浮言所动,力主共和,实为有造民国。今一日崩御,我五族国民,当同情哀悼。

  

  ———《亚细亚日报》1913年刊载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桃衣卿相:殷小君越到大明王朝

作者:鲁浩川

现代都市殷小君阴错阳差地穿越到了大明王朝,成为俊逸潇洒的秀才杨冲。命运的轮盘就此发生逆转。救公主,破邪教,平苗…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