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3年前的今天,1802年7月24日法国 大仲马诞辰。在世界文学史上、像大仲马和小仲马那样,父子相传,各自都写出足以 传世的杰作,恐怕还是不多见的。为他们作传,把父子两人的生平与创作, 按照当年生活的本来面目,交叉糅合在一起,向读者展示,当然会引起广泛 的兴趣。然而,为什么还要拉进一个并不善于舞文弄墨的武夫,充当这个“书香门第”的鼻祖呢?其实,传记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这里。 首先,这位将军 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本身就充满传奇性;而两位文学家,特别是大仲马, 无论是体质、气度、性格,还是思想与政治倾向以及生活道路,都与这位行伍出身的革命将领的命运一脉相承。三代人的传奇生涯,从法国大革命前夜直到十九世纪末,延续了一百多年;这个时代在法兰西的历史上,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也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世道变幻神奇莫测,有声有色的事件连绵起伏,刀光剑影随处可寻。 秋雨第一次读大仲马还是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开始的时候读的是《三个火枪手》,是译文出版社的。很感谢郝运、王振孙这两位译者。正是他们细致入微的翻译将外国名著那种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和困难给化解了,才让我越过了这些障碍,较为顺畅地阅读了整篇小说。因为这篇小说,同时也因为大仲马在写作时的那种磅礴的气势、对细节的精心刻画以及对人物心理的把握,让我在开始阅读外国名著时的那种恐慌和小心翼翼顿时消失掉。紧接着,我又废寝忘食的在上课的时候读了他的另一篇小说,同时也是我最爱的小说,《基督山伯爵》。很多人认为他的小说在与可读性上面,情节精妙的刻画,故事的跌宕起伏和扣人心弦。所以把他归类到通俗小说家里,但我认为以这两本书的成就——尤其是《基督山伯爵》——是不逊于任何一部被称为经典的小说。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评价,难道行文令人难以阅读,无法理解或者根本就不知所云的书才会是不通俗,才会是高雅的吗?正如同让人掉泪的电影并不一定就不是好电影一样,很多的文学著作也同样可以是受人欢迎、受人爱戴的。 我把大仲马的小说比喻成文学的大门,正因为他的小说的引人入胜,才会使那么多人不会觉得文学是那么无聊和乏味,也才有了抬腿进去的欲望。从那以后,我们才会接触到福楼拜、狄更斯、威廉 ·福克纳、纳撒尼亚·霍桑等小说家的作品。才会真正的全面地接触到文学世界的细部。 大仲马是法国的大文豪。他一生创作甚丰,写了1200部作品,其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作,军今仍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但他的私生活却是一本扯不清的乱帐。大仲马风流好色,自称一生不结婚,又自夸有五百多个孩子,他宣称只作情人不作丈夫,留下的风流韵事,真是举不胜举,当时便获得了“大情人”的称誉。到底留下了多少私生子,大仲马自己也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另一大 小仲马是他的私生子。由于他的荒唐无行,到处播种,小仲马一直对他抱有怨恨,不认他是父亲。他的一生沉溺于风月场中,收入虽多却挥霍一空,晚年时更是债台高筑,无以聊生。他一生被那些江湖女郎及艺人所利用,1870年逝世前,甚至还与美国马戏团的特技舞女私奔。 如今是个吃货泛滥的时代,根据阶层不同,吃货在不同阶层的词性亦不同。在那些食不果腹的阶层,吃货被人们认为是为了填饱肚子,饭量大,吃相不雅,不论场合,无论食物好坏都可以吃个肚儿圆的一类人。这类人时常被民间百姓所不齿,大凡提及都是满鄙夷之色,自然词性为贬义了。 大仲马还是个卓越的美食家,他调剂酱油和烤鸭的本领,正如他写小说一样驰名。他虽然是个高超的品评家,却从来不喝酒、不喝咖啡,也不抽烟。他在写作时有许多讲究,从不在写字台旁写剧本,而是躺在沙发上,用软枕头垫着时写作。他对纸、笔也有一套规定,用蓝纸写小说,用黄纸写诗,如果给杂志社写文章,则用玫瑰色的稿纸。所用的笔,也各有不同,或鹅毛笔、或毛笔、或铅笔。 还有一类人,生活比较优越,尝遍天下美食,属于那种食着山珍海味也无味的主,每天最大的问题就是,吃什么?这类人物属于美食家,闻着味便可嗅出出自哪家店,这个阶层属于有点钱,有些闲的阶层,人们调侃或者他们自称为自己是“吃货”,此“吃货”属于中性词,意为美食家! 谈及“吃货”的最高境界,当属即会吃,又会做,又会品,还会写的人!这一类人被称为“资深吃货”,能达到这个境界的人为数也不多,你得十八般武艺全都用全了,如果你缺少那灵性,你也达不到“资深”。 大仲马就属于这样的人,毫不掩饰的说,他在历史上也是数一数二的“资深吃货”。其实人们所熟悉的大仲马是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 之一 ,他一生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据说,他曾经对拿破仑说过他的作品多达1200卷。我们最熟悉的是《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黑郁金香》《玛戈王后》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但他一生中最后的遗作并非文学作品,而是一本《烹饪大辞典》,也是这本著作,让这个吃货在美食界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他曾经说过:“即便没读过我所有的作品,至少也应该留存这本百科书”。可见他对这本书寄予的厚望。此书是在他死后才发行的。 在他的晚年,他几乎吃遍了巴黎所有的大小餐馆,成为了法国最早开始写食评的人,每到一处便吃边写笔记心得,当时,法国的各大名厨无一不歌颂大仲马为“知音”。相传,当时巴黎所有的著名餐厅的大厨翘首以盼的乞望着大仲马的光临,大仲马对他们菜品的赞誉对大厨的手艺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评价。 大仲马会吃,会品,会写,而且他的烹饪技术也甚是了得。先看看这段摘抄于《烹饪大辞典》中的一段文字:“选鲜活个大的大鳌虾或龙虾一只,串在烤扦上,烤扦固定在烤叉上。抹上香槟、溶化的黄油、胡椒粉和盐,在明火上烤。虾壳很快被烤脆,用手指一捻即成粉末。待虾壳跟虾体分离,表明虾已烤熟。此时,将滴油盘里的汁液撇掉浮油,加入塞维利亚橙汁和混合香料后淋在虾上即成。这道五香烤虾,尤其是在诺曼底,永远让人食之难忘。”从这段文字足可以窥探出大仲马深厚的烹饪功底。 大仲马与一帮朋友到海上捕鱼,一位厨娘在小火上熬了8个小时的浓汤,本来她是主厨,就因为厨艺太差,被大仲马取而代之。他开列了“主菜:番茄小虾浓汤,美国风味龙虾,诺曼底酱鲽鱼,青鱼蘸麦特里调味汁,香槟白葡萄酒炒牛腰;烤炸:吊烧鸡两只,油炸章鱼;小食:普罗旺斯烩番茄,牛腰汁煮蛋花,糖渍芦笋尖,西班牙莴苣心,水果”以及“四种葡萄酒、两种饮品”的菜单,别人都觉得这份菜单需要三个小时才能烹调完成,而实际上大仲马只用了一个半小时就创造了奇迹。菜肴上桌后,大家竟吃了四个小时,仍然意犹未尽!这顿饭,让大仲马的厨艺美名广传。 其实关于吃货大仲马的美食故事,数不胜数。大仲马的《烹饪大辞典》能够成为美食界的经典之作,不单单是他对美食的体会,而是把美食融入了一种文化,让你有着味觉和精神层面的双重享受。 大仲马所写的《烹饪大辞典》经超脱了烹饪和词典之本意,那些食材和美味方法仿佛一个个跳动的精灵,撩拨着你的味觉,触动着你的神经,温暖着你的身体,丰富着你的知识。每一种食材和美味之后都有着一段故事,或是幽默风趣,或是发人深省。诺曼底省的那些苹果树原来是海女神忒提斯(Thetis)为了报复维纳斯女神的胜利之果。这也就是凯尔特的高卢人的少女会那么美丽的原因。 连那上不了大雅之堂的狗肉也被他活灵活现、堂而皇之的成为西方皇室的宫廷菜,不仅可以吃,而且还有吃狗肉的习俗源起——原来狗肉是祭祀之品,后来祭司无意间触动狗肉,习惯性的一个唆手指的动作,却让他发现狗肉是如此美味,祭祀结束之后,他迫不及待的吃了一半,另一半还带回家和夫人共享。从此狗肉跨越了祭祀台,而入了餐台。从神坛跨入了俗间,而俗民们却也食的有滋有味。 大仲马也谈茶,当谈及引人入胜处,却笔锋一转谈起了俄罗斯人的饮茶怪事-----女人饮茶用中国制造的瓷杯,而男人用玻璃杯。原来Cronstadt制造的茶杯质地细腻,精致的都可以透过茶杯看清楚杯底Cronstadt的字样,当然也就能了知茶浓茶淡了,所以茶店的老板就把瓷杯换成了玻璃杯,抛头露面流连于茶店的男人们,从此便在浓淡总相宜的玻璃杯中品茶谈人生,而那些居家的小女人们不用探知那茶杯的尔虞我诈,在暖暖的午后依旧品着用质地精美的瓷杯盛着的清茶优哉游哉。 在人们心目中是不食人间烟火、不谙凡世俗事的一群人,他们超凡脱俗、风花雪月。可翻开大仲马的《烹饪大词典》却发现,这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 ,是个文艺范儿十足的吃货,他词典中所表达的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远比我们想象的接地气。 大仲马亦是如此,他那妙趣横生的故事如他精湛的厨艺,就是那么三下两下却也使你眼花缭乱,胃口大开。仅仅是一本关于烹饪的词典,经大仲马那神来之笔,早已是妙笔生花,不,也许应经超越了,应该是妙笔生津,妙笔生趣,又怎是一个”花”子所能涵盖。 去年一个学者采访一个我熟识的民间厨师,之后写了一篇关于这个厨师的文章,文章没有重描这个厨师的厨艺如何,及都烹制出了哪些美味,而却对厨师背后的生活大写特写。在他的笔中,厨师是一个能歌善舞的能人,厨师并不是他的本职工作,而是业余爱好。这个民间厨师在文化单位工作,悠闲时拉着二胡在家悠然自得,和友人相聚时,几杯小酒后架不住友人的劝说居然也能漫上一段地道的西北花儿,厨师喜欢养花,他的家就是一个小型植物园,更是一个天然的氧吧。在学者笔下的厨师已经不是一个只会做菜的厨子,首先是一个热爱生活,有故事的人,喜欢钻研琢磨的人,我想他在做菜时可能已经超脱出了厨子的境界,他在烹饪的一刹那,应该是一个博学和才艺精湛的艺术大师,每一道美味便都是他的绝伦的艺术作品。人们在品味美味之余,更多的余味却是那饮食背后的文化。 如今在中国流行的《舌尖上的中国》,人们之所以喜欢,还是源于那每一种美食之后的那些或是精彩或是平淡的烹饪之手,这一双双手,这一些人淫侵在千百年的文化中,你咂摸着就咂摸出那浑厚的韵味,这便是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