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避免被刘邦满门抄斩,萧何被迫做大贪官
时间:2013-02-18 18:47
来源:
作者:艾孚骥
点击:次
有一次萧何偶然听到一个门客谈到这件事,这个门客说:“这样看来,您不久就会被满门抄斩了。近来连续有立了大功的人违背朝廷,皇上对此非常担心,您的功劳在大臣中排第一,老百姓又都拥护爱戴您,您还在想尽办法,为老百姓办事。皇上所以几次问您的起居动向,
为西汉建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相国萧何,发现自己忠心辅佐的皇上刘邦对自己越来越不信任了。
萧何曾任沛县主吏掾、泗水郡卒吏等职,他深通行政管理事务,并且持法不枉,有不错的口碑。
在刘邦进兵咸阳的时候,将士们都乘隙取财,打开府库,携出金银财宝,大家分用。刘邦趁着闲暇到皇宫探视,马上被雕楼画栋,曲榭回廊的宏伟建筑以及娇滴滴的一班美人给迷住了。若不是部将樊哙和张良的极力劝说,刘邦一定要在皇宫内就寝,享受这般荣华富贵。
此时,只有萧何自己去往丞相府,寻觅秦朝图籍,一并收藏起来。有了这些图籍,就可以掌握国家管理最高级机密,海内情形,关隘险要、户口多寡一目了然。
楚汉战争期间,萧何留守关中,安定百姓,征收税赋,供给前方军队的粮草和兵员,为刘邦最后战胜项羽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西汉建立后,在论功行赏,评定列侯等级时,大家都推举曹参第一,认为他身受七十多次伤,攻下了许多城池,功劳最大。刘邦力排众议,认为萧何作为支援汉军作战的后勤部长功劳第一,封他为侯,拜为相国。
汉高祖十一年,陈豨在赵地发动反叛,刘邦亲率军队进攻邯郸。萧何得知淮阴侯韩信也阴谋策应陈豨谋反,情况十分危急,便向吕后献计,诓骗韩信入宫,杀死了韩信。刘邦知道后,特地从邯郸派遣使者回朝,给萧何增加了五千户的封地,还送给他五百士兵和一名都尉担任他的卫队。很多大臣都来祝贺,只有一名叫召平的人,穿着白衣白鞋,进来对萧何说:“相国,您的大祸就要临头了。皇上在外打仗非常辛苦,可您留在朝中根本不会涉及战乱,却又受到这样的重赏。为什么呢?是因为韩信在京谋反,皇上担心您也效仿他才这样做。安排卫队保卫您,这不是对您的宠爱,而是对您的防范。为了消除皇上的疑心,您应该辞掉封赏,把私家财产都捐给军用。”萧何听从了召平的建议,刘邦果然很满意。
同年秋天,英布谋反,刘邦又亲自征讨。他身在前线,每次萧何派人输送军粮时,刘邦总是要问:“相国在长安做什么?”使者回答,萧相国爱民如子,除办军需以外,无非是做一些安抚百姓的事。刘邦听了总是默不作声。
有一次萧何偶然听到一个门客谈到这件事,这个门客说:“这样看来,您不久就会被满门抄斩了。近来连续有立了大功的人违背朝廷,皇上对此非常担心,您的功劳在大臣中排第一,老百姓又都拥护爱戴您,您还在想尽办法,为老百姓办事。皇上所以几次问您的起居动向,就是怕您借关中的民望,有些不轨行动啊。如今,您何不贱价强买民间田宅,故意让百姓骂您、怨恨您,制造些坏名声,您不得民心,皇上才会对您放心。”
萧何尽管从内心里不愿当贪官污吏,但为了消除刘邦对台的猜疑,还是故意做些侵夺民间财物的坏事,自污名节以保全了自己。刘邦得到密报,并不查办。当刘邦从前线凯旋,百姓都拦路上书,说相国强夺、贱买民间田宅,价值数千万。
刘邦上朝将老百姓的诉纸交给萧何,批评他,让他给百姓认错,补偿田价。其实内心窃喜,对萧何的疑虑也逐渐消除。
萧何乘机为百姓求情说:“长安一带本来可以用于耕种的土地就比较少,您的上林苑中很多空地都已经荒芜了,您不如把它们交给百姓去耕种。”刘邦非常生气地说:“你一定是受了商人的贿赂,才为他们请求占用我的上林苑的!”就把萧何囚禁起来,还给他戴上镣铐。
过了几天,有个姓王的卫尉询问刘邦萧何究竟犯了什么罪,竟然受到如此严厉的惩罚。刘邦说:“据我所知,李斯做丞相辅佐秦始皇的时候,凡是功绩都归于皇帝,凡是差错都由自己来承担。可是现在萧何收受了奸商的贿赂,为他们请求占用我的苑林,想借此收买民心,所以我要严厉地惩罚他。”王卫尉说;“萧何只是在自己职权范围内向您请求有益于百姓的事情,您怎么能怀疑他是收了商人多贿赂呢?从前您率军队抗拒项羽的时候,都是萧何留守关中。等到陈豨、英布叛乱的时候,您亲自率军征讨他们,还是萧何留守在朝中。这个时候,萧何只要一跺脚,函谷关以西的地方就都归他占有了,那个时候他都没有为自己的私利着想,现在又怎么能贪图商人的钱财呢?再说,秦始皇正是因为没有人向他反映他的过错而失去天下的,李斯要承担很大责任,怎么可以让您的臣子去效法李斯呢?您不该怀疑萧何呀!”
刘邦听了虽然不太高兴,但心中还是觉得王卫尉的话有一定道理。于是当天就赦免了萧何。萧何尽管年龄已经很大了,还是光着脚来向刘邦谢罪。机智的刘邦马上说:“我没有答应你为百姓申请苑林耕种的请求,说明我不过是像桀、纣那样的昏君。而你则是贤明的臣子。我之所以把你囚禁起来,是想让百姓知道我的过错啊!”
刘邦身为开国皇帝,不希望自己属下道德高尚,不希望属下受百姓爱戴,更不希望属下的威望超过自己。这是中国传统的官场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悲哀。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