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刘皇叔才能实际上不及其子刘阿斗
时间:2012-12-16 20:31
来源:
作者:萧家老大
点击:次
阿斗于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死后,在成都继承蜀汉皇帝位,史称蜀汉后主。因为刘阿斗在继位后,虽有诸葛丞相的扶持,但仍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的大业,最后在魏景耀六年(公元263年)还落了个国破家亡的结果。被俘虏到洛阳后,竟然留下了“乐不思蜀”的著
对一个无能、无用,即使有能人在其身边大力扶持,也扶不起来,更做不成什么大事的人,人们常用“扶不起的阿斗”这句谚语来形容这个人。阿斗,刘皇叔的儿子刘禅的小名。其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卒于晋泰始七年(公元271年),活了六十四年。
阿斗于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死后,在成都继承蜀汉皇帝位,史称蜀汉后主。因为刘阿斗在继位后,虽有诸葛丞相的扶持,但仍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的大业,最后在魏景耀六年(公元263年)还落了个国破家亡的结果。被俘虏到洛阳后,竟然留下了“乐不思蜀”的著名段子。因此,人们把蜀汉的失败,归咎于是因为阿斗扶不起来。由是,也就有了“扶不起的阿斗”一说。其实,如果认真追究起来,真正扶不起来的不是刘阿斗,而是刘皇叔。
从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刘、关、张结义出来混世界开始,到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依附荆州的刘表为止。十六年间,刘皇叔始终过着飘泊不定、四处投靠、寄人篱下的生活。连立锥之地也没有,更别说复兴汉室大业了。如果没有“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隆中对策”,在曹军大举南下之时,刘皇叔恐怕早己和前几次一样落荒而逃,去投奔苍梧太守吴巨,也许会就此终老蛮荒,那里还谈得上什么复兴大业。正是诸葛孔明的精心策划,在曹操率军南下时,联合东吴孙权,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大败曹操于赤壁。从此,刘皇叔才正式开基创业,有了立足发展之地。
诸葛亮在南阳卧龙岗的草庐中,为刘皇叔勾勒出了复兴汉室大业的蓝图。这幅蓝图既非海市蜃楼,也非空中楼阁,更不是什么纸上谈兵,而是极具可操作性的复兴大计。复兴大计的蓝图分两步走:第一步就是先夺取荆、益两州,建立革命根据地。继而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巩固政权,等待时机。这一步,在赤壁大战以后已经逐步实现,并且刘备还在章武元年(221年)称帝于成都。第二步则是等待天下有变的适当时机,分兵两路进行北伐。一路由一大将率荆州之兵,从荆州出发,直指宛洛(看来,安排五虎上将之关羽镇守荆州就是为了这一目的);另一路则由刘备亲率益州之兵从成都出发,出秦川,直下长安。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在分两步走的复兴计划中,除了安抚戎夷,内修政理外,最要紧的是东联孙权,结成长期牢固的刘孙联盟,这是一刻也不可掉以轻心的头等大事。
可惜,镇守荆州的关二爷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仗着曾经“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以及近日“水淹七军,杀庞德,擒于禁”的威势,自高自大,傲气逼人。把孙权向他示好,有愿意和他结为儿女亲家的意思,也断然回绝,还放话说:“虎女焉嫁犬子。”他把诸葛亮注意防范的告诫,当作耳边风,不断与东吴发生摩擦,最终在东吴设计的袭击中,不仅丢了荆州,也丢了性命。荆州的丢失,让复兴汉室的两翼,痛折一翼。
关羽死后,如果刘备对关羽之死的处理能够理智一点,听从诸葛亮的劝告,分清私仇与国仇,只追究东吴某些将领的责任,不破坏蜀吴两国的联盟,则北伐大计犹可为,因为东吴已经示意讲和。可是刘备却意气用事,置复兴大计于不顾,坚持三军挂孝伐吴,为关羽报仇。“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见《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刘备不但不许孙权讲和,就连赵云都懂的道理:“国贼,曹操,非孙权也。……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非策之上也。”(见《资治通鉴.魏纪》)刘备也想不明白了。刘备拒绝了所有大臣的劝阻,一意孤行,发兵征吴。诸葛亮知道此举凶多吉少,无论胜败都是在破坏吴蜀联盟,削弱己方的力量,客观上帮助了敌人,但又无法劝阻闹意气的刘备。诸葛亮感叹道:“孝直(尚书令法正)若在,必能制主东行。就使东行,必不倾危矣。”只可惜,斯时法正已卒。后来,刘备大败,全军覆没。在白帝城托孤时,已无颜面对诸葛亮,因为复兴汉室的大业,正是由他自己一手断送的。
从赤壁之战到蜀汉建国,这是一部精彩的连台好戏,其编剧和导演都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而刘备之所以能成为主角,只是因为他的皇叔招牌、帝胄身份,并非他有多大本领。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皇叔在荆州活动,到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先主在白帝城托孤的前后十六年时间里,刘备的所有活动都是在诸葛亮的导演和扶持下进行的。如果刘备是一个“扶得起的天子”,诸葛亮就一定能一扶到底,直至实现复兴汉室大计。只可惜,大戏紧锣密鼓正演到关键时刻,主角突然闹意气,不听话,不服从导演的安排,擅自行动了。其结果,戏当然演砸了。
蜀汉复兴大计开局的第一步虽然走得不错,刘备也按预定计划在成都登上了帝位。但是,由于关羽死后,刘备的一意孤行,大举伐吴,不但从此丢掉了荆州,也丧失了再走第二步的条件。局势的发展对蜀汉非常不利,“今天下三分,益州(蜀汉)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即,斯时三分天下,魏有十三州,九十一郡;吴有五州,四十五郡;蜀只有两州,二十二郡。而人力财力,魏占天下百分之六十五,吴占百分之二十五,蜀只占百分之十。以十分之一的力量,对付强大的敌人,能不是“危急存亡之秋”吗?为了不被敌人吃掉,诸葛亮只能振作精神,以攻为守,连年动众,岁岁兴师,明知“伐亦亡,不伐亦亡,与其坐而待之,孰与伐之?”“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怀着这种悲怆的心情去苦战,谁还忍心去指责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之徒劳而无功呢?在敌强我弱的大形势下,能把蜀汉的国祚延续下去就是有功,就是奇迹。况且,在葛诸丞相及其继任者姜维的努力下,弱小的蜀汉前后共生存了四十三年,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