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两位诺奖科学巨匠的深厚中国文化情结

时间:2012-06-17 22:45 来源: 作者:周碧华 点击:
袁隆平院士通过杂交的手段和基因研究来提高水稻的光合效率,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属于植物学方面的应用科学;而约翰·戴森霍夫研究光能是如何被贮存起来变为化学能的,属于生物化学。一个是要让光合作用充分得到发挥,以使天下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植物更加生

袁隆平和约翰·戴森霍夫一见如故

  湖南株洲,新中国成立后崛起的一座工业城市,100多项“中国第一”在这里诞生。

  在人们的印象中,工业城市意味着烟囱林立,意味着污染。然而,如今的株洲市一手抓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手抓传统产业“两型”化改造,产业走上了从“高碳”向“低碳”、从“制造”向“创造”、从“黑色”向“绿色”转变的“两型”发展之路。去年,株洲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提高到31%,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达44.4%。

  “两型”建设让株洲已鸟语花香,呈现给世界清新的面孔。

  这样一个“两型”建设的典范,宛如湘江之畔精彩的画卷,吸引了两位科学巨匠的目光。

  一位是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科学家约翰·戴森霍夫,一位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们最近在长株潭两型试验区的世纪之晤,留下了一串串佳话,展现了科学巨匠严谨治学之外和蔼风趣的“两型”人生。

  约翰·戴森霍夫是受中科院之邀来中国参加2012年第三届国际DNA基因组节的。得知这个消息后,正在海南田间进行育种研究的袁隆平院士特地飞回湖南,郑重地向戴森霍夫发出了邀请,请他在会议期间拨冗到湖南讲学交流。借此次讲学之机,两双为人类福祉劳作了一辈子的大手,紧紧相握了。

  约翰·戴森霍夫于1943年出生于德国慕尼黑的乡村,父亲是农场主,一心只想让儿子子承父业,经营农场,但约翰·戴森霍夫违背父母意愿,潜心学业,终身研究世间万物赖以生存的光合作用,他利用X射线的晶体结构解析技术,于上世纪80年代初成功解密光合作用。1988年,他与另外两位学者共同分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的诺贝尔化学奖。

  今年82岁的袁隆平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技术,到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中国有九亿农民,他一个人相当于干了两亿农民的活。有人预估,他育出的种子共创造效益5600亿美元,他也因此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院士通过杂交的手段和基因研究来提高水稻的光合效率,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属于植物学方面的应用科学;而约翰·戴森霍夫研究光能是如何被贮存起来变为化学能的,属于生物化学。一个是要让光合作用充分得到发挥,以使天下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植物更加生机盎然;一个是要如何充分利用光合作用,以使水稻更加增产让人类受益。两位科学巨匠殊途同归,穷尽毕生心血,只为人类生存得更美好。

  讲学之余,约翰·戴森霍夫携夫人还参观访问了株洲,足迹覆盖规划展览馆、神农城、湘江风光带、云龙新城等景点。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长期奋战在实验室里的科学家,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产生出浓厚的兴趣。当他聆听当地艺人一曲《春江花月夜》的演奏后,这位脸泛红光的老人,饶有兴致地坐在古筝前,伸出那一辈子拿试管的手指,轻轻弹拨起来,一招一式,竟像一个曾经接受过古筝培训的人,让人惊讶于他对中国乐器的悟性;在古筝的余音里,约翰·戴森霍夫又品起绿茶与黑茶来,喝惯了咖啡的他轻轻咂着嘴,品味着中国饮品的神奇。在云龙新区的农民家里,他还对传统娱乐工具中国麻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工作人员指导下,他用生硬的汉语念着“东”“中”“发”“筒”……当陪同人员指导他成功地和了一盘后,他快乐得像个孩子似的哈哈大笑。尤其令株洲人津津乐道的是,这位科学巨匠在欣赏了当地书法家的表演后,也提起毛笔练起中国字来,只见他执笔、运笔、点画,写下了“株洲”二字。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他第一次拿起中国毛笔,“株洲”二字的书法水平,普通中国人都难以达到,这足以看出他对中华文化的崇敬心与领悟力,人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有谁知道,这位性格内向治学严谨的学者,生活中还特别喜欢音乐、下棋、游泳和滑雪哩。

  欢迎宴会上,当志愿者为约翰·戴森霍夫及夫人献唱一首英文歌《我的爱》之后,没想到袁隆平院士兴致勃勃地站起来说:让我也来一首吧!只见袁院士清了清嗓子,娴熟地唱了一首《老黑奴》——昔日快乐无羁的人们/如今安在/还有我抱在膝上的小家伙/他们都已到了我灵魂渴望去的海岸/我听见他们亲切呼唤……当歌声停止,席间掌声四起,约翰·戴森霍夫竖起大拇指赞道:Verygood!

  在人们的印象中,袁隆平院士一生与水稻与泥巴打交道,一双粗糙的手捧出了亿万斤粮食。其实,他与约翰·戴森霍夫一样,十分热爱文化,业余时间拉小提琴,下象棋,他的母亲是北京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师,袁隆平从小就接受过英美文化的熏陶,只是鲜为人知。

  当袁隆平院士风尘仆仆地从海南试验基地赶回湖南,人们期待的是两位科学巨匠关于光合作用的高端对话,而在会晤期间,人们更多感受到的是两位科学巨匠的博学与风趣,他们不仅是令世人瞩目的科学家,更是和蔼可亲的老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沟通术:学会用沟通处理人际关系

    作者:侯伟

    每一个想取得成功的人,都必须先学会处理人际关系,都必须处理好人际关系。尤其是在当今世界,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