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兰小城,有一位美丽善歌的姑娘薇娥丽卡。她最喜欢唱的片段,是作曲家Preissner的女高音咏叹调,但丁的《神曲》中的《迈向天堂之歌》。这首曲子对歌手要求很高,尤其是高音部分,就像“提着性命唱出来的”。
薇娥丽卡天生有甜润而尖锐的嗓音,不过,医生告诉薇娥丽卡,她的心脏天生不适合唱歌,尤其是唱高音。但是薇娥丽卡无法抗拒生命热爱的呼唤,她还是去担任了这部交响曲首演的独唱。"刚刚唱完那几个高音符,一阵突发的心绞痛令薇娥丽卡感到越来越不能有自己的身体,刹那间瘫倒在舞台上,死了。"(刘小枫《沉重的肉身》)
这是波兰伟大的宗教电影导演奇斯洛夫斯基电影《薇娥丽卡的双重生命》中所讲的故事。每个人在生命中都有无法放弃的热情与追求,但是,生命的悲剧就在于如此深情的热爱,却并非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智慧、能力、健康或运气去追求,更勿论获得。人的许多苦痛,往往就在于个体追求与现实局限间的差异。
斯蒂夫·乔布斯的一生,仿佛都在竭力耗损自己的生命能量,去追逐自己的生命热爱,却一再地被命运无情的棍棒所狙击、击打。
关于乔布斯的制度探讨或者他的传奇人生,都被说得太多。而我只想谈论人本身。如果有人说乔布斯的一生是喜剧的话,那么他必然只是隔岸观火的人,抑或被乔布斯周身所散发的光圈所眩晕,无法观照他耗尽全力的悲剧抗争。
他从出生起就被命运拨弄。大学教授的父亲,艺术家的母亲,却使他成为弃儿,被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所收养。他于是试图改变命运,从17岁开始就以AppleI获得了条件的改变,成为亿万富翁;而当他正准备大展拳脚时,却被内部哗变所驱逐;他卧薪尝胆,终于在1997年重夺苹果王位,甚至成为终身帝王。iPod和iTunes使乔布斯成了传奇,此时却被诊断出胰腺癌。频频现身产品发布会上的乔布斯一次比一次瘦弱,何尝不像薇娥丽卡用生命去追逐那几个超高音符一样,在自己的舞台上耗尽心身?当苹果在2011年达致世界第一市值公司时,如同薇娥丽卡的高音从喉咙中飘出,乔布斯的生命已然油尽灯枯。
这难道不是一场个人有限的生命,与无限主宰的命运之间的残酷赛跑?无论你如何热爱自己的事业,如何崇高地要改变人类生活,如何挣扎着试图逃脱命运裁判,到最后你仍无法战胜一言不发的自然。
乔布斯1974年只身奔赴印度朝圣,终生信佛,甚至在苹果总部设置“观音禅修中心”。他的行为却似乎与佛教信仰的精神大相径庭。因为佛教尤其是禅宗,更崇信的是通过个人修行,以达到顿悟,或言进入自由世界,并没有任何改变世界的教义。而乔布斯最有名的格言,就是“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我猜想他的信仰与信念所以并行不悖的原因,恰恰就在于,一方面他的生命热情就在于通过毕生努力去改变自己和世界,但另一方面却认清无论怎样抗争都无法逃脱命运的裁判。他一面着手改变着世界,另一面却试图通过信仰来舒缓自己不安定的灵魂。
于是我想通过对乔布斯的人生际遇、处世行为和内在信仰的回望与关切,或许我们可以逐渐接近他的灵魂。
对乔布斯而言,个体的生命在庞大的命运面前显然是无奈的,任何的挣扎都是悲剧性的。但个体生命的热情恰恰在于对无限庞大的改变和对于完美的创想。
乔布斯所追求的无非完美。从iMac开始,乔布斯一直就在用完美的产品来改变这个世界,无论是技术、产品、营销、还是传播的认识。他亲自配音的ThinkDifferent系列广告既是改变世界的宣言,也是改变人们认识的宣讲。iPod之后的iTunes,乃是对音乐产业的重整与规范;AppleStore连锁店,是对于零售行业的变革和重整;iPhone、iPad之后的AppStore,乃是对整个网络领域、计算机领域,甚或是包罗万有的娱乐、阅读、旅行、办公……等等产业的整合与规范。甚至回溯到1990年代,一个小小的Pixar,乃是对于整个动画产业领域的技术整合与规范。
这或者才是乔布斯的核心:他的个体生命热情,的确是改变世界。而佛教信仰,无非是对他个人命运的一个小小的、自私的救赎。一个个人,其死生和悲剧,相比于整个世界的完美与变革而言,那真的是微小得可怜了。抵抗个人的命运,改变世界的面貌,这是何等宏大的交易?
其实,我们都是命运与制度中的小小微尘。即便我们都曾有过完美世界的幻想,亦都在命运倔强地扭曲中流于平凡。在中国人的世界中,我只找到一个对应人物,那就是苏东坡。他一生中所遭际的劫难无数,可都成为了创造完美的机会。而他们都笃信佛教。
我们完全可以悲叹薇娥丽卡的生命悲剧,可是我总觉得当她的高音飘出天际之时,命运已为之动容。如果我们要纪念乔布斯,就不要只是耽溺于他创造的产品。毕竟,世界仍在前进,逝者已然往生,更完美的产品还在未来等待我们。只是这样完美的生命热情,也许只有等待下一个天才,用他的个体悲剧,来换取世界的福利。
乔布斯的一生宛若一部跌宕起伏的小说——他一出生便被送人;他曾经历过颓废的青年时代,才华横溢却性格乖戾;他年轻时拒认自己的亲生女儿,与现任妻子成婚后又成了个宠爱孩子的父亲。他的生活似乎印证了自己2005年时的一次公开演讲,“人们无法预见到可能引起未来事件的偶然,只有在事后才能发现其中千丝万缕的关系。”
妹妹戏谑他忙到来不及冲马桶
史蒂夫·乔布斯的童年并不能算幸运,他原是两个知识分子——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毕业生阿卜杜勒-法塔赫·扬达利和乔安妮·辛普森之间爱情的结晶,不过一出生就被交给了旧金山一个工人家庭收养。
乔布斯的养父保罗·乔布斯高中就辍学了,干过机械师、二手车销售员、房产经纪等工作,妻子克拉拉则是一个兼职的工资结算员。
这个家庭的收入不高,但保罗和克拉拉十分喜欢孩子,除了收养乔布斯外,还收养了另一个小女孩帕蒂。
乔布斯的生父生母在将乔布斯送给他人抚养之后又生下了一个名叫莫纳·辛普森的女儿,这次他们没有放弃女儿。乔布斯后来得知自己的亲妹妹成了个小说家,拥有一颗和他一样热爱创造的心,他感到非常兴奋。
不过,让乔布斯尴尬的是,辛普森写了本名为《一个好人》的书,主人公是个和乔布斯很相似的人物——他会忙到来不及冲马桶,同时又过度自恋,无法照顾好自己的女友、女儿。
高中就预言自己会成百万富翁
乔布斯高中就读于加利福尼亚州库比蒂诺的豪穆斯塔德高中,他在读十年级的时候就告诉当时的女友布雷南,他将来会成为一个百万富翁。
在高中和短暂大学生涯的朋友记忆中,乔布斯是个亲切、随和的人,与他之后在全世界面前留下的雄心壮志、追求疯狂的形象完全不同。
不过,乔布斯做生意的本领却一早就已经显现出来——他曾经在旧货市场买了一个二手立体声收音机,然后维修了一下出售,赚了一小笔。
不过,乔布斯的商业才能似乎和他对反主流文化的兴趣产生了冲突。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青少年中盛行反主流文化,乔布斯也身陷其中。他迷上了歌手鲍勃·迪伦,会花好几个小时的时间听迪伦的音乐。很多年以后,乔布斯仍然能在股东会议上完整地引用迪伦的歌词。
高中毕业后,乔布斯选择了一家自己喜欢的大学——俄勒冈的里德大学。他的父母为此花光了几乎所有的积蓄,为他凑齐了学费。
在里德大学,当大多数小混混沉溺于酒精、毒品和色欲的时候,乔布斯找到了思想上的依托——禅。没错,就是佛教里的禅宗。
1974年年初,乔布斯终于离开了里德大学,这倒不是因为他厌倦了嬉皮士和禅宗并行的生活,而是因为他脑子里冒出了更大的理想——他要去印度朝圣,研习更深奥的佛法。
后来回忆起在印度旅行的时期,乔布斯曾表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只有两三件,这是其中之一。”乔布斯称这次印度行为“迷幻经历”。他甚至表示,他周围的人,如果没有这种跨文化的体验,是难以完全和他产生共鸣的。
消费者趋势策略研究者杰夫·杨表示,苹果的成功与乔布斯的禅学有很大的关系,禅宗强调的是“无为的力量”,因此“极简”也成为苹果设计的核心,造就了独树一格的苹果品牌。
将所有感情投入苹果公司
1976年,乔布斯21岁的时候和合作伙伴共同创立了苹果公司。他似乎是本能地意识到了个人电脑会有革命性的发展,而他将会是这场革命的领导者之一。
尽管乔布斯的朋友们都认为,他当时的女友布雷南对他仍有爱意,但乔布斯已经将自己的感情投入到了苹果公司。
乔布斯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但并不代表他不会迷上美女。在与女友同居期间,乔布斯迷上了公关顾问芭芭拉·亚辛斯基。但就在此时,布雷南怀孕了。乔布斯拒绝承认这个孩子,也不愿意提供任何帮助。
1978年,布雷南生下了女儿丽莎,母女俩靠福利救济生活。
当地的县政府起诉了乔布斯,并且让他去做亲子鉴定,结果证明乔布斯有94.4%的可能性是孩子的生父。
就在1980年苹果公司准备公开发售股票之前,乔布斯终于同意每月给孩子385美元的抚养费。
因私生女被曝光而暴跳如雷
1982年行将结束之时,乔布斯得知《时代》周刊打算评选自己为“年度人物”,因为他在计算机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但是,《时代》编辑在了解乔布斯不为人知的阴暗面之后,改授“计算机”为“年度机器”。封面文章之后就是关于乔布斯的短文,客观中肯地描述了乔布斯的成就,也指出了他的独裁倾向。同时,文章还揭露了乔布斯长期拒绝给予私生女资助的事情。
乔布斯暴跳如雷,指责老友丹·科特基出卖了自己。上大学时,这两个人是亲密无间的挚友,他们一起嗑药,一起去印度。他们也一起在车库里埋头苦干,如今这个车库已经成为传奇。但是从那一天起,乔布斯再也没有和丹说过话。
也是从那时候起,直到乔布斯去世,他始终对媒体保持强烈的警惕,防止媒体曝光私生活。
这种保守沉默的做法在乔布斯的专业领域也得以传承。他意识到了保守秘密的重要性,因为这会激发对新产品的灵感。
妻子改变了他的生活
1990年左右,乔布斯与后来的妻子劳伦·鲍威尔相识。当时,劳伦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读书,此时已成功创立苹果的乔布斯受邀给他们上课。劳伦在乔布斯演讲中途走进讲堂,并坐到了第一排的中间。
两人约会不久,劳伦就怀孕了,36岁的乔布斯面临了和22岁时一样的境地——到底该如何面对这个未出生的孩子。这一次,他选择了结婚。1991年,乔布斯和劳伦的第一个孩子里德诞生。
结婚之后,乔布斯的个人生活总算安定下来。他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妹妹以及分别36年的亲生母亲,更重要的是,他力挽颓势,重返苹果公司执掌大权。
对于这一切,乔布斯曾感言:“这些都要感谢我的婚姻,感谢我的妻子。”在乔布斯看来,是劳伦的到来改变了他糟糕的生活方式,将他引向了正确的生活道路。事实证明,乔布斯是个宠爱孩子的父亲。之后,夫妇俩又生了两个孩子。
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事业上,劳伦对丈夫的支持一直很坚定。2008年10月,在苹果MacBook笔记本新品发布会上,劳伦悄然现身为丈夫捧场。媒体发现,作为“苹果第一夫人”,她使用的手机也是热销的苹果iPhone。两人在会场上的亲密表现羡煞了一众嘉宾。
美国《国际财经时报》称劳伦虽然是“全世界最大公司CEO的妻子,却从未生活在乔布斯的阴影下。她见证了乔布斯20年来的重新崛起,并成为乔布斯的至爱”。
在一次访谈中,乔布斯坦言他曾经扪心自问,“当生命行将结束之际,我会选择在那些商业会晤中度过还是更愿意陪伴在这个女人身边?”他的选择便是和劳伦在一起。
希望被看做梦想家
乔布斯一直希望外界将他看做是个梦想家,而不仅仅是个天才。在上世纪80年代,乔布斯曾经和比尔·盖茨一起约各自的女友外出,他们的女友都意识到,这两个人在悄悄地嫉妒对方的名声——盖茨已经被认为是个伟大的商人,但他希望被认为是科技创新先驱;乔布斯则渴望像盖茨一样成为一个传奇商人。
在1985年乔布斯出走苹果之前,商业上的决策主要是由年长的、经验更丰富的高管们掌控,而不是公司的创立者。乔布斯可以给研发团队买架钢琴,也可以往冰箱里塞满新鲜果汁,但他不能只靠自己的力量创立一家工厂或是发布一款新的电脑。因此在离开苹果后,他非常渴望证明自己能够在商业领域游刃有余。
之后的十年,乔布斯的生意做得并不成功,但他从中学到了不少经验,并最终在重返苹果之后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受尊敬的商业人士之一。
对创新的渴望,对完美的追求,让乔布斯不同与其他工程师和公司高管带给人们的惯有形象。从开创苹果公司到遭好友背叛离开苹果,再到重返苹果创造奇迹,乔布斯的经历也算曲折。穷其一生,乔布斯对完美的狂热追求令他为这个世界贡献了重大的革新和改变。然而,这位奇才最终还是败于病魔之手,让全世界对他充满哀伤和惋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