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1859-1916) 河南项城人。1895年,开始小站练兵。1899年任山东巡抚。1902年被任命为北洋大臣。1908年被开缺回籍。1911年武昌起义后,清廷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1912年2月15日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5年袁恢复了君主制,1916年3月宣布废除帝制,6月6日,因尿毒症身亡。 武昌起义爆发第二天,即1911年10月11日(夏历八月二十日),这一天,是袁世凯五十二岁寿辰。该年政局动荡,大清国四川与湖北省的保路运动风起云涌;京城之内,“暗杀党”更是兴风作浪,人心惶惶;皇族内阁的排汉倾向愈演愈烈,汉人高官对政府越来越不满。 洹上野老小王侯 不过,政局越坏,袁世凯的寿诞,倒是越办越热闹,这一天,前来给袁世凯祝寿的亲信旧部,比往年更多:赵秉钧、张锡銮、倪嗣冲、袁乃宽、王锡彤等,“咸集洹上”。 “洹上”,是河南省彰德府北门外的一个小村。1908年,袁世凯因“足疾”被迫“回籍养疴”,他便在彰德北门外洹上村购置了一座别墅,加以扩建,提名“养寿园”。园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山石叠翠,池水碧绿。袁世凯曾弄舟池上,持篙立船尾,其兄袁世廉则披蓑垂纶而坐,并延请天津某照像馆为他摄影,名曰:“蓑笠垂钓图”,并送上海《东方杂志》登载,以示寄情山水,鱼樵足乐,不再闻问政治。不过,袁世凯放情山水是假,韬晦待时是真,“养寿园”内,就设有“电报房”,随时可与北洋旧部、京城心腹联系。 “洹上”三年,袁世凯曾写《自题渔舟写真二首》自道心曲:“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 袁世凯的五十二岁寿宴一如往年,宾客盈门,觥筹交错,把酒言欢。正当寿宴尽兴之时,武昌起义的消息突然传来,“客座相顾失色”。武昌发生起义,不同于往常,革命党人以往的革命活动,往往在东南沿海一带,对大清帝国的高级官僚们来说,这不过是手足之疾,旋起旋灭,不值得大惊小怪,而湖北发生革命,则是祸起腹心,极难痊愈。袁世凯立刻下令停止祝寿活动,“剧宴皆止”,又顾宾客言,“此非洪杨之祸可比”。“洪杨”,是指天平天国战争。袁世凯出此语,别有深意。 清廷与袁世凯一样,知道武昌首义“为祸至重”,此次对于武昌起义的反应十分迅速。10月12日,即令陆军部大臣荫昌率北洋军第一军和第二军前往湖北镇压。在清廷平叛命令发布的当天,第二军军统冯国璋便秘密潜往洹上,请袁世凯面授机宜。袁世凯以六字秘诀作答:慢慢走,等等看。 挟“寇”以自重 受命赴武昌平叛的陆军部大臣荫昌出身满洲正白旗,曾受德式军事训练,资历较高,也是袁世凯旧交。受命平叛,荫昌的最大顾虑,即是如何指挥他根本指挥不动的北洋军。 自鸦片战争之后,清廷的正规国防力量满洲八旗与汉军绿营兵可谓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得以平息,还是倚仗了湘淮地主团练武装。咸同之后,中央对地方诸侯日益忌惮。实际上,清廷对中央日益弱化、国防力量日趋下降,并非毫无举措,这步棋就是1895年派袁世凯赴天津小站练兵,督练“新建陆军”,即“北洋军”前身。“新建陆军”聘请德国教官,采取近代德国陆军制度,组建步、马、炮、工、辎等兵种,全部采用外国新式武器装备。但是清廷督练“新建陆军”的用意却与其结果相反,国家军队私人占有,是历朝历代难以克服的军制难题。北洋军的私有化轨迹也不例外,从小站练兵开始,袁世凯的私人、亲信担任军队各要职,下至卒伍,上至官长,皆为袁世凯旧部私人,“兵为将有”、“只知有袁宫保不知有朝廷”。 荫昌碰上的问题,不是北洋军不能战,而是北洋军不愿为清廷战。在此时机,袁世凯旧交、素爱钱财的“皇族内阁”总理大臣奕劻乘机入奏请重新起用袁世凯,会同荫昌调遣各军。素恨袁世凯的摄政王载沣不得已,于10月14日下旨授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兼办剿抚事宜,“除湖北军队外,荫昌所率各军及水陆援军,亦得会同调遣”。这道诏命,没有把前线军事全权全部交给袁世凯,而只给了袁一个副职,对此,袁世凯回奏称,“足疾未痊,难肩重任”。清廷不得已,只有敦促荫昌赴命。 其时,京广线已经开通,从北京运兵至武昌,只需二三日,但荫昌号令不行,北洋军囤兵不进。袁宫保不出山,大清帝国最具战斗力的北洋军便一日不动弹。 从彰德到北京 为解荫昌之困,清廷于10月20日再命“小站旧人”、协理大臣(相当于今日副总理一职)徐世昌微服前往彰德,询问袁世凯意图。 袁开出六项条件:一,明年召开国会;二,组织责任内阁;三,开放党禁;四,宽容武汉起事人员;五,授以前方军事全权;六,保证粮饷供给。这六条,实际上要把军事与政治大权,全部从皇族内阁手中夺过来,甚至于载沣与奕劻的地位,都将不保。 鉴于袁世凯要价太高,清廷只好倚仗荫昌。但北洋军囤兵信阳(河南)与孝感(湖北)之间,并不执行命令。10月22日到24日,湖南长沙、江西九江、陕西西安纷纷发生起义。25日,革命军在汉口发动攻势,进展到三道桥。革命来势迅猛,不仅南方震动,北方的形势,也渐趋不稳。10月27日,载沣不得已召回荫昌,委任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接替其职务。前线的北洋军听闻袁世凯要亲自来督军,一个个摩拳擦掌、兴奋不已。同日,踌躇不前的冯国璋下令猛攻汉口,数日后就攻陷汉口。袁世凯未出彰德,就给清廷送了份大礼。但袁世凯组阁的要求,清廷并未满足。 恰此时,“滦州兵谏”帮了袁世凯一个大忙。武昌起义前,清政府抽调驻防奉天的新军第二十镇进关举行秋操,军至滦州,武昌起义爆发,清廷令其暂驻滦州。10月29日,该镇统制张绍曾发动兵谏,要求在本年内召集国会、选举责任内阁、皇族不得充当国务大臣等。张绍曾的动议,与袁世凯六条相差无几。清廷内外交困,当即就下罪己诏,并准备随时“北狩热河”。 为防清政府过快倒台,11月1日,袁世凯终于离开彰德前往孝感视师。11月9日,清廷通过资政院选举的形式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载沣自动解除“摄政王”身份,以醇亲王名义退归藩邸。 1911年10月11日至11月9日,从彰德到北京,从“钓翁”到清政府的实际代理人,袁世凯走了一个月。同是这一个月,多省宣布“独立”,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终将落幕了。北洋军攻占汉阳的同时,南京被革命军攻下,而在与革命军且战且停的同时,袁世凯派随员刘承恩与黎元洪联系议和,并派出唐绍仪与南方代表伍廷芳议和。双方都达成了默契协议,只要袁世凯“驱除鞑虏、拥护共和”,便选举他为民国大总统。 (本文撰写时参考了陶菊隐著《武夫当国》、李宗一著《袁世凯传》、文斐编《我所知道的袁世凯》等资料。) ■诗文评价 袁世凯的自挽联: 为日本去一大敌; 看中国再造共和。 二儿子袁克文讽父诗: 绝怜高处多风雨, 莫到琼楼最上层。 历史学家唐德刚评价: 袁世凯之当国正值我国近代社会、政治转型的开辟时期,而他又天生是个“治世能臣、乱世奸雄”的曹操型的人物,主观的个性和客观历史发展的轨迹,两者凿枘不投,怎能不粉身碎骨呢? ■袁世凯轶事 春节的由来 1913年7月,内务总长朱启钤向袁世凯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因当时是“五族共和”,端午等汉族节日列为全国节日不妥),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实行。 ■那一年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10月14日,清廷下旨授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袁称疾不出。10月20日,袁提出了包括组阁的六大上位条件。10月27日,清廷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接替荫昌去湖北前线督战。10月29日,袁致书黎元洪,首提和议。11月16日,袁内阁成立,军政大权独揽。12月1日,武汉停战。12月7日,派唐绍仪去武汉、上海与革命军议和。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电袁:虽暂代,然虚位以待。1月9日,清廷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1月17日,袁密奏太后劝其赞成共和。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第二天,孙中山辞职,15日,袁当选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张晓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