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5日,即辛亥革命前五天,黄兴致信武昌革命党人吕志伊,谈到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的设想:
今汉阳兵器厂既归我有,则弹药不忧缺乏,武力自足与北部之兵力敌。长江下游传檄可定。沿京汉铁路以北伐,势极便利。
这一年四月以来,黄兴组织策划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同盟会折损近百精英,革命党人对于前途曾颇感迷惘。作为同盟会领导的黄兴,在香港一边养伤,一边忙着策划对清廷官员的暗杀,以此报复清廷。该年8月,黄兴遣人谋炸广东水师提督李准,未果;9月,少年侠士李沛基又请缨再去行刺广州将军凤山,临行前,黄兴赠《蝶恋花》一首,结尾是“不道珠江行役苦,只忧博浪锥难铸。”
李沛基不辱使命,于10月25日炸死了广州将军凤山。同在这一天,黄兴已在上海登上了奔赴武昌的江轮。
驰赴武昌振军心
武昌起义爆发,黄兴赴上海,再辗转前往武昌。
这时的革命军情况并不乐观,北洋军精锐力量、冯国璋所率陆军第一镇正向武汉三镇前线攻击。危急时刻,黎元洪听说黄兴将至,便命人执一大旗,上面写着三个大字“黄兴到”,遍游武汉三镇,以定军心。
黄兴是10月28日抵达的汉口,军政府刻了一枚战时总司令印信,在阅马场筑坛拜将,黄兴接印后向黎元洪鞠躬宣誓就职,在场军民齐声高喊万岁。有民众自发制作了三面上书“黄”字的大旗,分别竖立在黄鹤楼、龟山、新市场上空,旗子迎风飘扬。
黄兴就职后偕李书城、宋教仁等人亲临汉口前线督战,前线指挥官何锡藩率军民热烈欢迎。时近初冬,饥寒成为革命军的大问题,黄兴在洞庭湖十县征集大批米粮,组织船队,运往汉阳支援军食。他在汉阳龟山西南边一所小学中设立炊事房,开20个大灶,征用民工,为5000人做饭、送饭,每日两餐。黄兴召集营长以上干部训话:
“我们是国民革命的先锋,期待全国的响应,共同奋斗!成功在望,胜利可期,盼望大家为国为民,为锦绣河山的再造,写下历史的新一页。”
吴楚英雄戈指日
从香港绕道上海至武昌前,黄兴写成一诗《致谭人凤》:
“怀锥不遇粤途穷,露布飞传蜀道通。吴楚英雄戈指日,江湖侠气剑如虹。能争汉上为先着,此复神州第一功。愧我年年频败北,马前趋拜敢称雄。”
“争汉上”,是黄兴一贯的军事策略,前致吕志伊的信就谈到了“汉上”的重要性。武汉三镇,为华中枢纽,有水利火车之便,进可攻退可守。武昌光复,意味着从清廷统治中心点燃了革命之火,这就是黄兴所谓的“此复神州第一功”。尽管“年年频败北”,这一次,黄兴却是“马前趋拜敢称雄”。不过,武昌起义功成,与辛亥年四月的“败北”,却不无关系。
辛亥年四月,黄兴从南洋筹款返回香港,尽管所得款项,远比预想的要少,但“时不我待”,“广州大举”仍按期进行。自1905年以来,6年里黄兴在广西、越南、云南、广东,领导数次武装起义,以黄花岗起义投入最大,起义前,黄兴写下绝命书,以志必死之心。黄花岗起义失败,黄兴伤右手,断两指,其子黄一鸥也险些丧命。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黄花岗起义经费不足的情况下,黄兴仍拿出一部分经费来资助了湖北的革命党人。
广州起义前,黄兴听说湖北革命党人资金紧张,难以为继,就从募集到的钱中拿了部分给同盟会员谭人凤,委托其带给湖北的人员。这笔资金,分给居正600元(银元),孙武200元。用这些钱,他们在汉口法租界和武昌设立秘密机关。随后,在汉口俄租界建立了一个机关部。孙武后来偶然爆炸了一颗炸弹,促使武昌起义提前举行,就是在这里。
按照黄兴的计划,武昌起义,应在广州起义事成之后,而后,粤汉一体,革命可成。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广州起义,以失败告终,而武昌起义,却开启了全国性的革命潮流。
领袖惟有孙中山
武昌起义,因黄兴的到来而大受振奋,但在军事力量的对比上,武器人员配备都落后的革命军显然无法与北洋军相抗衡。阳(汉阳)夏(夏口)战争的战局,实际上已无挽回可能。
11月27日,汉阳失陷前夕,黄兴誓与汉阳共存亡。黄兴的参谋长李书城等人强拉他退出汉阳,可当江轮渡至中流时,黄兴目睹汉阳城,忽然快速跑到船舷纵身投水,幸亏副官长曾昭文等人合力抱住才没有葬身长江。
阳夏战争尽管失败,但是战事拖延了一个多月,南方诸省,纷纷光复。南北议和,也随之进入秘密协商阶段。阳夏之后,黄兴赴上海主持东南军务,途中,黄兴与老友宫崎寅藏相遇,一首七律《赠宫崎寅藏》在这时写就:
独立苍茫自咏诗,江湖侠气有谁知?
这一年的12月,在黄兴指挥下一举攻克南京,上海、苏州等地也相继光复,12月4日,革命党人召集的各省代表投票中,决议推举黄兴为临时大元帅,主持南北议和的谈判。可黄兴一再推让,后改推黎元洪为大元帅。12月29日,17省代表聚首南京大元帅府,大家公推黄兴为总统候选人,黄兴再次婉拒,之后推举孙中山为总统,黄兴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
从1905年在日本成立同盟会到后来因为与孙中山有分歧而赴美,黄兴始终努力维护孙中山的领袖地位,甘愿只做二把手。在1907年光复会章太炎等人就以潮州起义失败为由,要求罢免孙中山的总理职务,改由黄兴担任,黄兴推辞。1909年,陶成章起草《孙文罪状》要求改选同盟会总理,黄兴又是极力抵制。即便在后来,因为中华革命党的建立孙黄一度闹僵,黄兴远走美国,在旧金山收到拥护者来信,希望他可以另行组党时,他都回信说,“领袖惟有孙中山。”
1912年4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北迁,黄兴留守在南京。6月,黄兴辞职。10月,黄兴从上海乘舰回乡,有意功成身退。抵达长沙时,家乡数万人簇拥欢迎,学生们集体高歌:“晾秋时节黄花黄,大好英雄返故乡。一手缔造共和国,洞庭衡岳生荣光。”
1916年,黄兴因病去世,在日本疗病的蔡锷万分悲伤,他的挽联是:“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作一生者;曾送我海上,忽哭君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不久蔡锷也因病逝世,两人同葬岳麓山。
(本文参考薛君度所著《黄兴与中国革命》、石彦陶与石胜文所著《黄兴传》、萧致治所著《黄兴的历史地位与黄兴研究的回顾》等著作。)
黄兴(1874-1916)
字克强,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人。22岁中秀才,后在日结识孙中山,任同盟会庶务(相当于协理),成为会中仅次于孙的领袖。1911年之前,曾多次领导革命党人发动起义。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黄兴任陆军总长。1916年10月在上海病逝。
■这一年
1911年4月27日,黄花岗起义爆发,黄兴亲率敢死队进攻两广督署,伤右手。失败后潜往香港养伤。
10月,武昌起义爆发,黄兴乔装赴鄂,指挥汉口的汉阳保卫战,苦战近月,促使各省次第光复。汉阳失守后,辞职赴沪,被光复各省代表推为副元帅,代行大元帅职权。
■黄兴葬礼
宫崎滔天如此记述送葬情形:“在狭仄的街道中缓缓行走,拥挤不堪,迟迟不能前进。距河岸不足两华里的行程,费时达两个钟头之久。……灵柩到达时,河中船上的汽笛哀鸣。渡河的以及未能渡河的群众,都忍不住掉泪。”
■轶事
孙黄之友谊
1916年10月,黄兴去世,享年仅42岁。孙中山闻讯悲痛欲绝,第二天即发函海内外,哀告黄兴逝世的消息。按照传统习惯,讣告是由死者的亲属发布,而黄兴逝世的讣告则是由孙中山单独署名发布。孙黄之革命同志友谊,于此可见。
■评价
祖父对我们后代影响最深的,就是他留下的四字家训“无我”、“笃实”。他强调的“无我”代表了做人的最高境界,每一个人都要把自己放在国家和事业中去,为了大我牺牲小我。而“笃实”强调的则是做人要踏实。他临终前把宋教仁的儿子叫到床前,对他说:“你要知道你父亲是怎么死的。再也不能这样沉溺下去”。我父亲临终时,曾要求我不准写祖父的事,他说不要干扰历史学家的正确评价。就像我祖父说的:“功不必自己成,名不必自己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