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末到历史拐点的1949年,华夏大地上“城头变幻大王旗”,各色军阀、政客“你方唱罢我登场”,其统治大多很短命。在众多短命军阀中,就有这么一位实力派,执掌山西38年,始终屹立不倒,大权从未旁落。其间虽然在中原大战失败后,有过短暂一段时间“下野”,但事实上山西的军政大权仍然由其遥控。
他就是长袖善舞的阎锡山,是民国军阀中唯一的“不倒翁”。那么,阎锡山是如何当上山西土皇帝的呢?
1883年10月8日(清光绪九年九月初八),阎锡山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今属定襄县)一个以经商为主的小地主家庭。九岁入私塾,读过《三字经》等启蒙读物与部分四书五经。14岁辍学,随父阎书堂到五台县城内自家开设的吉庆长钱铺学商,参与放债收息及金融投机。1900年在一次投机中惨败,负债两千吊,父子二人被迫逃往太原躲债。金融投机虽然短暂,但却为阎锡山后来进行政治活动积累了原始经验。为了生计,阎锡山在太原做过清军中的伙夫,当过店员,吃了不少苦头。
1902年,在太原当店员的阎锡山,考上了山西武备学堂学军。1904年被保送到日本留学,先入东京振武学校,毕业后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六期。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下,他于1905年加入同盟会和同盟会的军事核心组织“铁血丈夫团”,曾会见孙中山并参与制订了同盟会的“南响北应”的战略决策,即同盟会在“南部各省起义时,须在晋省遥应”。从此,阎锡山登上了政治舞台。1906年,阎锡山从振武学校结业后入弘前步兵第31联队实习,次年正式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为第6期生。
1909年3月,26岁的阎锡山从日本毕业返国。他探知山西新军第43混成协协统姚鸿法之父姚锡光在清政府陆军部任左丞,回国时特意绕道北京谒见姚锡光,谎称自己是留日归国学生代表,施展出他阿谀奉承的伎俩,姚锡光于是写信给其子姚鸿法,授意对阎锡山予以关照。这样,阎锡山一回太原,便担任了山西陆军小学教官,三个月后升任监督。
其后,他又在太原的五大衙门大肆活动,晋见抚台、藩台、臬台、学台和道台,拜访咨局议长梁善济等上官,并同梁善济的门生邢殿元订“金兰之交”,以期得到梁善济的青睐。果然梁善济到处逢人说项,对阎锡山赞美有加。标统夏学津是山西巡抚丁宝铨的亲信,阎锡山就设法与夏学津接近,经夏学津介绍成为丁的门生。这年10月,他又参加清政府陆军部门举行的留日归国学生会试,考得陆军步兵科举人,被任为陆军第86标(也称第2标)教练官,相当于副标统,而标统正是夏学津。
当时清廷在山西驻军为一个混成协,辖两个步兵标(即八十五标和八十六标)、骑兵、炮兵各一个营,工兵、辎重兵各一队,归山西陆军督练公所节制指挥,公所总办就是曾任混成协协统的姚鸿法。第二年,由于丁宝铨和夏学津二人被参劾而离晋,阎锡山升为标统。
此时阎锡山一面与清廷权贵勾结,取得朝廷的信任;一面又以同盟会会员和“铁血丈夫团”成员身份,成立了一个核心组织,培植亲信,并结交不少革命党人,把山西新军的领导权基本上掌握在同盟会员和革命同情者的手中。
武昌起义爆发后,在太原的同盟会员密谋响应,但因新军有枪无弹(当局害怕起义收走了子弹),未能发难。10月28日,第八十五标奉命出发南下平乱,领到了子弹,阎锡山等同盟会员当即决定起义。29日晨,该标同盟会员杨彭龄、张煌等宣布起义,公推管带姚以价为起义军总司令。起义军攻入城内,杀死山西巡抚陆钟琦,攻占巡抚署,起义大获全胜。
后来为人熟知的阎锡山之骑墙作风此时就露出端倪了。据阎锡山表侄张瑞生回忆:1911年10月29日,山西起义军加入反满复汉的辛亥革命。阎锡山在这一仗中带着亲信躲在树丛中观望——“如果起义成功,他跟进的部队可以参与邀功;如果失败,造反的责任可推到别人身上。”民国人士孟默闻回忆说:少年时代,同学间对脚踏两只船的人常用“你这阎锡山”戏称。
在太原起义成功当天,阎锡山、温寿泉、张树帜等曾在阎锡山的标本部开会,提前酝酿山西都督人选。阎锡山主张选姚鸿法为大都督,理由是:一、姚鸿法原任第43混成协协统,是自己原来的直接长官,办事较方便;二、如起义失败,姚鸿法的父亲任清庭陆军部侍郎,事情好缓和。大家一致同意,并推温寿泉与姚鸿法接洽,但姚鸿法坚辞不允。温寿泉回报后,大家主张选阎锡山为大都督,阎锡山也有此意。
起义后的山西都督之选举开始了。选举大会由山西咨议局长梁善济主持。选举中,张树帜发觉有选立宪派首领梁善济的倾向,便立持手枪跳到主席台上,将梁善济挤到身后,大声号召说:“选阎锡山为大都督,赞成的举手!”全体议员在惊愕中,相顾举手,一致通过。粱善济见势不佳,从后门溜走。张树帜又大声号召说:“应当推选温寿泉为副都督。”大家也一致通过。这样,阎锡山当上了山西大都督,年仅28岁。
张树帜效犬马之劳,阎锡山论功行赏,委任其为晋北镇守使。张树帜在任多年,贪污腐化,搜刮民财,私开煤矿,可谓是官大财多未受艰险享福终身者。
当晚20时,阎锡山回到86标标部。85标3营管带熊国斌前来拜见,一进门,就掏枪射击。阎锡山迅速卧倒,躲过子弹。熊国斌是满族人,忠于清廷。阎锡山的护兵吴体官开枪打中熊国斌腿部,夺下手枪,将其拖到营门外灰窑内活埋。熊部闻讯溃散,在市内放火抢劫。阎锡山、温寿泉亲率执法队巡街,杀死乱兵100余人,平息骚乱。
太原是继武昌起义后,在全国响应起义的第三个省份,在北方是继陕西起义后的第二个省份。以阎锡山为首的山西革命党人在清廷对北方控制极严,又是在京畿之内的太原发动起义,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其中,阎锡山所起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参加辛亥革命是阎锡山一生中最光彩的一页。孙中山于1912年9月视察太原时曾说:“去岁武昌起义,不半载竟告成功,此实山西之力,阎君百川之功。……倘非山西起义,断绝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
阎锡山任山西大都督以后,立即组织山西执政政府,委派各部负责人,发布安民告示。他将部队整编为四个标,设东、南、北三路总司令,另建一个前敌委员会。令一部扼守娘子关,把守要冲,又令一部攻打雁门、大同、临汾、运城等地。同时一面派人前往北京与清庭联络通融,以期缓和局势;一面派人到武昌联络义军,争取军事援助,以防备清军兴兵讨伐。果然,清庭派第六镇统制吴禄贞为山西巡抚,带兵入晋,以图镇压革命。
袁世凯的真面目,早为一部分革命党人所认识,吴禄贞就是其中之一。阎锡山在吴禄贞的劝说下,与吴禄贞共组了“燕晋革命联军”,吴禄贞任大都督兼总司令,阎锡山和张绍为副。两军相联,公然打出反清旗号,出兵石家庄,一时在北方造成强大的革命声势。并决定会师北京,推翻清朝。
此时正在湖北指挥清兵与革命军作战的新任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闻此讯,气急败坏,对二人恨之入骨,以重金收买吴的旧部周符麟将吴刺杀。联军一时群龙无首,立即瓦解,不久,阎锡山则率部撤回娘子关。不久袁世凯回京后派兵进攻山西,娘子关失守,阎锡山率部撤出太原,一路攻入包头。
1912年2月,清帝退位,袁世凯窃据临时大总统之位。阎锡山见大势已定,便率部返晋。谁知袁世凯仍记前嫌,说他在清军进攻山西时弃城出走,不承认山西是起义省份,电令其部队不准擅自行动。
阎锡山又开始了他最擅长的钻营活动,他找到和袁世凯拜过把子的定襄县董崇仁,邀其随员入京星夜拜见袁世凯,表达自己竭诚拥护袁世凯之意;同时派人到上海找孙中山求援。经两方面的努力,袁世凯才同意阎锡山为革命党人,并任其为山西都督。阎锡山才得以重返太原,从此成为山西王。
当时,山西的新旧两派倾轧较烈,阎锡山玩弄两面三刀,对同盟会则拥护共和,对袁世凯则支持立宪。同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阎锡山被选为参议,可是他表面上应付孙中山,暗地里向袁世凯周围的亲信行贿,还不惜将自己的父亲阎书堂送往北京长住,表示向袁世凯送押了人质,以取得袁世凯对他的信任,并巩固了他在山西的地位。
1913年国民党发动的第二次革命失败以后,袁世凯把各省由原同盟会会员任都督的人大都撤换了,只留下山西的阎锡山和云南省的唐继尧未动。同年10月,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11月4日下令解散国民党,阎锡山马上执行,三个月内将山西全省的国民党党部一律解散了,自己也声明脱离国民党,并听任袁派到山西的爪牙金永(山西巡按使、民政长)肆意打击、迫害以至杀害同盟会员。
第二年夏,袁世凯改各省的都督为将军,阎锡山被任为同武将军,督理山西军务。从此他完全投靠了袁世凯,残酷镇压革命党人,并在全省军政机关中安排自己的同乡和亲信,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袁世凯的称帝心理此时无限膨胀,一时各省劝进之风弥漫,阎锡山争先请愿,三次致电北平,说什么“诚以中国之情,决不宜沿用共和制度”,“今日改定君主国体,正全国人民希望诞登彼岸之机会,其关系中国前途治安更巨且大。我大总统为4万万人所托命,以大有为之才,乘大有为之势,毅然以救国救民自任,无所用其谦让。”并指示山西商务总会和各处票号,假借山西公民等名义分电请愿,早废共和,而立君主。果然袁世凯称帝后封阎锡山为一等侯。
袁世凯倒行逆施,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蔡锷、唐继尧等在云南成立护国军,发布讨袁檄文,向北京进军之时,阎锡山仍站在袁世凯一边,致电北京国务院,声称“滇黔等省竟以少数地方二三首领擅立政府,私举总统,实属破坏大局,不顾国家”。当袁就护国军反对帝制征询各地大员意见时,阎指斥唐继尧等为“不忠不义不仁不智”之徒,恳请皇帝“褫革唐继尧、任可澄、蔡锷等官职荣典,宣示罪状”。1916年3月,当袁被迫撤销帝制后,阎犹通电要求滇黔诸君“痛加悛悔”,否则他将把护国军将领“视为公敌,与众共弃,愿效前驱,以伸挞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