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华国锋为干部下乡定三条铁规

时间:2013-07-16 08:33来源: 作者:纪红建 点击:
为了采写《人民的记忆》,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我一直在华国锋工作过的三湘大地行走。让我惊奇与感动的是,时至今日,湖南人民对他悲伤怀念的情愫,依然像一张无形巨网,张开在湖南的历史上空。其中,华国锋朴实的三条铁规,依然深深植根于人民的内心

  为了采写《人民的记忆》,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我一直在华国锋工作过的三湘大地行走。让我惊奇与感动的是,时至今日,湖南人民对他悲伤怀念的情愫,依然像一张无形巨网,张开在湖南的历史上空。其中,华国锋朴实的“三条铁规”,依然深深植根于人民的内心深处,已经成了一种不可忘却的情感!

 


  洪水的袭击,湖泊星罗棋布的湘阴田园破碎,灾民成群,加之血吸虫的危害,华国锋的神情总是严肃而深沉的。


  1949年10月下旬,华国锋和他的通信员裴红明踏着丝丝寒意,一前一后行走在和丰垸。和丰垸在湘江汇入洞庭湖的旁边,自打堤垸倒溃后,农民便在堤坝上用芦苇七零八落地搭了一些小棚子安身立命。


  走着走着,华国锋弯腰钻进了一座矮小破烂的棚子,裴红明紧跟其后。棚内一个40多岁的中年男人,正蹲在临时建的土灶前生火。


  “你是?”中年男人抬起伤痛的眼神,问道。


  “这位是县委的华政委,是到和丰垸来看灾情的。”裴红明赶紧说。


  “哦,是华政委啊!快请坐,快请坐。”中年男人急忙站起来让座。


  棚子里只有一条脏兮兮的旧木凳。华国锋一转身正要坐下去时,裴红明却拦着要去吹。华国锋冲着瞪眼睛,裴红明赶紧退了回来。随后,华国锋并没有再去坐凳子,干脆走到灶前,对中年男子说:“老乡,我来给你烧火吧!”


  “不,不,不。那怎么行!”中年男子不肯。中年男子正在烧火煮粥。


  “没关系,没关系。我也好随便了解些情况。”华国锋坚持着。


  华国锋一再坚持,中年男子只好让出地方。华国锋一屁股便坐到了地上,一边加柴吹火,一边与中年男子拉起了家常。


  “老乡,你家里几口人啊?”


  “老少共七口。”


  “住在这里多少年了?”


  “听祖上说,清朝嘉庆初年从江西迁到这里的。”


  ……


  正聊着,一只猪崽“哼哼”叫了几声,从床底钻出出来。这可把裴红明吓了一跳。南方人怎么把猪放在床下养呢?人怎么睡觉呢?小猪“哼哼”地叫着,摇着尾巴,在屋里从容不迫地走来走去。


  “出去,出去。”裴红明悄悄地用脚尖踢小猪,想把它赶出去。


  小猪似乎看到家里来了客人,显得亲热无比,竟然跑到华国锋身边去了。


  “老乡,你这头猪崽养得不错嘛!”华国锋伸手摸了一下小猪,对中年男子说。


  “嗯,要不发大水倒垸子才好,要不然一头都保不住了。”中年男子叹息着说。


  接着中年男子的话头,华国锋又详细问起了水灾的情况,比如堤垸倒溃情况啦,有多少人逃荒去了啦,有多少人缺粮啦,如何尽快把堤防垸修好啦等等。


  华国锋一边细心听着,一边向灶膛里加芦苇。芦柴潮湿难得烧燃,他就随手拿起吹火筒吹,吹得灶膛内风声呼呼,芦柴也哔哔剥剥作响。


  从年龄上来说,裴红明毕竟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他对华国锋手里的那个吹火筒很感兴趣。这个吹火筒既简单,又能奇特,就一根竹筒却吹得风很大。可能他还不太理解,就是这竹制的吹火筒,就像是上帝不经意间遗落在山野人家褶皱里的竖笛,被人民用来吹了千百年灶火。


  “政委,您休息一下,让我来烧一会。”裴红明说。


  华国锋便把吹火筒给了裴红明,自己靠中年男子坐下,畅谈起来,还不时拿出笔记本作记录。


  裴红明拿着吹火筒,像是得到什么宝贝似的。他上下察看,原来这吹火筒是米把长的竹管做的,中间的竹节都打通了,但底部没有打通,只在中间钻了一个小孔,对嘴上的这端则是敞口,吹气时,底部小孔便产生风气。


  裴红明也学着华国锋的样子,把吹火筒的上端对在嘴上,把底端伸进灶膛鼓气吹起来。果然有风,火趁风势也燃烧起来了。这底部的孔眼也太小了,如果把眼开大点,风力不就会更大些吗?应该改进改进。裴红明掏出小刀,用刀尖对准吹火筒底部的小孔用劲捅了又挖洞,挖得能伸进大手指。再吹,使劲地吹。人都吹得上气不接下气了,腮帮子鼓得像气球了,可不见什么大风,相反还没什么风了。冒出的滚滚浓烟,熏得他泪水直流。


  随后,中年男子妻子回来了,他就带着华国锋到外面看堤坝和水灾情况。听说是县委的华政委来了,几个当地农民都围了过来。华国锋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与智慧,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湘阴县的文史工作者曾走访过当时参与查看的农民,还原了那一历史情节:华国锋在几位农民的陪伴下,边走、边看、边谈,沿和丰垸堤走了三十多里,凡是靠江边危险地段和垮塌的堤段,他都过目不忘,每一段都和农民共同估算,需要多少人力、多长时间、多少土方、多少物资才能修好,要加高到什么高程等等。


  这天,在回县城的路上,华国锋显得格外高兴,也习惯性地问起裴红明,今天下乡访贫问苦、搞调查研究有什么想法和收获。裴红明的脸又红了,一时说不出什么收获,只是说这修复堤垸的工程太大了。


  “南方人家的吹火筒太简单,没有北方的风箱好用。把出风的孔抠大了反而没什么风了。”裴红明想把话题转到那根吹火筒上。


  一听裴红明说起吹火筒,华国锋就笑了起来,并郑重其事地说:“你说起那个吹火筒,我还想起来了,回去后,你要想法买一个还给这个农民。”


  “为什么?”


  “你是不懂其中妙诀,想歪点子,把人家的吹火筒抠坏了。底端的孔太大了,反而力量不集中了……”


  裴红明不停地点着头。


  随后,华国锋紧锁双眉,话锋一转,语重心长地说:“以后到贫雇农家去,没有凳子就坐地,有凳子也不要去吹灰打灰,一吹一打就把我们与群众的感情吹掉打散了。吃饭、喝茶也一样,群众能吃能用的,我们也应该能吃能用,不能有反常表现。按群众说法叫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吃饭时,也不要吃‘哑巴’饭,要多与群众交流。饭前饭后空闲时间内,不要拿着书报看,要帮群众做点什么事。没有得到农家人同意,不要去乱动人家的东西……”


  采访中,我从老同志的口中得知,后来,华国锋把这一指导思想,提炼并倡导了“干部下乡的三条铁规定”:第一,到农民家里,坐凳子不吹灰;第二,群众做饭时,要帮助烧火;第三,吃饭时要和住户拉家常,不能吃“哑巴”饭。正是这三条规定,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


  想着华国锋语重心长的这席话,联想到自己用脚去踢人家的猪崽,把吹火筒抠坏,裴红明羞愧不已。几天后,裴红明乘与华国锋到和丰垸检查动工修堤情况的机会,特意带来一个新吹火筒,还给了那个中年男子。


  1950年8月中旬,华国锋带着10余人队伍的土改试点工作组,踏着酷暑来到湘江之畔的永义乡,开展土地改革试点工作。


  入乡后,华国锋决定和工作组成员一道,住在群众家里。当时,解放不久,群众对共产党、对人民政府还不大小解,怕与干部接触,更不愿意干部到自己家里住。


  “住到群众家,怕群众不乐意啊!”有人提出。


  “咋办?”华国锋想了想说,“咱们就在杂屋里将就将就住下吧!”


  在湖南,乡里人习惯把牛栏、猪栏、柴草房、碓屋、厕所称作杂屋。特别是湖区老百姓的猪栏大多与厕所一起,茅折子做墙,稻草做瓦,因为矮小,高个子进去伸不了腰。


  县委书记都将就了,其他人有什么不能将就的。


  第二天一早,华国锋就和工作组干部,帮群众扎茅草条子和用泥巴糊草折子墙,打扫卫生。虽是小事,群众却看在心里,想在心上,一下子说开了,距离也拉近了,感动了。有的干脆腾出房来,把睡在猪栏屋里的干部请到房里住。


  “咱们可不光是来住农家的,咱们的任务是发动群众,自己起来搞土改,闹翻身,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群众是主人、司令,咱工作组只是长工、参谋。”华国锋在工作组员会上强调。


  工作组在此试点期间,华国锋一直对成员们严格要求。但问题还是出现了。


  一天晚上,华国锋主持工作组碰头会,汇报土改进展情况,会开得很晚。当时参加试点工作组的左丽芳见大家肚子饿得“肠家和肚家打官司”,急得不行,便与房东商量,煮了个大南瓜,给每个人行军用的瓷缸子装了半缸南瓜。大家饿得饥肠辘辘,吃起南瓜来自然香甜可口。


  “小左,你这南瓜哪来的?”大家有说有笑吃得正香,华国锋突然问道。


  “房东家的。”


  “出钱了没有?”


  “没有。”


  “谁叫你这么做?”


  “我自己。我见大伙饿得慌,就与房东商量煮了个南瓜。”


  “你这是违反群众纪律,要认真写出检讨,以后不许再有违反群众纪律的事出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像他们那样——成长·学习·创新

作者:吴伟丽

他们是时代精神的缩影:构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忆,代表着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是我们工作生活的旗帜和标杆。…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