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有过三年援疆经历的小说家丁捷再回伊犁一定有一种回家的感觉,而此次应邀参加“王蒙书屋”的落成仪式,也一定会让他对他的第二故乡伊犁、对大 王蒙产生新的认识。 他说初中时就看过王蒙先生的《淡灰色的眼珠:在伊犁》。前几年回老家,到姐姐家搜寻他小时候的物品,找到这本书。书虽然已经腐蚀得几乎成碎纸片了,但其中的内容他依然记得。1963年,王蒙举家从北京迁至新疆,在这里生活了16个春秋。
从北京到遥远的边疆劳动锻炼,本来是一段很辛苦的经历,但发生在王蒙身上,就演化成一种宝贵的情感积蓄和社会财富。伊犁人谈到王蒙,既骄傲又感激。巴彦岱老一辈的汉族、维吾尔族、回族同胞,说起王蒙,经常热泪盈眶。王蒙在他们的记忆中,就是一个朴实的村民,跟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耕作、同一片大山里燃起炊烟,喝着大碗酒、饮着奶茶,说话维吾尔语夹杂着哈萨克语,哈萨克语夹杂着汉语。王蒙还为他们做了许多实事。后来,回到北京成为大领导的 王蒙,多次回到伊犁,看望当地的乡亲。
丁捷说他来新疆工作的原因当然不止一个,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来自王蒙先生。作为他从小崇拜的 ,王蒙的情感对他的感染深入骨髓,王蒙所描绘的伊犁世界,冥冥之中对他是一种心灵的牵引。来伊犁的第一个月,他曾特意拜访了两个地方:一是在伊宁市区的林则徐纪念馆,另一个是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境内的清水湾,伊犁日报社在那里修建的一个文化创作中心,它挂着一块不起眼的牌子--王蒙文学创作中心。林则徐纪念馆让他翻涌着心酸,王蒙文学创作中心让他内心产生一种温情。从此在伊犁,他不觉得艰辛是难熬的,他不觉得故乡是遥远的。
只是,他很久没有轻易启动对王蒙先生生活过的巴彦岱镇的拜访,他觉得也许就这样走进去,是对积攒在心里的美好期许的一种轻率。他向往过的伊犁,他敬重着的王蒙,当他走向这份向往和敬重的时候,他要兑现怎样的期望,又能许诺什么?
他这样念想。念想多了,成为一种虔诚。虔诚深了,就会化作现实。后来,他和几位江苏来的援友拿到一笔援疆生活补助,决定把这笔钱捐出去。领队洪锦华同志建议捐给上学困难的孩子,并要他联系一个困难学校。他的脑海中立即出现一个地名“巴彦岱”,因为,他忽然想起,王蒙先生的夫人,当年随着先生下放到伊宁,做的就是高中教师工作。
丁捷说,当他再次走进巴彦岱,走近心中的王蒙先生,心中涌动着的是对巴彦岱的依恋,更是对王蒙先生的敬仰之情。(记者蒲雪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