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夜梦吴伯萧:一个一身正气的文化名人

时间:2013-02-26 21:57来源: 作者:寒风 点击:
年轻的吴伯萧毕竟是书生,所思所想自然是书生之见。一九三一年夏,吴伯萧回家办理离婚手续。为了得到社会舆论的支持,他油印了一些宣传封建伦理道德危害的小报,在莱芜城张贴。吴伯萧与刘淑德离婚后,刘淑德并没有离开吴家,这位被封建伦理彻底束缚的可怜女子

  书架林立的书房里坐着一位老者,七十多岁的样子,中等身材,一身黑色粗布衣,老者谈吐诙谐幽默,惹得我和朋友不时的哈哈大笑,他便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散文家吴伯萧先生,当我和朋友谈起我们这里有段路况不佳影响交通安全时,先生忽然拍桌而起,眉毛胡须都在颤动,要朋友立即打电话通知出版社,停止《吴伯萧文集》的出版,朋友大惊失色,慌问何故,先生说他的文集里有一篇写得就是我们这里的领导如何重视公路建设,他一生最讨厌说假话,不能写对不起读者的文字,要把那篇文章从文集中撤下了,文集已经定稿排版,朋友极力劝说,忽然传来几声狗叫,睁眼左顾右看,不见了吴伯萧和朋友,定了定神方才大悟,原来是在做梦。
  
  吴伯萧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一九零六年三月十三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一九八二年病逝于北京。吴伯萧从小受家庭熏陶,加之天资聪慧,十四岁便考入曲阜师范,一九二四年毕业后,在孔府任孔子七十七代孙孔德成的英语教师。抗日战争爆发后,吴伯萧满怀报国之志,毅然放弃了优裕的生活,于一九三八年四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先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到前方工作,写下了《潞安风物》、《冰州行》、《响堂铺》、《路罗镇》等大量作品。一九四二年五月,吴伯萧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整风运动,聆听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思想境界有了很大提高。在延安期间,他先后任职于陕甘宁教育厅、文化协会、延安大学和华北大学,并发表了《战斗的丰饶的南泥湾》、《一坛血》、《黑红点》、《化装》等大量反映抗战军民英勇斗争的文章。建国后,吴伯萧先后担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中国文联委员、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
  
  吴伯萧一生鞠躬尽瘁,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更可贵的是勤奋笔耕,以其精美的散文作品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入选中学教科书,脍炙人口,翻译过海涅的诗《波罗的海》,成为我国当代有突出成就和重大影响的散文 。他的文笔质朴、味厚,把浓郁的感情揉进朴素的文字里,不使用华丽的词藻,不多加一点可有可无的装饰,简洁的语言,淡雅的叙述,如一位村姑,脸上没有脂粉,那种自然的美,比艳丽的浓妆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吴伯萧人如其文,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身居高位而不谋私利,在北京工作多年,一直住在一个大杂院里,经常和普通百姓一样,上下班挤公交车,他秉性耿直,对人诚恳,从不计较个人恩怨。临终时他对子女们说:“我死后不要给人民添任何麻烦,不通知亲友,不举行任何仪式,希望把骨灰撒在家乡的泰山。”吴伯萧作为一个有高尚情操、一身正气的文化名人,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纪念。
  
  吴伯萧故居现已破败不堪,脱落的墙皮犹如人患了皮肤病,裸露在外的土坯随着雨水的抚摸,在渐渐地萎缩,如同体衰的老者,在风雨无情的侵袭中飘摇。故居没有围起的栅栏,没有名人像,一通立在大门外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不知何人抬进了院子里,吴伯萧第一次结婚用过的需要六个人才能抬动的大床也不见了踪影,两扇破旧的木门将人们挡在门外,没有一点迹象表明,这座位于文化路的花园南街41号,就是文化名人吴伯萧先生的老宅,文化路上无文化,也可称为奇事一件了,其实人们并没有真的忘记这座破旧院落,或许在他们心中吴伯萧同木匠、泥瓦匠一样,只是一个会写字的匠人,在他身上无油水可捞,破落的老宅许多房间都已漏雨,庆幸的是仍有两间房子可以住人,于是,管理者灵光一闪,以每月五十元的租金租给一位老人居住,时下各地都在抢名人,“吃”名人,守着一位大名鼎鼎的文化名人不利用,恐怕也是天下一奇了,莫非管理者脑子进水了?忽然想起淄博的蒲松龄故居,以他的故居为核心,整整保留修缮了一个村庄,即有了经济效益,又保护了文化,而吴伯萧故居好似被人遗忘的角落,隐藏在一座座高楼的阴影里,很难说会不会被新的建筑物取而代之。
  
  吴伯萧曾经是个叛逆者,是他一生最不愿提及的苦痛。一九二五年,吴伯萧被父母召回老家,要他与童年下聘的刘淑徳结婚,吴伯萧长跪在院子里的一棵石榴树下,求父母不要包办婚姻,但在那个时代,父母之命不可违,婚礼如期进行,完婚第三天,吴伯萧撇下仍是女儿身的新娘子独自离家出走了,他战胜了旧婚姻,也战胜了自己,不与新娘同房有他自己的想法:父母之命难违,完婚而不同居,两人仍是童身,时日久了,女方耐不住,自然会寻伴侣的,时代在前进,大家都不愿做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这段无奈的婚姻自然也就解脱了。
  
  年轻的吴伯萧毕竟是书生,所思所想自然是书生之见。一九三一年夏,吴伯萧回家办理离婚手续。为了得到社会舆论的支持,他油印了一些宣传封建伦理道德危害的小报,在莱芜城张贴。吴伯萧与刘淑德离婚后,刘淑德并没有离开吴家,这位被封建伦理彻底束缚的可怜女子,仍固执的以吴家媳妇的身份在吴家料理家务,伺候吴伯萧的父母,一九四四年,吴家二老相继去世,刘淑德尽了儿媳的孝道,给老人送了终,又孑然一身生活了二十四年,于一九六八年默默地离开人世,直到今天,这位善良的老大姑娘在乡里四邻中有口皆碑。
  
  在梦中,我没有来得及与吴伯萧探讨此问题,便被狗的嚎叫打断了,封建伦理的叛逆精神无疑是可赞的也是正确的,但历史上不计其数的无辜的“刘淑德”们,她们心中的苦痛该由谁来买单?何人来安抚她们受伤害的心灵?面对她们,不知叛逆者们心里是否会涟漪不断?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好妈妈 好榜样:成为育儿百科专家

作者:慧心

当你把一个新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时,你就承担了一份做母亲的责任,你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样。并不是每个女人天生…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