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金针度与人——悼周汝昌先生
时间:2012-06-05 19:47来源: 作者:蛟潭月影 点击:
次
一双对俗世不敏感的眼睛,却洞穿了文学艺术的精髓 百读红楼百动心,那知春夜尚寒侵。 每从细笔惊心语,重向高山愧旧琴。 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微忱。 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 周汝昌 质本洁来还洁去,一生痴情《红楼梦》研究的大师周汝昌,
一双对俗世不敏感的眼睛,却洞穿了文学艺术的精髓
百读红楼百动心,那知春夜尚寒侵。
每从细笔惊心语,重向高山愧旧琴。
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微忱。
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
——周汝昌
“质本洁来还洁去”,一生痴情《红楼梦》研究的大师周汝昌,离开了沉醉的红楼夺目红的辛酸苦辣,幻入了太虚幻境。
《红楼梦》问世,作者同时代的人早已为之倾倒,发出了“传神文笔足千秋”的赞叹;《京都竹枝词》一联诗,横扫文坛,摄人心弦:“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大文豪鲁迅更是评说得深刻:“自从《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红楼梦》这部书,现在许多人鄙视它,不愿意提到它,其实《红楼梦》是一部很好的小说,特别是它有极丰富的社会史料。”毛泽东对《红楼梦》亦是推崇备至,常常叮嘱人们,红楼梦要读三五遍才可开口。
专为一部小说,形成一门学问,这也只有《红楼梦》担当得起。
积一生经历,耗满腔心血,将《红楼梦》字字句句研究得全面、精深的,在中国,也只有周汝昌!
“
为芹脂,誓把奇冤雪。不期然,过了这许多时节。交了些高人巨眼,见了些魍魉蛇蝎;会了些高山流水,受了些明枪暗钺。天涯隔知己,海上生明月。凭着俺笔走龙,墨磨铁;绿意凉,红情热。但提起狗续貂,鱼混珠,总目眦烈!白面书生,怎比那绣弓豪杰——也自家,壮怀激烈。君不见,欧公词切。他解道:“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怎不教人称绝!除非是天柱折,地维阙;赤县颓,黄河竭;风流歇,斯文灭——那时节呵,也只待把石头一记,再镌上青埂碣!”周汝昌的自咏,展抒他红学研究一路走来的痴情。
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著名红学家,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周汝昌曾赋诗抒怀:“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可谓痴重也!可谓情深也!
梦不完、说不尽的红楼……可叹周汝昌后,谁人还能如此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何为“红学”,大师定位,提出“红学”包括“四学”:即曹学、版本学、脂学和探佚学的基础。
这一见识,引起了红学界的争论,一直延续至今。他淡然对之,曾赋诗有云:“论学从来有异同,何伤交谊共研《红》”,大家气度,大师风范!
他不吝金针度人,曾给刘心武指点迷津。刘心武弄出了一个红学的新分支——“秦学”,众人非议,独大师欣喜,他送了四个字助力“班主任”研究红楼梦:“善察能悟”,何等谦恭,何等胸襟,!
这“善察能悟”四字,岂止是研究红楼梦之锁钥,倒应成为所有喜读《红楼梦》之人品赏此书的不二法门。
如若不信,拿来试试便知。
第二十五回,宝玉一早起来没有看见小红,便走出房门,东张西望。一抬头,只见西南角上游廊底下阑干上似有一人倚在那里,“却恨面前有一株海棠花遮着,看不真切”。脂砚斋悟性强,其批曰:“试问观者,此非‘隔花人远天涯近’乎?”。
一株海棠遮面,一个美女隐形,一个意境托出,何等美图,何等景致!
再读读此句的出处——《西厢记》那词,便觉有情有景有味:“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
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荫人远天涯近。”
这“悟”得如何?
还是这一回,林黛玉因贾宝玉烫了脸,闷闷不乐,这一天饭后,做了一会儿针线,更觉烦闷,“便倚着房门出了一回神”。脂砚斋读此,便悟出了其中神韵,她批道:“所谓‘闲倚绣房吹柳絮’是也。”
全用画家笔意写法,勾勒出一幅侍女图。这其中有林妹妹的脉脉深情,有诗一般的意境,有清新的美感。
再看看此句的出处——李商隐《访人不遇留别馆》:“卿卿不惜锁窗春,去作长楸走马身。闲倚绣帘吹柳絮,日高深院断无人。”
这“悟”得如何?
“鸳鸯绣出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元好问此言差矣!周汝昌先生偏偏苦读红楼,精研红楼,著作等身,成果赫赫。但他偏将金针度与人!他给了我们鱼的美味,也给了我们渔的本领!
“一介书生总性呆,也缘奇事见微怀。岂同春梦随云散,彩线金针绣得来。”又诗曰:“聪明灵秀切吾师,一卷《红楼》触百思。此是中华真命脉,神明文哲史兼诗。”
周汝昌作的这两首诗,道出了他一生与《红楼梦》之缘。
缅怀大师,喜爱《红楼梦》,让这“中华真命脉”永远滋润华夏子孙!
|
------分隔线----------------------------